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疗法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使用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美珠

深圳红十字会心理救援服务队

摘要

儿童心理辅导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多项因素影响下,儿童普遍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其心理问题。沙盘疗法是一项无意识心理疗法,借助于模具摆放和塑造沙盘边框内的沙子,建立与儿童内心世界相对应的状态,通过这一创造性的游戏形式,纠正儿童的偏差心理。本文将简述沙盘疗法的概述及理论,针对儿童常见的心理辅导问题,进一步探索沙盘疗法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

沙盘疗法;儿童心理辅导;模具;心理行为

正文


前言:沙盘疗法是基于心理学理论,利用模具和沙子,以开展象征性游戏为手段,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一项心理治疗方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其往往会表现出入学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胆小内向、品行障碍以及适应困难等心理问题,甚至会诱发一系列心理疾病。通过沙盘游戏,儿童可通过模具及沙子无意识的表达出内心世界,从而与外界世界形成良好的沟通,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一、沙盘疗法概述

沙盘疗法的创始人为多拉·卡尔夫,在日本又被称之为“箱庭疗法”,其以荣格心理分析理论、游戏治疗理论以及纽曼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深层心理引导的作用下,使其人格得到改变的一种心理疗法。在实际应用中,沙盘疗法以人本主义为前提,主观认同每个人的心灵均能够实现自我治愈,其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认知等多项心理学理论而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疗法。喜欢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沙子的状态易改变且柔软,儿童往往对其存在天然的喜好,因此,沙盘游戏疗法也更易被儿童所接受,对比于其他治疗方法而言,沙盘疗法能够获得儿童更高的配合度。

另外,沙盘疗法是一项非语言沟通方式,为象征性游戏赋予治疗的意义,为治疗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在沙盘游戏进行时,儿童利用各具形态的玩具模型,于装有沙粒的沙盘中塑造与其内心世界相对应的沙盘世界,通过三维的形式,无意识的将其心理动向表现在现实世界中。通过这一过程,治疗师可以进一步明确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逐渐整合其意识[1]。由此可见,在儿童心理辅导治疗中沙盘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不仅是一项治疗工具还是一种沟通方式,儿童对其的接受度更高,更利于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二、沙盘疗法的理论

1、心理分析理论

沙盘疗法的理论基础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为无意识理论以及积极想象技术。首先,在无意识理论是基于弗洛伊德理论发展而来的更具层次的理论内容,通过对神话和原始社会风俗习惯进行研究,获取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验证。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就是人们的心理原型,例如神话、图腾以及睡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场景。通过沙盘模型的塑造能够将心理原型展现出来,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重大。其次,积极想象技术是荣格所创造出的一种直接和无意识相接触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沙盘疗法是积极想象技术的一种应用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于安静且安全的环境下,以富有创造性且自由度高的游戏为手段,通过三维的形式将儿童的无意识过程呈现在图示世界中,逐渐转化无意识的能量,整合人格,达到荣格所提出的自性化阶段[2]

2、游戏治疗理论

沙盘游戏和游戏治疗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其中沙盘游戏的根本意义在于为儿童赋予真正的自我,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人的心理本性。儿童通常表现出喜爱游戏的天性,同时多种形式的游戏也是其探索世界、接触世界的方式之一。因此,儿童更易接受沙盘游戏治疗,其所产生的儿童配合程度是其他治疗方式无法达到的。

3、纽曼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纽曼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荣格分析学家及发展心理理论家,其将儿童的自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从出生到1岁为“母婴一体阶段”,1岁到2岁为“分离阶段”,2岁到3岁为“自性固化阶段”。将纽曼的儿童发展理论应用在沙盘疗法理论中,其设立假设场景,若儿童存在问题,其自性会由于缺少母亲的保护或者母亲为其提供了过度保护焦虑而难以展现,抑或者因为疾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使其无法正常开展,使得儿童难以跨越纽曼所划分的自性形成阶段。卡拉夫认为,若在生命的早期未形成自性的整体格局,会在后续生命的任意阶段被激活,通过沙盘疗法能够对自性的展现起到促进作用。在安全且自由的环境下,使得母婴一体阶段得以再现,营造了包括人格发展倾向、智慧和精神在内的内在平静。

三、儿童常见的需要心理辅导的问题

1、入学焦虑

入学是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入学前,儿童始终有着家人的陪伴且并未接触过大量的陌生人,通常会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焦虑心理。因此,在入学初期阶段,一些儿童往往会啼哭不止,甚至在午睡时做噩梦。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教师通常会对一些儿童歌曲进行播放,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图书,使其注意力从入学焦虑中得到转移。但这种方法虽能够治标,但无法治本,一些存在严重心理焦虑的儿童,仍然无法适应一些新的环境,也无法做到和其他儿童的主动沟通。基于这一情况,可组织儿童进行沙盘游戏,使其心理焦虑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在沙盘游戏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沙箱布置为幼儿园的场景,对和其他儿童的交往进行模拟,使儿童感受到和其他人交往的乐趣。同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在沙箱中布置秋千模型,经代表自己的模型放置在秋千上,将代表帮助推秋千的儿童模型放在秋千后,引导儿童意识到,在与他人的相互帮助下,能够享受到秋千带来的快乐。同时引导儿童互换两个儿童模型的位置,使其意识到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3]。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儿童适应入学环境,敢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互动,在和其他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喜悦。

2、注意力不集中

在逐渐适应新环境后,儿童对环境的焦虑感会明显降低,更易展现出原本的性格特点。儿童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活泼好动。因此,在上课时也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经常会被其他声音所吸引。例如,在上课时听到鸟叫后,自注意力会转移到鸟叫的声音上,甚至在课堂上大声喊叫“小鸟、小鸟”,不仅扰乱了课堂秩序,也会使更多儿童陷入注意力分散中。

面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一些教师通常会对其更加关注,予以耳提面命,但这一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会适得其反。通过沙盘疗法可引导儿童在某一具体事物中集中注意力。喜欢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若儿童玩游戏的需求得到满足,其注意力分散问题将得到很好的改善。在沙盘游戏疗法中,儿童通过布置模型,分割沙子形态等动作,使其在沙箱中集中注意力。在布置沙子和小摆件时,可以对儿童运动神经、触觉神经以及思维神经起到刺激作用,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沙箱布置中。另外,因为沙箱的空间有限,箱中的小摆件、沙子能够可以真实感知到,儿童在具体事物中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3、胆小内向

胆小内向的儿童多表现为胆小、自卑、易受到惊吓、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言语少、不合群,宁愿通过手势交流也不愿意讲话。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某种游戏深入关注,刻板行为,若出现变动则会哭闹。

儿童多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接触这一陌生世界,面对陌生人,其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自我保护机制,不愿意主动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教师通常会以组织集体游戏、鼓励交流等形式,对儿童起到引导作用。但对于过度胆小内向甚至存在严重语言交际障碍的儿童而言,这种方式所获得效果并不明显。对于此类儿童,多表现为喜欢一个人相处,不会主动和其他人交流,若他人与其主动交流会表现出下意识的回避或者通过动作予以回应,若要只通过语言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多会得到其沉默的回应。通过沙盘游戏能够对儿童胆小内向、语言交际困难方面的问题予以结局。

例如,胆小内向的儿童往往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独自相处,因此可将儿童带入到沙盘游戏室中,逐渐熟悉室内环境后,引导儿童主动探索沙盘游戏。在儿童熟悉沙盘游戏室过程中,全程陪伴但不对其产生干扰,使其逐渐适应其他人的存在。在其主动摆放沙箱模块时,不会为了尽早拉近距离而主动为其提供帮助。在其未能够获取想要的模块并通过眼神来寻求帮助时,才前去帮忙。在整个过程中,仅作为旁观者参与其中,对儿童的眼神变化予以时刻关注。在发现其求助的眼神时,予以及时的帮助,而非拒绝其求助。对于严重胆小内向的儿童而言,能够逐渐适应通过眼神的交流来获取他人的帮助已经是一项重大的突破[4]。在后续遇到问题且求助后,相信一定会有人帮助的情况下,逐渐引导其通过语言表达出求助信息。

4、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儿童通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或者难以控制的愤怒情绪。品行障碍的主要调节手段为情感的宣泄,通过沙盘疗法的应用,使其在模拟的空间内宣泄自己的情绪,演示出攻击性行为,从而使其攻击性心理得到消散,获得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5、适应困难

儿童在入学初期、面对新的环境、陌生人时会遇到一系列适应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适应困难。通过沙盘游戏的开展,可以真实模拟人际交往场景,逐渐接触谦让、分享、公平竞争、轮流等人际交往规则。通过虚拟的场景对周围事物有着正确的认识,使其观察事物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锻炼[5]。另外,沙盘疗法在辅助儿童建立自信心、锻炼问题应对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意义。

四、沙盘疗法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使用效果

1、激发儿童想象与创造力

通过沙盘疗法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时,儿童可利用沙子、模型使其内心深处的想法表达出来。作为儿童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得到身心放松和情绪调整,更利于其自我表达。同时,在沙盘疗法的辅助下,幼儿能够通过沙子塑造内心世界,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其想象和创造力,通过模型的摆放和沙子的分割将其内心想法表达出来,使其紧张情绪得到缓解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利于促进其自我表达。

2、更好的树立儿童自信心

沙盘疗法可辅助儿童更好的树立自信心,在缓解并治疗心理问题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主要因为,沙盘游戏的开展充分锻炼了儿童的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可实现积极思考。同时,儿童可通过动手摆动沙盘模型将其所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以作品表达出整个过程,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更清晰的感受到周围事物的变化,引导儿童认识到自身力量所在,树立良好的自信心[6]

3、协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沙盘游戏可以建立无条件接纳的交互游戏氛围,使儿童感受到多元化的交互性游戏体验,使儿童社会互动愿景得到激发,引导其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一方面,沙盘游戏疗法的空间表现出“自由”且“受保护”的特点,能够降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使其面对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心理层面畏难情绪得到缓解,引导其情感的正向表达,促进社会交际。另一方面,沙盘疗法游戏具有一定象征性,可以通过三维形式呈现出儿童在早期社会互动中所产生的消极互动状态,从深层次帮助儿童获取社会互动体验。与此同时,较为友好的治疗氛围和治疗情境也更利于稳定儿童的情绪,对其积极社交行为予以有效引导,优化社交互动在动作和口语中的行为表达,逐渐提高社会互动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勇于交流。

 

结束语:综上所述,沙盘疗法能够实现非语言、无意识层面的交流,在沙盘游戏中儿童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能够通过沙箱中模块和沙子的布置将其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在儿童心理辅导中运用心理疗法,可实现针对性心理教育,辅助解决其心理问题,激发儿童想象与创造力,更好的树立自信心,协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沙鹏,张海滨,刘全礼. 沙盘游戏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行为发展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22(8):51-59.

[2] 张春林. 团体沙盘游戏对孤独症患儿疗效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6):3894-3897.

[3] 李洁,赵雨菡,高岚,等. 依恋取向的亲子沙盘游戏治疗个案研究:以一例活跃退缩幼儿为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4):862-868,886.

[4] 麦凤娇,高甜甜,蔡卫明,等. 旋律语调疗法联合沙盘游戏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研究[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19(6):458-460.

[5] 杨淑明,鲁玉霞,李同川. 沙盘游戏联合感觉统合治疗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效果[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5):815-818.

[6] 倪波,肖绪武,孙瑾,等. 家庭沙盘游戏治疗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效果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8):924-9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