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强

江西省余干县江埠乡中心小学335100

摘要

体育精神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意识和形态,它是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集中体现出了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教育意义,它对人的生活方式和体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一直都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小学体育课是学生初步形成体育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策略的探讨,使学生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学习体育精神。


关键词

小学体育;体育教学;体育精神

正文


体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无处不在,体育精神一般包括了奥林匹克所提倡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精神,还有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创新争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求真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传递体育精神,就成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合作精神

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明确这一目标要求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基础与前提。小学体育材料中有关体育精神的内容较为缺乏,且专有名词太多,不利于小学生理解与消化,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寓学于实践,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传授体育知识、培养道德意志、树立合作精神。首先,要在实践中传递合作意识与精神,让学生感到体育合作的乐趣,进而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有利于其体育精神的消化吸收。例如针对学生不喜欢跑步的情况,老师可以采取小组接力跑步的方式,潜移默化中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抗拒和压力,对团队合作集体完成目标有了初印象。其次,要加深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采取其他体育项目例如跳绳踢毽子,多人一组,每人成绩累计为小组成绩,对于获胜的小组给予必要的奖励,由此在具体活动中树立起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参与感的同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与荣誉,加深对于团队合作观念的理解。最终,要树立学生“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可以采用拔河这种适合多人运动的合作项目,在班与班之间举行比赛,相比于跳绳分组累计成绩而言,这种运动真正将所有学生联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调能力,也可以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整个班集体形成团结合作的风气。

二、改变思想、把握体育教学本质

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

炼,培养学生意志。为了改变传统思想对于体育的误

解,首先就要从精神层面转变对于小学体育的态度。

从学校层面来说,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思维,不断更新

自身知识,将自己的创新思维教给学生;其次要引进先

进的教学设施,为优化教学方法提供相应的硬件保障。

就教师层面来说,转变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是副科的思

想,深刻意识到体育的重要价值,强调学生应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再次,在课程的设置中,不仅要实现教学

大纲上的全部要求,考虑到教学要求,更要结合实际,

将学生意志的培养融入教学中。就学生层面来说,要

听从教师的指挥,不要想当然,把自己置身于课程之

外,而要收起玩乐心态,认真对待体育课,积极参与学

习,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加上自己的感受,使体育

教学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三、积极创新、加强体育精神宣传

为改变教学现状,需要多方合作努力。学校从硬

件设施上加大力度,也可以通过开运动会等形式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是创新教学的主力军,要改变教师

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加入精神方面的宣传,

深度发掘体育课程所代表的深层含义。适当增加户外

项目,不要总是在室内进行,受活动场地限制,不能充

分发挥正常水平,在室外可以通过音响和投影仪等设

备将音频和视频播放,让学生观摩和练习。最后,教师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创新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熟悉面入

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项目中,达到体育课

锻炼和培养的意义。

四、培养坚强意志,形成良好风尚

坚强意志是体育精神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小学时期是学生的最佳发育期,此间学生处于精力充沛、身体素质上升、基本体能增强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帮助学生形成坚强意志,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遇到挫折的态度有重要影响。教师应通过适度的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但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考虑到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培养吃苦耐劳、坚强向上的体育精神。

例如,在八百米长跑训练中,很多同学会出现不敢跑、不想跑的情况,在跳远训练中,也有同学会因为不自信而产生抗拒心理。教师可以严慈兼济,首先为同学讲解八百米跑与跳高的技巧,使学生可以更顺利的完成任务,其次,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参加八百米长跑训练,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况,遇到不适情况及时制止。对于跳远训练,教师可以给每位同学三次机会,取最高成绩为最终成绩,在“一次更比一次远”的心态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培养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也更会积极探索技巧,争取不断提升。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目的,也促使学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输、敢于尝试、不断超越的坚强意志真正将体育精神传达融入小学体育日常教学当中。

五、树立规则意识,培养体育道德

俗话说“无规律不成方圆”,小学体育活动以趣味教学居多,除了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度之外,形成规则意识也是体育精神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著名运动员孙杨曾言,忽视任何规则,都不是合格的运动员。对于尚处于观念形成期的小学生而言,树立规则意识、明确制度观念、坚持正确三观、培养体育道德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一分钟仰卧起坐训练中,教师应提前说好活动规则:压腿的同学负责数训练的同学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数量,不可多报少报,仰卧起坐的同学动作必须标准,双肘触膝不可偷懒。在具体训练中,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是否具有规则意识,可以选择一组作为实验,如果学生所报数量等于教师所数数量,那便证明学生有较强的规则意识,提出表扬,如果不符,那便证明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待加强,提出批评指正。明确规则的重要性,明确体育活动中的制度要求,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团队合作与意志训练,在形成良好体育道德的前提下开展趣味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参与度,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在体育教学中传递体育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六、努力探索、科学组织教学活动

为改善学生的固有思维,切实开展教学研究。第 一,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学习能力都 是不同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他们的不同兴趣 设计符合自身的项目,不要千篇一律,用同样的训练要 求去约束所有人,科学安排,统筹设计,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教师在进行前期体育活动设置时,需提前预设目 标,带有目的性地进行训练,这样才富有针对性,让学 生感觉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让学生的某些特质更易显 现。最后,教师应善于总结归纳,对于以往的教学中出 现的不足,加以分析和总结,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进行及时调整,保证学生不会在后面的训练中再次出 现此类状况,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勇于进取。

七、创新教学、引用多媒体教学

为促进教学的改革创新,适时借助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而且其效果 的显现也是很明显的。尽管体育教学大部分是在室 外,依旧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将教学视频反复回放,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 重点,以运动为主,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不能主客颠 倒,让理论占据主体,比如,在足球运动中,学生可能对 于一些新接触的动作了解得不是非常到位,在此种现 象下,多媒体的作用就展示出来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 体将动作分解,强调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更好 地掌握。总体来说,多媒体虽不能占据体育教学主流,但是也不可或缺,他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 生印象,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课程。

八、树立勇敢、活泼、积极、主动、互助、互爱、坚韧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组织性和纪律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表明,体育教学活动以室外进行为主,使学生受到日光、空气、水的磨炼,使学生耐寒抗暑,锻炼意志,使抵御疾病的能力。另外学生的身体练习既要相互竞争和比赛,也要克服个人的心理恐惧,体验成功和失败,还要处理与集体的关系。学生的情绪、行为、个性等都会得到充分体现,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杜绝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之间竞争和比赛使小组和小组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这能让学生体验到互助友爱、活泼、积极、主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在竞赛中经常会遇到困难,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很强,也能激起学生勇敢、坚韧的一面,从而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

九、以教材的内容为主线,穿插体育游戏活动,既挖掘出体育知识的深度,又拓展了愉悦身心的广度

体育游戏具有自身的特点,如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体育游戏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弥补劣势的方法和手段。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可多可少,简单易行,只要你去做就能达到,便于普及和开展。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而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的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十、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篮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篮球比赛,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心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上好每节体育课及课外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分寸,避免和防止仅与少数学生交往。因为,这种个别的、小范围的关系往往会危及体育教师的威信和集体的团结。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敞开心扉和所有学生交往,尤其对体育后进生更应多关心、多交往,使他们信任你、尊敬你,进而喜欢你的课,打消他们厌恶体育课的情绪。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渗透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团队协作,培养坚强意志,树立规矩意识与良好道德品质增进沟通和交流,为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团队协作、应对挫折、抵制诱惑、遵纪守法等行为打下良好基础,由此方可培养德智体美综合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全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增飞.指向学生主体意识的小学体育教学范式重构[J].青少年体育,2022(02):111-112.

[2]董淑源.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2,24(04):213-215.

[3]叶海潮.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2):226-2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