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正文
前言:
小学数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新一轮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小学阶段,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所以,要从学生的数感培养入手,认识其内涵,并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进行培养。小学生对数字感知的需求很大,为此,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小学生的数感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为其培养提供了相关策略。
一、小学生数感的特征
(一)养成的长期性
数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发展的长期性。发展的长期性表现在数字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换句话说,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种特性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即数感的培养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也体现了数学文化的长期性。在培养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只有长时间的培养,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感[1]。
(二)影响的深远性
数感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较深远的影响性。这里的效果是正面的,也就是数感对个人的长远影响是积极的,对于个人的未来成长也很有帮助。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感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业、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它应该被视作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使师生在培养过程中充分认识其优点,从而对学生数感的发展培养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三)内容的丰富性
数感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它的内涵很丰富,它是基于数字的内容分析而产生的。其内容的丰富表现在:首先,数感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和理解。数学是一个和数字紧密联系的科目,数感反映出数学在多学科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与包容性,表现出其丰富的层次。其次,数字的运用是非常丰富的,也就是说,数感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体现在应用题上,在数字相关的题目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并且还能在数学知识应用和运算方面提供帮助。
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数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良好数感的学生在看到数字或问题时,脑海中会联想到许多,如看到“86”这个数字时,可能联想到“90-4”“80+6”或是“43的2倍”。而不具备数感的学生则可能只会想到“80+6”,可见数感会影响学生思维发展与数学学习效果。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第一,素质教育模式下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让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初步建立数感,这也突出了数感培养的重要性[2]。第二,数感是学生对数理关系、数量变化、运算结果等的感悟,学生只有具有数感,感悟数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形成学习内驱力。第三,当前教学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数感是其中的部分之一,所指的不仅是某种知识或技能,也体现在学习中形成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数感的培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能进一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数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一方面,部分数学教师对数感的理解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数感是一种数学天赋,无法在教学中培养出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根本不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数感是在不断地刷题中形成的,于是便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做题,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数感难以有效增强。
(二)教师不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没有合理创设生活情境,更多的是使用教材中的案例,这导致学生缺乏使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失去了培养数感的机会[3]。
(三)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感,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了消极的态度,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负担。这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更不利于学生增强数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数感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生活中积累数感
学生的数感正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数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从现实的环境中找到数感。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并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数感[4]。
比如,在“因数与倍数”学习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乘除法,然后给学生讲解倍数和因数的具体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然后我在白板上投影图片:2个香蕉、3个梨、6个橘子、8个葡萄、9个芒果,并且利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们随机说出其中的一个倍数因数关系。同学们顿时充满了学习的热情:“香蕉是橘子的因数!橘子是梨的倍数!”,在这个问题之后,再向生活中的倍数因数知识延伸,让学生将数学视野投向生活。这种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通过数学表达形成数感
小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特殊方法来了解这些数字。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轻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沟通。通过彼此的启发与沟通,最终帮助他们建立数感[5]。
比如“百分数”一节,我就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任务:“现在我们到购物中心看一下各类电子产品的价钱。”课堂上,请学生讲讲发现的百分数数据:“我发现了一台冰箱,降价10%!”“洗衣机5999元,限时折扣40%!”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教室里的交谈和沟通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这是一个学生特有的思考方式。这样,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沟通交流,理解数字,并能了解别人在看实际情况时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活动,更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三)通过兴趣教学培养数感
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对数字的认知和理解主要依靠兴趣的能力,他们的终极目的是用数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在“分数”知识学习中,我设计了一种分数化简的游戏:“现在,请大家帮助教师化简这些分数,看谁做得最快。”一段时间后我继续问道:“同学们在化简中有没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进行回答:“我发现了,就是同时除以一个数。”此时,我利用学生对分数化简的特殊理解机会,把“分数除法”这个概念引入到课堂中。透过这些活动,不但能让同学们对数学更有兴趣,还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而发展自己的数感。
(四)在问题情境中发展数感
数感是一种思维能力,当一个人想要用数字来解决问题时,数感就会自动生成,而数感又反作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作为其最终目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比如,在“统计图”内容中,学生通过对统计中的数据收集与应用,更能感受到数据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生活问题情境中,灵活地进行运算,从而达到数感培养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加灵活的解题方式,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6]。
(五)在探讨交流中掌握估算方法,巩固数感
巩固数感是学生提升数感水平的关键。新课标要求教师加强估算训练。估算是学生发挥数感作用,通过解决问题增强“数”的认知,巩固数感的重要活动。估算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使学生通过体验判断、调整等活动,应用“数”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数感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教学情况,设计与生活有关的估算练习题,引导学生灵活应用“估算”解决问题。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如此问题情境:“周末的时候,我到超市采购。我一共带了100元。已知每箱酸奶29.9元,我买了两箱;一箱面包25.5元,我买了一箱。打算买一斤橘子。每斤橘子9.9元。请问我手里的钱还够买一斤橘子吗?”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对此,教师在学生汇报时,鼓励学生展现不同方法。其中,一个学生采用列竖式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已用85.3元,还剩14.7元,表示够买1斤橘子。一个学生则采用估算的方法,将一箱酸奶价格看做30,一箱面包价格看做30,进行估算,进而得出90,确定可以购买一斤橘子。教师立足学生展示的内容引发学生争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精确计算吗?”让学生在争论中,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估算的价值。教师继续呈现问题:“如果购买一斤橘子14元,剩下的钱还够买1斤橘子吗?”学生们在此次进行估算的时候出现了矛盾。有的按照之前的估算方式确定不能购买。有的则表示可以购买。同样地,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种估算方法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原因:估大了数据。此时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在进行估算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数”。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巩固学生的数感[7]。
(六)读写教学,获取数感
数字的读、写、认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只有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才可以提升其对数字、数学符号的认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数感。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使其在反复书写、朗读、认读的过程中掌握数位顺序、数位分级,从而获取到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9个蛋糕分成4份,并板书9÷4=2……1,指导其进行认读:9÷4=2……1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并对有余数除法展开讲解:九个蛋糕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分得两个还剩一个,剩下的一个表示“余”,用数字来表示就是9÷4=2……1。在学生初步掌握余数除法的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再引入其他问题让其思考:(1)如何将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个人?(2)如何把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5个人?让其将算式写到本子上与同桌、前后桌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分享自己所写式子所表达的含义。之后,教师对其10÷4=2……2、11÷5=2……1等式子进行点评,让其学会认、读、写余数除法,在读写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数感。
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意义重大,但数感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坚持不懈。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分解与重组,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核心素养[8]。
参考文献
[1] 李德会.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探究[J]. 中华传奇, 2022(36).
[2] 黄春华. 让小学生数感培养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认识多位数》教学例谈[J]. 2022(7).
[3] 许燕.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低年级教学课堂数感的有效连接[J]. 学周刊, 2022(2):2.
[4] 吴元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0(33):0032-0032.
[5] 王志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2(35):3.
[6] 顾志超.例谈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由马复教授"50亿有多大?"提问所引发的一点思考[J].新课程, 2017(4):1.
[7] 王东琴.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 2021, 000(001):P.143-144.
[8] 袁玉琼.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传奇故事, 2022(47):117-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