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的策略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家校合作;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
正文
引言
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从小学阶段起,我们就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想要实施家校合作工作,要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互动,及时捕捉到家长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通过有效的交流,多种形式的互动,架起了家校合作的“同心桥”。
一、家校合作对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在“双减”政策逐渐落实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多种特长,从而使立德树人的工作更加扎实。家校合作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
1.劳动教育落实可以更好地磨练学生意志品质
从小学实施劳动与技能教育,既要让学生主动动手,科学用脑,又要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让他们收获丰富,获得劳动经验。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多项技能协调发展。家校合作进行劳动教育,能使其教育实效得到提高,并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升华。
2.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为儿童将来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对学生自身的劳动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任务规划,合理的安排时间,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劳动实践。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劳动教育,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面对挫折,自己去做事情,自己去做事情,做到有始有终,从而对学生的劳动自理能力进行培养。此外,在推动和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老师和家长还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分享一些小技巧,让他们省力、省事、省心,并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良好品质[1]。
3.劳动教育落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意志品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它不仅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一种为家庭培育杰出人才的有效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推动和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对别人的劳动贡献心存感激,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珍视。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发现的眼睛,体味生活之美,进行主动的劳动积累,这些都是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孩子精彩人生的坚实基础。
二、家校合作视域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积极对策
1.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推动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养成
在合作视野下,要想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就必须能够引导儿童建立起正确的劳动意识。从学校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从家庭的角度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发现能力,促进学生的生活自理。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出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劳动艰辛,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劳动是最光荣的。
可以从我国悠久的劳动历史开始,让学生了解祖先们在劳动探索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重要的突破和尝试。比如,从最早的石制工具,到后来的铁农具,到现代的各种劳作器械,让同学们了解到,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时,要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创新。在这一点上,让同学们注意到家里的东西,例如:用洗衣机来取代我们的手洗衣物,用洗碗机来取代我们的洗盘子,用扫地机器人来取代我们的清洁。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的时候,要培养他们具有积极的劳动创新意识,并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创新,寻找节约劳动的方法。这就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们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可以为家长们做一些可以帮助家长们的劳动创新,让家长们在劳动过程中变得更加省力[2]。
2.通过劳动解决具体问题,培孩子良好劳动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劳动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们建立起正确的劳动养成习惯,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着手,用劳动来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比如一件脏兮兮、皱巴巴的衣服,我们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这个时候要让孩子试着去清洗,用洗衣粉、洗衣液、肥皂等把衣服洗干净,然后把皱巴巴的衣服熨烫整理,这样就能穿上新的。通过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使同学们掌握整理衣物的方法和技巧。逐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对日常生活的多种影响。
3.建立奖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劳动创造
小学生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认可与鼓励。在家校合作下,要进行劳动教育,同样要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劳动热情。首先,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过程性的评估,要求学生们将自己一周内进行的丰富的劳动实践记录下来,然后由家长们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将这些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对哪些孩子进行了更多的、更好的学习,并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然后根据班级的情况,选出“劳动小能手”,“劳动标兵”,“优秀班级”等等,让同学们对这个班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劳力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劳力,而且还可以赢得荣誉。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4.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都是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除了让学生们对文化课程知识进行学习以外,还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地参加劳动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小学生多余的活力释放出来。此外,还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心性进行磨练,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并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更好地从家校合作的角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首先,在学校内,可以通过与劳动技术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劳动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班级卫生的维护,校园内部的一些苗木修剪、浇花护草、班级责任区卫生管理等,都是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有利机遇。在推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多渠道地调动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他们的劳动参与积极性。例如,表扬学生的劳动行为,并与他们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劳动参与热情。
5.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劳动态度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教做合一,使学生知识获得、能力发展与劳动习惯养成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还应以劳动技能课程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开展交叉学科的探究,将语文,数学,英语等要素有效地应用到学生身上,从而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假如是在“千人糕”的小学语文里。对粮食的种植、加工、包装、送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劳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劳动合作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去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更好地将知识学习与劳动习惯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节约粮食。
在进行校内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家校合作的优势,让家长代表到学校为学生分享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其中涉及的一些劳动要素。举个例子,就是在一家机床厂上班的父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先进的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不过,从父母那里,我们了解到,一个精密的机械加工设备,由数以百万计的零件构成,包括锻造,组装,集成,测试等等。一切精巧的现代装备,都凝聚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与高效的协调与配合。通过家长分享、教学互动,让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好的理解,每个岗位都要自觉坚持,积极劳动,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生产出优质物品。从小学开始,渗透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主动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3]。
6.加強交流,提高家校合作凝聚力
(1)定期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和学校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分析,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要积极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劳动情况,这样才能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在召开家长会时,家长要切实反映孩子的日常劳动习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
(2)定期家访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直接桥梁,通过家访教师可以切实了解学生的校外劳动。除此之外,家访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班主任要积极承担起家访的重任,根据学生的性格以及劳动意向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家访时,班主任一定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劳动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的劳动习惯存有不足,班主任和家长应共同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3)设立家长开放日
家长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就应该走进学校。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将孩子在学校的活动场所对家长开放,为家长提供体验学校生活的机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劳动课程,这样家长才能更加科学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可以提出意见,共同促进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7.巧妙使用传统与现代手段,建立家校沟通网络平台
联系薄,公开信等更多的传统形式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书信往来。每星期五,教师会将自己一周的工作成绩记录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并让学生们自己做一次自我评价,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做一次自我评价。教师时刻将学生在学校中的劳动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都写在了小联络本上,并将这些内容反馈给了家长。同时,其他同学发现的该生的优点也可以写下来。教师也通过“给全体同学家长来信”的方式,与家长们心连心地进行沟通。从信件的内容与回应率来看,教师的交流能力与家与校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家长的回复中,充满了对教师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期望和建议,教师对此进行了总结,将家长和学生合理的需要和要求,迅速转变成了工作的执行内容,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和好评,教育成效显著。通过这两种方式,老师和家长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在家里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劳动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脱节。
8.精心设计学生劳动成长档案,巩固劳动习惯培养成果
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建立起“劳动最光荣”的成长档案,每学年一本书,每个月跟家长进行一次交流,以此来推动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去创造、表现、欣赏自己劳动成果。与此同时,它还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了一个可以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系列平台,方便教师和家长双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工作,对孩子的成长历程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可以对他们的优点进行及时的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的劳动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其关键是让学生的体能、思维和能力相互协调。只有让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儿童才能健康地成长。这些都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具体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来验证。
参考文献
[1] 祁珍珍. 家校合作视角下的乡村小学劳动教育[J]. 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21(33):2.
[2] 郑佳媛. 浅析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的策略[J]. 读与写:上旬, 2021(12):0126-0126.
[3] 张积新. 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的策略[J]. 天津教育, 2020(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