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岗位心理健康监测系统构建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企业发展; 员工岗位; 心理健康; 监测系统
正文
引言
科技发展和信息时代发展脚步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人们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视,保持心理、社交、身体等各方面的平衡,已经成为人们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注重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管理,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和突破工作压力和挑战。
一、强化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增大,很可能导致企业员工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也会影响员工士气,进而对企业生产效率造成影响,企业员工离职的现象有所增多。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员工,甚至可能出现违纪违法行为,也有可能引发员工抑郁、自杀。目前部分企业尽管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常规体检,但是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缺乏重视,未能制定科学的员工心理健康规划方案,为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企业稳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前企业急需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方案。
二、企业员工岗位心理健康检测系统的具体设计
(一)确定心理健康因素指标
采用记分方法,对企业内部员工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类,采用德尔菲技术,对各个原始观测点进行测量,设计出了完整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因素指标框架。指标因子由事件、表现和易感因素三个维度构成,结合员工的年龄、学历、性别和睡眠情况、疾病、不良嗜好采集数据,最终确定了包括偏执、躯体化等在内的10项指标因子。
(二)构建员工岗位心理健康检测系统模型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已经建立的心理健康指标体系进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编码,将数据录入到FACE-ZUSSD和Excel数据库中,利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公式表示为公式一,其中P代表检测结果,i为指标因子,Wi和Pi分别表示指标因子的影响权重和结果。利用该公式计算员工心理健康指标权重,监测企业内部员工岗位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员工岗位心理状态监测模型,其中V代表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监测因子值。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将其进行分级,0分到100分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完成对企业员工岗位心理健康的监测结果的分析。
公式 1企业员工岗位心理健康监测数据计算公式
公式 2企业员工岗位心理状态监测模型
三、企业员工岗位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一)分析当前企业员工岗位心理健康问题
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失眠、抑郁,等等。影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比如薪资压力、升职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社会心理失衡,等等。部分企业员工内外部环境较为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一些工作内容可能有安全风险,一些员工担心发生生产事故问题,威胁自身的生命安全,长此以往员工精神高度紧张,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员工出现躯体化,身体各部位器官产生了不适症状,常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还有部分员工产生了心理恐怖症,员工对特定的对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恐惧情绪和紧张情绪,在面对特定对象和环境时,往往倾向于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企业员工岗位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个人主观方面。首先,部分员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在进入新的环境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不适应的感受。员工面试、新入职阶段,面对较为陌生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同事,员工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有些员工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较短的事件快速地融入集体,也能够和其他人正常的进行交往和沟通,能够较为清楚、准确地认清环境形势,并作出准确地判断,从而稳定和平静情绪,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一部分员工性格偏内向,疲于应对社会交往,在与他人接触时可能有自卑的心理问题,面对新环境往往会出现较为强烈的焦虑情绪,难免影响正常工作。可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其次,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面对多种困难和挑战,如果企业员工自身不具备良好的承受能力,那么将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外向型人格的员工可能出于自我保护,产生狂躁、暴怒的情绪问题,在和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分歧而产生强烈的争吵。内向型人格的员工则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消极情绪,用其他不为人知的方式发泄出来。员工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仅仅会造成工作障碍,还会影响家庭关系,也可能导致员工离职、打架等过激行为的产生。最后,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其实企业员工对自身是否出现心理问题是有着较为明确的感知的,特别是在出现职业倦怠、应激状态行为时,员工会首先倾向反省和发现自身的问题。但是,员工往往不能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即便是能够察觉到异常状态,却也无法找到最佳的办法有效地舒缓压力和解决问题。部分员工甚至觉得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是羞耻的,会回避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自欺欺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第二,用人单位方面。首先,工作压力因素。通过对10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约有将近半数以上的员工认为自身压力来源于工作,约有30%左右的员工认为压力来源于经济问题,10%的员工认为压力来自家庭关系,还有3.33%的员工压力来源于健康问题。员工们普遍觉得自身压力来源最为明显、最为严重是工作部分,员工认为自身工作负荷较大、工作竞争较为激烈,还有部分员工在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感受到明显压力。通过分析发现,销售部门的工作压力指数更大,面对的工作外部环境竞争较其他部门相比更为激烈,另外各个部门之间其实也存在竞争,这也是造成员工心理压力的来源之一。还有很多员工觉得自己在和同事、上下级交流沟通的时候会有压力问题。其次,企业人文关怀缺失。一部分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并没有感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这和企业当前的人文关怀不足直接相关,企业可能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只关注对员工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不利于员工工作热情、积极性的调动和提升。当企业员工正常的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企业员工就可能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甚至会产生离职的念头,造成企业人才流失。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约有49.1%左右的员工在回答“在企业感受到了个人价值”一项选择“一般”,32.5%的员工选择“同意”,其余员工选择“不同意”、“很不同意”。可见,目前企业在人文关怀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员工未能切实体会到企业的关怀,未能在工作中获得丰富的成就感。最后,企业目前未能建立运行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企业现有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无法高效精准地对员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和有效监管,也未能对员工现有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治疗。除了定期举办关怀活动,企业还要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心理动向的监管,才能够更好地改善员工心理状况,推动员工心理健康发展,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具体对策
(一)个人方面
首先,要锻炼和提升社交能力。企业员工作为经营管理过程中最为积极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自身心理活动的中心所在。员工要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心理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在新员工入职阶段,要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社交基本礼仪,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棘手的、困难的工作问题,要及时地、谦虚地向前辈请教,还要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吸取经验,提升自身独当一面的能力。老员工也要对自身的职业定位进行重新的界定,要提高自身和同事、上下级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会劳逸结合,缓解工作压力。在面对完全未知的工作事务时,应当积极地和上级、同事沟通工作经验,不要畏惧退缩,坚定和增强自身的工作自信心,补齐短板。其次,员工要做好情绪管理,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员工应当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面对工作压力和困难问题,不能过分敏感,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自信应对,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后,要学会正确地处理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增大,产生心理问题并不是难以启齿或者值得羞愧的问题,而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当事人首先不能过于敏感,不要觉得羞愧,当然更不能放任不管。如果过分紧张自身的健康状况,在发现异常情况时慌不择路、手足无措,很可能自我夸大病情,原本简单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更不能自欺欺人,在已经感知到心理问题之后,必须要正视现有的问题,不能回避,不能得过且过。员工应当积极、充分地了解自身的情况,参加企业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后者及时地向社区医院申请心理咨询,到正规机构寻求心理援助。
(二)企业方面
首先,要改善员工生活品质,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员工进行帮助和鼓励。企业除了要在物质上为内部员工提供补助、津贴、奖金,还可以为员工提供申请公寓的资格,根据员工工龄,给予相应的补助待遇,比如交通补贴、饮食补贴,等等。要从员工的实际生活入手,为他们提供改善生活品质的物质保障措施。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员工精神层面的多样化需要,要从员工的人际关系、社交活动、职业发展等角度出发给予帮助,注重人文关怀。比如要了解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于存在社交问题的员工给予帮助,引导员工之间和谐相处、互相促进、良性竞争。还要帮助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引领员工更快速地成长发展,提升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其次,可以在企业内部制定员工援助计划方案,为员工提供更加系统、长效的支持,改善福利待遇。要引进专业人员队伍到企业内部进行诊断,对员工们展开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培训,确切地了解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解决办法,从而增强员工的个人安全感,帮助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安全、积极、向上的氛围,企业内部上下要建立沟通顺畅的交流渠道,推动整个内部组织良性、和谐、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困扰企业员工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成为影响企业稳健、可持续、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地解决对策。本文分别从员工个人和企业两个层面讨论了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和解决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具体策略,员工个人要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企业则要改善员工福利待遇,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为员工提供针对性地心理援助,希望能够为改善企业员工岗位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马继迁,李肖肖,张宏如. 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工作环境的中介作用[J]. 现代管理科学,2023,(03):86-94.
[2]葛华,别一峰,刘光伟,丁文涛,孙树波,朱琳琳. 基于健康企业建设的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现况调查[J]. 职业与健康,2023,39(05):639-644.
[3]周世兵. 思政教育对铸造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影响[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23,43(02):319-320.
[4]姜林. 国有企业青年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对策建议[N]. 山西科技报,2022-08-25(A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