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阶段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作业;多样作业;设计策略
正文
作业设计恰当合理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当堂课所学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减少小学课后作业数量、控制学生课后学习时长。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作业设计观念,创新作业布置方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长远发展。数学老师要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作业的设置,把注意力从单调乏味的量化模式和题海战术转变为全面、多角度的整体思考,以作业为基础,帮助同学实现素养提升的目标,开展多样化的作业设计与探索,推动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升,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优良基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明确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关键性要点,并且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设计出多样化作业,同时根据实际落实效果进行针对性调整,以此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一、关注主体,改革基础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老师往往单纯地把基础知识传授给孩子,使他们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情况不但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受到极大制约,也会使他们失去主体地位,进而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的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老师要强化指导,给学生们更多的思考和表达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进而改变教育理念,依据实际状况,制定出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作业。比如,在布置《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的作业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使用折纸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学生在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的时候,要经历折边和裁剪的步骤,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强化他们的探索欲望,让他们专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他们做完了相应的操作之后,老师就可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既可以活跃教室的气氛,又可以让同学们在练习和操作的时候,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升他们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指向预习,展现自主
预习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针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目标,着重指出了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另外,还对数学阅读概念进行了研究,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阅读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思考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预习的过程中,会布置阅读类型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这些新的知识进行解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应注重作业的组织方式、内容和形式,以保证阅读预习作业的创造性和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其他科目相比,数学的预习更多的是对概念、理论等基础知识的阅读了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预习会显得有些无聊。这时,老师就需要创新预习阅读的组织方式,在完成本章节知识的阅读梳理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抢答的方式进行理论提问。再由教师按照章节知识内容制作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对理论的来源和背景进行归纳和说明。此外,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前,笔者就设计了阅读预习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用红笔勾画介绍小数概念的内容,圈出关键词,分析小数的定义和特征。这样的阅读作业,为学生们指出了如何自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有助于同学们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针对性地思考和探究小数的含义,并初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概念,为进一步探究小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阅读数学教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阅读技能。[2]
三、合理探索,研究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作业通过课堂任务呈现,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由此增强他们的数学学科学习能力,进而达到改善数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根据数学知识的进程特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具体要求。在这一需求的指引下,老师要按照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实际探究任务型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索,了解和掌握数学内涵,分析具体数学问题,得到相应的结论,由此提高数学认识,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实际探究任务通常以具体的操作展开。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要针对教学要求,设计实际的探索任务,实现学生的实践和探索能力发展。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电脑技术可以用于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多个小块,引导学生在了解对应关系的同时,将切割开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拼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平时玩的七巧板游戏和数学学习的联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上台操作多媒体设备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和拼合,或者让同学们用白纸和剪刀进行相关裁剪,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理解难题,而且在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更直观、更感性的学习素材,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动手能力。此外,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时,要运用转化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结合这一教学实践,笔者设置了课堂实践作业:回顾以前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结合类似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呈现这个作业后,要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能够快速回忆定位,然后让他们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祖宗交流想法,互相碰撞,探索并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在小组讨论中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剪切”和“转化”这样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共同完成剪切,查看数学现象,最终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3]
四、把握目标,拓展兴致
在当前我国小学数学作业安排中,要积极开展分层模式,就必须先制定分级作业的目标。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对所有的学生实行同样的作业模式,这对基础较好和基础落后的学生来说,都不是稳妥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该先考查学生的能力,然后根据结果将学生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即拓展、巩固与提高、积累与奠基三个阶段。我们都知道,概念和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在学习前能够预习相关理论内容,掌握基本概念和课程涉及的计算,会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于是,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课程中,对于学生的预习作业安排如下:甲层次的学生要明确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微课梳理知识,列一个知识结构表,以便在上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地记笔记。乙层次的学生要在甲层次的基础上把握单元整体内容,整合知识的同时掌握课程计算技巧,从而更好地把握知识。丙层次的学生要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最后能够结合相关知识内容完成实际性的题目。这样大家都形成了知识积累,为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分级评估,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方面面,发掘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创新点和闪光点,发布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在对待甲、乙级学生的时候,教师要在了解整体水平的基础上,表扬其闪光点,指出其缺点,并提出更高的期望值和要求。在面对丙级学生时,教师应该要适时地表扬和激励,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潜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4]
五、有效运用,拓展效能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把数学理论和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可以从生活角度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所以,在给孩子们布置作业时,老师可以利用日常的环境,引入生活事例,把这些事例结合到作业中去,保证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降低作业的单调乏味,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比如,在百分数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计算存款利息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列一个存款计划,并结合数学知识计算出存款到期后能够收获的利息;或是引导学生帮助家里的长辈计算存款利率,帮助他们选择更好的存款方式。由此,学生可以做好功课,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计划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六、关注内涵,整合碎片
在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中,老师们通常会根据课程的内容来安排运用新的理论和公式进行解决的习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记忆以及试题运用等等,但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一种“碎片化”的思想,认为知识联系不大。所以,在以单元整体为基础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全面了解和消化单元的主题含义,并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例如,以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我们可以以此进行作业的整体性安排。可以做如下方案,Step1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理论、例题解析,明晰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理论知识。Step2单元作业1:例题的举一反三探究,不同的同学在分组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老师提供的例题变形试题,进行细致演算,然后对照答案,互相评分;同时,把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交流”重新体现出来,学会用方程知识去思考具体的问题。Step3单元作业2:实践与应用,学生应充分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所有理论知识,并学会用相关知识去解决老师给出的新试题,如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a千瓦时,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1)小红家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30.72元,求a.(2)若小红家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0.9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时?应交电费是多少元?通过该应用计算题可以巩固简单方程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来a的数值,列出0.4a+(84-a)*(0.4*70%)=30.72,得出a=60。然后可以计算第二问,先由已知条件得出九月份电费中价格为30*0.9=27(元),然后设这个月共用电X千瓦时,列出式子0.4*60+(X-60)*(0.4*70%)=27,最终得出X≈70.7。Step4单元作业3:复习、归纳并巩固知识:同学们要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和综合归纳,加以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评价,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彼此的交流中不断提高,促进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
七、结语
总之,在新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该和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相对应,还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此,教师要从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发展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思考、学习的空间,打造出多元化、灵活性的数学内容,确保学生得到综合成长,切实提高学习效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5]
参考文献:
[1]王爱娥.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学周刊,2019(29):35.
[2]何建义.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19(09):93.
[3]宋旭东.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多形式的探讨:个性化作业的初探[J].学周刊,2018(24).
[4]刘福扬.浅谈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J].科教文汇,2020(4):145-146.
[5]汪霞,单敏.丰富形式 以动促能——小学数学多样化活动作业设计策略[J].湖北教育,2022(35):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