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非遗;柴窑烧制;创新
正文
一、柴窑烧制产品的风格和特点
在历史上,柴窑烧制的产品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有釉和无釉。青瓷以及钧瓷等都可以看成是有釉的产品,紫砂则是无釉的代表性产品。对于有釉的陶瓷来说,木柴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灰烬会窜进窑内,而后火焰会与产品釉面直接接触,这样会让釉面与落灰、走火等痕迹相融合,这在以往的正统烧窑标准中会被认为是出现了瑕疵,但是,从当代的陶艺视角分析,灰烬和釉的结合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陶器上的釉色变化有很强的随机性,在利用柴窑烧制技术展开产品制作时,灰烬会随着火焰与热气飘散,从而在釉面上产生纹路。在高温烧制时,木灰和陶器中的铁元素会相互融合,在陶器表面,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因此,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木柴的燃烧情况、烟雾浓度、火焰颜色、火势走向、灰烬堆积量以及烟囱的抽力等,这些都会对最后的烧制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利用柴窑烧制产品时,选择的木柴通常会有松木、杂木等,不同的木柴在燃烧时产生的釉色、落灰颗粒以及釉的丰富度都不同,同一种木柴在不同的温度下产生的釉色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开展紫砂等无釉产品的烧制时,窑内木柴在燃烧时产生的灰烬会自然落在坯体上,而后在高温的烧制下,在陶器表面会产生一种温润的光泽,还会出现一种具有很丰富层次的自然灰釉。融化或者没有融化的木灰也会在无釉产品的表面产生一种粗糙的质感,还会产生一定的颜色变化,这也是火焰在陶器上留下的痕迹之一,这种痕迹很难预料结果,不同陶器上的痕迹也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在利用柴窑烧制产品时,会在产品上留下一种浑厚、质朴的自然釉色,整体会让陶器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典雅气息,毫无粉饰之气,这种自然的、淳朴的美也是传统柴窑烧制技艺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于柴窑烧制技艺来说,它的可掌控性并不高,在木柴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非常随机的效果,这也让烧制的陶器作品会出现很多的偶然性特点,也正是在这些偶然性特点的影响下,柴窑烧制出来的作品能给人们不一样的艺术感受,这也是现代陶艺追求的艺术自由性。
二、非遗视角下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创新
柴烧是非常传统且古老的一种陶瓷制作工艺,它也是古代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柴窑烧制技艺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是人们追求自然审美的一种有效落实途径。但是,受到一些环保因素、材料因素以及成本因素等条件的制约,柴窑烧制技艺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对当前的工艺展开进一步优化创新。在柴窑的结构、燃料等方面,我们可以在保证其柴窑烧制效果的基础上,引入天然气和木柴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能大幅提升柴窑烧制工作的效果,缩短柴窑烧制活动的时间,还能有效降低柴窑烧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柴窑烧制的成本。
(一)材料方面的讨论
从广义上分析,柴窑烧制工作的材料分为两种:燃烧材料和坯釉材料,若想实现柴窑烧制技艺的创新与优化,我们应重视对这两种材料的分析,将更多新的技术引入其中,这样方可助力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一般来说,柴窑烧制作品会受到黏土特性以及木柴灰烬的影响,若是一些泥料中含有的铁元素较少,那么在烧制的之后产生的釉色便会较为淡雅,如果泥料中含有的铁含量较高,经过木柴的烧制,会出现一种金属光泽,单一的含铁陶土比人工增加的氧化铁混合泥料更能在火焰的作用下产生痕迹。颗粒感较大的沙泥料在燃烧中会吸附很多灰烬,这样能够产生一种灰釉的效果(如图1、2)。若是我们在烧制的过程中增加一些长石颗粒,在完成烧制后,陶器上会出现一些白色的油滴状图案。不仅如此,在展开柴窑烧制工作时,我们可以在坯体上压入一些铁质,这样还能在烧制时留下锈蚀,还会产生一种灰色纹理。通过将一些谷物或者木屑引入到柴窑烧制中,能够为陶器赋予更丰富的肌理。
在烧制过程中,通过将釉和泥浆放在泥坯上,能实现对泥料表现效果的延伸,柴窑烧制技艺的重点在于考虑到灰烬和火焰对泥坯产生的综合效果。通过研究发现,施釉作品能够更好地让釉料和自然灰釉结合,从而产生更为丰富的柴烧效果。在釉料的选择上,通常会采用矿物原料或者传统的矿物釉料,这样能让柴烧作品更富地域特征,这也是对传统柴窑烧制工艺的有效拓展与延伸,能够让文化在烧制作品上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展开柴窑烧制工作时,我们通过引入一些碱性釉料、一些变价元素,能够更好地实现釉料的窑变反应,从而获得更为独特的艺术效果。
不同的木柴类型会对柴窑烧制工作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其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对柴窑烧制技艺展开控制,提升烧制工作的稳定性。在柴窑烧制中,木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它不单单是原料,更是参与到窑变中的重要角色。在木柴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极轻的烟雾,它会随着热气与火焰飘散,而后在高温下和泥坯产生融合,从而在坯体上形成一种自然的灰釉。不同的木柴含有的化学元素不同,在泥坯上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比如,我们可以用松木在瓷胎上烧制出青釉,用白杨木可以烧制出蓝色和乳白色,杉木可以烧制出米黄色、淡紫色以及褐色等,出现这些颜色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木柴中含有的铁、锰、钾元素不同。在创新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分析不同木料中的元素含量,从而为之后的烧制工作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烧制技艺的讨论
在柴窑烧制技艺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信息,在创新时我们应重视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另外,烧制工作本身对于体力有很高的要求,也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展开操作。在展开柴窑烧制工作时,我们必须要了解柴窑烧制的特征以及相关流程,在烧制时,应仔细关注窑内的变化,分析火焰的走向和抽力等因素。在加柴时,我们应准确把握放木柴的位置与烧制结果的关系,这样才能把握柴窑烧制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当前的柴窑烧制工作在窑炉结构、燃料方面有了很大的创新,这也能让人们在保证烧制效果的基础上,做到一定的尝试改进。比如,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天然气引入到柴窑烧制中,这样能大幅提升烧制工作的便利程度,还能极大缩短柴窑烧制工作的时间,避免了环境的过度污染,还能有效节约成本。柴窑烧制技艺的传承需要艺术、技术的共同支撑,两者不能出现分离的情况,我们应重视对材质、技术的讨论,积极培养更多艺术、技术融合的人才,这样才能为柴窑烧制技艺的创新与优化提供不竭动力。
总结
柴窑烧制是古代生产瓷器的重要手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柴窑烧制技艺应得到进一步优化,这样方可保证柴窑烧制作品和人的艺术需求相契合,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审美的优质作品,让柴窑烧制这种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超. 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的非遗“制造”与社会诗学[D].华中师范大学,2022.
[2]孟瑶. 活态传承视角下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3]蔡妤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