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操作
摘要
关键词
幼儿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内涵;物质环境
正文
前言:2012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技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要能够切实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合理优化改进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推动幼儿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及具体操作方法深入研究,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为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相应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也可看作提升受教育者自身心理机能,挖掘其心理潜能,推动其实现个性化以及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幼儿学会有效调整情绪。情绪属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幼儿是否可以实施健康的行为,与幼儿可否用积极、正确且恰当的方式,来理解、认识和交流情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丰富幼儿自身的情绪体验,以及合理发泄一系列不良情绪等来实现。
2、帮助幼儿有效掌握一系列社交技能。社交技能将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交到的朋友数量越多,患精神疾病的概率越低。
3、帮助幼儿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生活及卫生习惯,有关研究表明: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可让幼儿一直保持稳定、愉快和良好的情绪,能够更为理性地应对一系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二、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理是幼儿适应生活的重要前提,无法自理便无法适应生活,所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培养和增强幼儿自理意识以及自理能力开始,这是促进幼儿实现健康、稳定成长的一个关键路径。
2、树立自信心。自信对幼儿创造力、思维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多项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树立良好自信心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3、培育情绪调控能力。对于幼儿来讲,其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这会导致负面情绪在幼儿内心持续积累,最终往往形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主要目标,其能够确保幼儿在自身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有效地获取到良好的主观幸福感。
4、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5、(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足
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经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对幼儿心理教育等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划,但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仍不够高,在教育实践中,仍然有着较大的偏差。
比如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是由德育工作进行代替,过于重视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未能开展心理层面的深入分析以及引导;一些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喜欢照搬中小学及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不适宜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来看,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够完善的问题,比如现阶段国内开设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高校较少,而在已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课程更少;目前国内的高校以及幼儿师范院校中,均缺少全国通用的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等。由于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完整,所以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偏低,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价值和效用。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对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早期培育缺乏预见性及计划性,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师资力量存在短缺,这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和限制作用。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操作分析
(一)创立物质环境建设,实现精神环境构建
对于幼儿来讲,其主要是通过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逐渐实现成长和发展。所以幼儿接触的环境是好是坏,能够对幼儿心理健康情况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来看,能够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环境,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环境以及精神环境两种。其中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发挥出一定的熏陶和渗透作用,一个合理适宜的物质环境,能够让幼儿感到轻松愉悦、增强其审美能力等,这些均可促进或维持幼儿的心理健康。而对于精神环境来讲,其属于物质环境的一种有效延伸,同样能够给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熏陶、引导以及渗透作用。因此,通过将做好精神环境以及物质环境的建设工作,可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对此,建议幼儿教师通过持续加大与幼儿间的沟通交流力度,给予无条件关注等来达到构建良好精神环境的目的。此外教师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应该注重幼儿园内部基础环境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幼儿产生长期影响和熏陶,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目的[1]。
例如:教师可尝试着在教室当中增设一些自然元素,如用带有各类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的墙纸或者是壁画来布置班级的墙面,构建出自然、灵动及活泼的环境,通过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帮助幼儿形成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除此之外,在日常学习及活动中,教师应多与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所需所求等,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从而在班级中构建出宽松、和谐、互帮互助、互相尊重且平等的良好精神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另外,教师还应该借助一些合作游戏来不断地与幼儿进行多接触、多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构建出较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有良好的宽松感、和谐感和安全感,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又能够让幼儿将教师作为自身的一个榜样、好伙伴或是模仿对象等。这样教师的良好心态和行为能够对幼儿产生更大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作用,有利于借助教师的健康心理状态实现幼儿良好心态的维持或优化。
(二)提升幼儿沟通自信心,教会其管理自己情绪
对于自信心来讲,其属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表现。持续提升幼儿的沟通自信心,是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均应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地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幼儿建立沟通自信,以此促进幼儿实现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及家长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和提升幼儿沟通自信心,还应教会幼儿管理自己的情绪,这里提到的情绪主要是指一系列消极情绪,是幼儿重点需要学会管理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出现的各类消极情绪时,教师及家长应及时引导幼儿借助恰当适宜的方式进行宣泄,注意尽量不要进行堵截。原因在于当幼儿遇到挫折或自身感受到某种不愉快时,若可以让其不受抑制地借助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情绪表达,将能够大大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养成[2]。所以教师应注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落实好幼儿自信心培养工作,同时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会有效管控自身的情绪,以此确保幼儿心理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状态。
例如:某位幼儿教师发现班级中部分幼儿不敢在人多的时候说话,也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其很难交到朋友。为了避免这些幼儿养成孤僻的性格,出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该教师便设置了一个“介绍我的玩具朋友”的游戏环节,即安排班级中的幼儿每周一都要带来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玩具,然后将玩具介绍给大家,并鼓励和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玩具让每一个小朋友都抱一抱、摸一摸。借助这一游戏环节,每个孩子都能不断地开口说话,让幼儿发现原来与人沟通交流不是很难的事情,并且能够通过与他人的有效回应,产生沟通兴趣或自豪感,如“你这个小娃娃的手会动呀”、“它真漂亮,叫什么名字”、“我好喜欢,能让我摸一下吗?”,这些幼儿之间不经意的话语和交流,有助于幼儿克服沟通时紧张畏惧的情绪,可以帮助不敢开口说话的幼儿快速建立沟通自信心,进而让幼儿摆脱不敢说话的困境,更加相信自己,也更愿意表现自己,从而规避了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在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时,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教会幼儿更多管理自身情绪的办法,比如倾诉,教师及家长应该经常性地提醒和告诉幼儿,当在学习或活动中遇到冲突、困难时,应及时将相关事由或自身的感受告诉身边的好朋友、教师或亲人,以此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或支持,这样可以让消极情绪快速得以释放和消除,而不是憋在心中,让幼儿愈发烦闷。在幼儿实际倾诉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及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得幼儿感受到拥有良好的倾诉对象,可有效解决自身不满情绪,从而养成倾诉的习惯。而不是在出现消极情绪后借助过激的行为、躲在角落里不出声等方式来释放情绪。
除了倾诉之外,教师及家长还有必要给幼儿指明正确适宜的情绪宣泄方式,以保证积累的情绪能量可以充分发散到适宜的地方,如引导幼儿去踢球、跳绳、大声唱歌等等。
(三)丰富教学模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对于传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讲,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无法有效激发和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所以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提升教学模式的丰富性及多样性,以此更为灵活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既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普适性,又可以确保幼儿能够有效接受教育和引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此外,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还应注重多在教学活动当中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渗透,如语言教学、科学教学以及艺术教学等,这样能够从多个角度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影响和熏陶,帮助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丰富教学模式以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属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两大优化路径,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幼儿实现健康发展。
例如: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非常多,如趣味游戏模式、生活情境模式及实践活动模式等,教师可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对应的教学模式。如一些幼儿比较容易出现焦虑问题,经常在学习或生活中特别想要做某件事,但又担心自己做不好被嘲笑,这种过于看重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心理会导致幼儿做任何事都畏首畏尾,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借助实践活动来帮助幼儿摆脱困扰,如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活动,鼓励和引导每个幼儿都参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不断地展示自己,渐渐地增强自信,消除焦虑;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表现,来衡量自身是否可以做得更好,在主观上产生“原来这样也行”、“好像还不如我”、“我觉得我比他做得更好”等想法,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快速形成和增强,进而摆脱焦虑的困扰,大胆地去做自己以往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渗透上,教师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点,然后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在开展“向日葵”这一艺术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为幼儿讲解一些与向日葵有关的知识和精神等,如向日葵的花盘很像一个笑脸,非常乐观充满活力;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态度;即使在刮风下雨的环境下,向日葵也会努力地寻找太阳,呈现出了热爱生活敢于奋斗的态度和良好品质等。通过这种讲解和长期的文化渗透,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实现健康成长[3]。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幼儿时期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文章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操作展开了深入探究,以此进一步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促进幼儿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倩倩. 幼儿园教师在"去小学化"政策执行中的困境感知与策略选择[J]. 教师教育研究,2022,34(1):101-107.
[2] 毛杰,王帅,杨俊良. 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实践检视与优化策略——以河南省为分析对象[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151-156.
[3] 全守杰,陆钟琪. 幼儿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分类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2):111-118.
[4] 薛书琦,刘禹含,陈清化. 幼儿群体单向流运动行为特性分析[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22,22(1):209-216.
[5] 姬静雯.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 学周刊,2021,21(21):177-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