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园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入
摘要
关键词
红色文化;幼儿园;学前教育;策略
正文
前言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把红色文化与幼儿教育结合起来,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鉴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园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要使教育更加有效,教师要做到因地制宜,做到红色文化的融合,既要丰富幼儿的教育内容,又要培育幼儿的正确价值观,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红色文化概论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思想和道德。五四运动以后,红色文化正式形成。一提起红色文化,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人物[1]。从宏观上讲,红色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红色文化的某些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上讲,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其文化形态是在这个革命期间形成的。它的文化内涵,也是由党领导下的人民经过艰苦的革命的累积与整合而形成的。
二、红色文化教育对幼儿园发展的影响
第一,开展红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学龄前儿童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他们缺乏基本的分辨对错的能力,对外界的消极因素也很敏感。所以,在这个阶段开展一些红色文化的教育,塑造“红色模范”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其形成善与恶的基本概念。另外,通过对儿童进行红色文化的熏陶,可以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敬老爱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中国传统美德。第二,新一代人几乎不了解老一辈人的革命历程,同时,在社会、网络等消极因素的作用下,有些儿童对红色文化存在着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抵制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儿童从一出生就具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因此,他们往往会产生如下问题:一是缺乏意志,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意志;二是缺乏团结、互助、尊敬老人的意识;三是贪玩,缺乏勤奋、节俭和艰苦奋斗的观念。所以,让他们从小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并从中吸取优秀的个性,有助于他们养成勤奋、节俭等优良品格[2]。
三、幼儿园学前教育对红色文化课程的开发策略
1.建立文化氛围
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老师要想融入红色文化到课堂中,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幼儿在校园中感受到最真实的文化氛围。比如,很多幼儿园的墙上都有五颜六色的花草,或是各种各样的卡通形象,这些都是儿童所熟知的。鉴于幼儿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老师在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采用卡通的方式,使孩子们对其进行了解。比如,在学校的墙上,用五星红旗、和平鸽、解放军叔叔等卡通人物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认识,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我们也可以把“王二小”等多种红色文化形象,用来作为儿童的榜样,这样才能有效地凸显幼儿园的红色文化氛围[3]。
2.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红色文化宣传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才能使其更好地应用和加深其内涵。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为幼儿提供具有娱乐性的区域活动,并适当地将红色文化的某些成分纳入其中,使幼儿能够更好地进行活动[4]。让小朋友在不同的地方参加红色文化活动,更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更能体会到它的内涵。比如,在有演出活动中,老师可以积极地组织幼儿,让他们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创造出与红色文化紧密联系的作品。幼儿园老师也可以将儿童按照他们的年龄进行适当的分组,在进行区域性的活动前,老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观点,创作一部具有红色文化的作品,例如《红孩子》等等。在创作的全过程中,老师要起主导作用,听取儿童的建议,并把他们的观点有效地融入到活动中,这样就能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红色文化活动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使幼儿在演出中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并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3.五大领域教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
3.1将红色文化分类,让教学过程更有条理
红色文化丰富多样,教师在进行学期教育课程时,往往没有将其纳入到课程中。所以,幼儿园要根据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特点,并根据红色文化的特点,设计出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幼儿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太浅,无法正确认识其内涵。老师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我和我的祖国》、《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熟悉的红色歌曲融入课堂。可以让儿童在听的同时,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红色文化认知基础之后,可以参加“我要送粮食”、“小军官”之类的“红色”活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幼儿的阶段发展差异,合理划分幼儿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并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创建个性化的“红色文化课”[5]。
3.2融入领域教学的全过程,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应注重学科领域、目标和困难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儿童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的直接体验和游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以“红色文化”为主线,把红色文化和五大领域教育相结合,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健康领域,幼儿园选取了《爬雪山》等军事训练素材,开展了跑、钻、攀岩等运动,锻炼幼儿坚韧、勇敢、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幼儿终生受益。语言领域则是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语言场景下,引导幼儿读红诗、讲红色故事等,用生动有趣的素材丰富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语言领域教育的紧密联系,鼓励幼儿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在社会领域,整合社区、家庭、幼儿园“三合一”的教育功能,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向身边榜样学习”等主题教育活动,拓展了红色文化课的覆盖面。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等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可以在这些红色基地定期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幼儿到红色遗址参观。以此为载体,将解释、感受、体验相结合,将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合于教学实践中,使儿童在实践中感受到红色精神[6]。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可操作、可教育、可使用的红军玩具或废旧设备,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由幼儿自行拆卸、搭建或制作红军装备的玩具。通过图片、思维导图、符号等方法记录生产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理解人、事、物之间的联系。
4.让儿童参与到充满活力的游戏中去学习红色文化
教师要坚持“学而娱之”的思想,在教室内外开展适合幼儿身体和心理特征的红色文化教育。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不能设定太高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和调皮的本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不管课程多么复杂,在“兴趣”的基础上,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一种想要去学的冲动,并且把它发挥到极致。在此期间,幼儿不但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本性,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更能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他们的一些小知识,可谓一箭双雕。其次,如何把红色文化课中的模糊知识转化为课堂上的游戏,把红色历史中值得孩子们学习的优秀人物形象呈现给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们可以选择《闪闪红星》、《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旋律快、短、易学的红歌,教孩子们唱歌。比如,在学雷锋的歌曲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歌词的含义,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和回答,让学生了解雷锋的身份和所做的事情。例如,老师会告诉幼儿:“雷锋是一位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红军战士。雷锋一向非常热情,并且乐于帮助他人。在一次列车上,他看见一位老人没有座位,就把他的位子让给了这位老人。他看见这位老人没有吃的,就把他的饭分给他。雷锋的事迹打动了那位老人,多次夸奖他是一个很棒的小伙子。雷锋是个很有爱心的人,他积极地帮助他人,因此受到人们的称赞。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那么我们就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好孩子。假如我们不浪费粮食,节俭生活,我们就会成为其它儿童节俭的典范。”教师的问题和答案有助于学生了解雷锋为何能成为大家的楷模。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场地,创造情境,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比如,老师可以在运动游戏中加入诸如《地道战》之类的故事,准备好相关的运动装备比如玩具手榴弹、炸药、纸板隧道、纸板掩体等等。通过钻、爬、跑、跳等练习,使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内涵,并能使他们养成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7]。
5.在红色文化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信息科技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老师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要向红军学习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比如,老师可以播放阅兵式,让小朋友们观看军队的整齐划一,感受军队的严明纪律,并能根据录像,进行一些走路和跑步的基本训练。利用《抗日小奇兵》等红色动画,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小朋友们在视听感受中认识到了什么是侵略者,是什么人用英勇的战斗将他们赶走。生动地讲着红色故事,让儿童从小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党、国家和人民的英雄,加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6.家校并举推动红色文化教育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邀请父母一起进行各种活动。丰富的亲子互动,既能保障儿童的人身安全,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某种精神内涵,从而推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比如,在“占领高地”的亲子活动中,老师们就能充分利用活动场所,进行“爬雪山”,“过草地”的创意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幼儿在父母的陪同和协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一起努力,最后成功地登上了顶峰,在高地上插上红旗。在此过程中,父母要与老师、孩子们形成合力,使其具备一定的能力,从而达到红色文化融合的教学目的。
7.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氛围
要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建设中,就必须积极地为幼儿创造具有红色文化的氛围。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儿童进行红色文化的熏陶,使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得到提高,对他们进行德育的有效引导,使他们“牢牢抓住生命的第一粒纽扣”。比如,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将具有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作品,如:烈士的名言、个人故事、革命英雄的塑像等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也可以贴上红色文化的宣传标语,以便让幼儿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处的位置。还可以在班级区域内开展适合的红色文化主题德育教育,并进行有效的规划与布置,使幼儿受到文化熏陶。在每个星期一的升旗典礼上,幼儿园也会让小朋友穿上统一的服装,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国旗的神圣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意识。
结语
将红色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中,要使红色文化能够科学有效地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使其更全面、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必须使其与幼儿的思维相一致。因此,要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红色文化,并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视角谈文化适宜性问题: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六)[J].幼儿教育,2020(7):28-29.
[2] 王朝琼.红色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探析[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29).
[3] 刘影平.播洒红色教育培育红色传人——将红色文化课程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20(07):62-63.
[4] 施森虹.“红色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及渗透分析[J].新课程,2020(17):179.
[5] 向秀萍.幼儿园红色文化熏陶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J].名师在线,2020(25):39-40.
[6] 米鹏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20):10-11.
[7] 曹雪梅.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提升新时代幼教管理——北京市六该园儿院70年的实践与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9(06):2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