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育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双减”;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正文
从过去到现在来看,数学学科都在小学学校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数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和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供大家参考。[1]
一、多种教学,优化参与
1.1趣味教学
玩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也不过分,在游戏中,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聚精会神和积极的精神,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加入游戏,也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比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这一部分时,由于方位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在学习该知识时容易出现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可以介绍一些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小学生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方向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邀请几个同学到台上进行一些游戏小互动,根据老师说出的条件画出方位图。当然,游戏指导不仅适用于课堂之上,也适用于课堂外,家长和学生也可以在家中参与游戏,帮助学生确认和整合知识。
1.2生活教学,有效推进
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他们在课堂上的长期关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例为指导。[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定“一天的收入及开支”记录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家里各司其职,充分记录好家庭的收支情况,最终,学生们计算一天内家庭收入和开支,让全体同学都可以行动起来。全体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积累情感和体验,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数学与生活。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统计表格并列举出相关收入和支出栏目。这样学生将会对家庭收入和支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同学们分享这次活动的相关感想,同学们将体会到父母赚钱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样的活动课程设计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了相关数学知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数学课堂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
1.3信息教学,高效开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很不一样,投影仪大屏幕的使用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知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举例来说,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用法,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类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更直观认识和了解这类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小组分组讨论,但不是学生自由分组,交给电脑技术进行筛号分组,并且在小组讨论完成后,也同样用大屏幕滚动学生姓名的方式进行小组分享,这就像抽盲盒一样,给予学生一种刺激感,增添课堂氛围。[4]
1.4单元整合,整体推进
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多种数学要素的关联,关联在数学教育中是指运用整体关联思维来学习,包括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垂直关联性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点、线、面不断积累过程中,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横向联系表现为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方法与概念的相互融合、学生在数学文化中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以及学生数学文化的相互促进与成长。[5]例如,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建构除法与平均分、减法、乘法等知识的意义关联。在课堂上提供了“6个小朋友,每辆车要坐2个,需要几辆车”等实际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去平均分,用6个小圆圈代替每个小朋友,然后数了一下需要3辆车。这当然也可以用减法来计算,6-2-2-2=0,正好进行了3次相减,所以需要3辆车。在考虑平均数、减、除(6÷2=3)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会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一个简单的运算,也就是减去相同的几个数。与此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除法与乘法是密切相关的,他们都能用乘法口诀来进行求商运算,结果发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在学习这一知识时,一定要从整体上看待问题。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的学科,关联是学生主动建构新旧知识等数学要素联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概念基础上的重大进步。
二、美育教育,关注推进
2.1领略算式之美
很多数学算式都蕴藏着一种特殊的数学法则。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从课本的内容中,充分展现数学规律的美感,使学生既能轻松地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其美感。举例来说,当学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或大屏幕上为学生呈现10道相关算式的练习。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运算,去看这些问题的算式及特征,并从中找出其中的规律。在这以后,老师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运算,并让学生按照未经过运算的规则来书写。一开始,老师所呈现的几个算式,就是在给学生一些相关引导,使其运用这些算式,找到其中的规则,再运用到其他的相似问题上。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自觉地发现、欣赏规则之美,又能体会到不同于传统的数学认识,感知数学的美。[6]
2.2领略对称之美
所谓对称,是指从总体上看,体味到各个部分的匀称或均衡,这也是美感的一大特点。在小学数学中,一般很难用语言来精确的描述几何形状的对称美感,只有在观察中才能体会到。比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些民间艺术品——剪纸。它既能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又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认识。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这些剪纸美在何处,再准备一些剪纸相关制作工具,让学生们动手实践一下是否自己也能制作出如此出彩的作品。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轴对称的美,进而继续进行相关提问:“这些图案的美感何在?”“它们有哪些共性?”等等,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对称性的美。在此过程中,老师既能将图形的对称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在实践中,还能使学生获得很好的美育教育。
2.3理解概念公式之美
数学教学的美感和绘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并不以线条或色彩来表现,而只以自然法则为目标,将与之对应的概念、公式等进行抽象化,使这些规律在现实与抽象的空间中都能被成功地应用。通过建立连接与转化,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在美。要想达到这样的美育教育,就必须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电脑技术可以用于将一个圆分割成等份,并添加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中,引导学生在了解其对应关系的同时,将前面和后面的两个数字连接起来,再接着进行均匀地分布和拼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随着等量的数目的增多,所拼合出的图形也会逐渐向长方形靠拢。在这个时候,你可以让学生去想象一下:假如他们一直被分割开来,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理解难题,而且在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数学美育教学的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更直观、更感性的学习素材,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关注解题,数形结合
3.1有效思考,把握关系
掌握复杂应用题的关键与困难是:学生无法从问题中直接找出所需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所以难以找到解决最终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利用数形结合思维,然后通过对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来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鼓励同学们去做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举例来说,一个农场里有478只鸡,而鹅的数量比鸡少26只,鸭子的数量又比鹅的数量多260,那么养鸭的数量是多少?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说出这个问题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哪两种条件?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又是什么?怎么才能得出未知条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会绘制解析图帮助他们理顺数量关系,然后进行列式运算,在反复的分析训练中,通过思考和交流,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同学忽视了题目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反而把一些应用题中的名词术语当作“法宝”,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对解题没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们要重视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3.2以数想形,空间认知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意识。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画一画、涂一涂、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与理解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时,会涉及周长应用题的计算,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情景中成长:在校园中有一块不规则的绿地,学校决定种上海棠,然后要给这块不规则绿地围一圈栅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计算需要的栅栏长度呢?学生回答说:老师,围一圈栅栏就是绕着这个不规则图形走一圈,所以总长度=这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没错,这个菜园的周长就是我们需要栅栏的总长度,接下来,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使用量尺将各个长度测量后,再将它们彼此相加得到了绿地的周长。通过借助一些工具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数学模型意识很好地融入了教学实践,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3模拟实践,理念运用
模拟实践教学是一种适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数形结合教学形式。虚拟教学空间一般采用 VR技术,通过传感器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仿真实践教学更加灵活,突出了小学生的初级学习状态。通过模拟实践教学,学生体验应用题的发展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开展解题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比如,小李和小张两人戴着对讲机分别开着车从相距260千米的距离相向而行,已知小李开车每小时32千米,小张开车每小时48千米,当他们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20千米时,就可以用对讲机互相讲话,问:(1)小李小张出发多久后可以用对讲机进行交流?(2)他们可用对讲机交流多长时间?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由不同的学生扮演小李和小张,并绘制小李和小张的车辆运动轨迹,以加深理解,了解问题所在。在数形结合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行程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回答错了,老师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让学生有信心学习数学。
四、结语
在“双减”政策实行以来,教育教学质量慢慢有所改善,教师改变教学策略,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就不会把数学变成一种负担,他们会发现学习的乐趣,这也是国家“双减”政策实施所带来的优势与学科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兰萍. 剖析典型问题 优化解决途径——探索小学数学减负高效教学路径的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 2021(20):3.
[2] 张媛.双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21(33):185.
[3] 董乐.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性[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21(8):1.
[4] 俞礼海, 何文忠. 小学数学的减负途径与策略选择[J]. 2021(2011-2):124-127.
[5] 杨敏敏.浅析双减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180.
[6] 孔小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国际公关,2020(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