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生物;德育;教学设计;有效措施
正文
前言
在立德树人教育大环境下,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作为培养目标,这就是指要重点关注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感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生物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彰显学科的教育意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基础上,要充分发掘高中生物学科的德育元素,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教育,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养成优良的品德。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生物教学的改革
在高中生物的传统教学中,由于老师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和感受,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这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我们的教育改革。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目标,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实施德育渗透是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一种要求,也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通过实施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可以有效地推进高中生物教育的变革。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因素也在侵蚀着高中生的思想,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由于高中生物教学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智商培养,忽视了对情商的培养,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思想道德较差。而德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打破了以往“以分数为重”的传统教学方式,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心理与思想的培养,使其在生物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关于传统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在高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当前高中传统德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家长作为学生的思想启蒙老师,其职责并不亚于学校教育,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均衡,因此大部分的农村年轻人都会前往城市,以改善家庭的品质和水平,为家庭寻求更大的发展,目前,因为有九成以上的农村年轻人都会选择去大城市生活,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子女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因为他们父母的年龄太大,不能在课后对子女进行有效的监控,长期下去,他们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其次,由于社会性因素对高中生物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将极大地妨碍学生和学生今后的德育发展。而从外在的负面影响来看,有很多没有执照的网吧、游戏厅,这对进入游戏厅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影响,这就会造成一些学生的不良的生活方式产生;首先,外在的诱惑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冲击,也会给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而目前外在的影响已逐步变成了影响学校道德建设教育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根据目前德育教育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所处环境进行深入地剖析。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计划和今后的发展之间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协调和统一。结果就是,学生和老师都会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最终无法得到正确的德育教育。可是学生的周围,却总是充斥着学校里的暴力事件和不正之风。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未来期望与实际状况的反差,从而造成了学生某种程度的心理上的差异。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老师要提高自身德育教育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老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其德育教育的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渗透成效。老师本身具有较高的德育教育能力,并重视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反之,如果老师缺乏德育教育的能力,也不重视德育的渗透,就容易被外在的不良诱惑所吸引,从而产生思想和心理上的畸变,从而产生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因此,面对新的教学形势,高中生物老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具体我们可以在下列领域中进行开展:
首先,要提高高中生物老师的德育工作能力。通过参与德育培训:持续地学习德育的相关知识,充实德育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德育示范作用,在平时讲授时,老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使之成为学生德育学习的楷模。
其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老师要充分学习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最后,要对学生的德育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结合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
(二)挖掘课程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德育渗透
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比如,学生对生物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生命理念;学生应具备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学生需要具备愿意和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学生要养成好的社会责任感,诸如此类。这些目标要求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得到直接或是间接的体现,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德育的目标,老师必须要根据生活实践来进行教学。
比如现在,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接种疫苗是最好的办法。因此,老师们可以从生物的角度来探讨疫苗接种在防治新冠中的作用,从抗击疫情的角度进行接种疫苗的渗透,从而建立起集体免疫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生的生命理念进行培养,提高其对社会的责任心。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高中生物德育渗透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能动性,使其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到道德的力量,从而自发地构建起一套良好的德育生态系统,树立一个正确、稳固的价值观,从而在不断地成长中进行着自我的教育。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高中生物老师必须在教学方式上做出相应的改革。
比如,在进行细胞的教学时,老师应该突破常规的教学和讲解方式,采取讨论法进行。这就是让学生们自己看书,自由对话,开阔眼界,产生思想上的共振;老师在指导知识的学习中,老师要利用科学家的特性来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索思维能力,并将其与生物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所包含的人文精神。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中实现自控,在思考和判断中实现自主思考,逐步实现自我的教育。
(四)应做好行为示范,用言行举止实现德育渗透
在高中阶段,通过恰当、明显的示范和强化措施、鼓励与赏识,能够引导学生牢固地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高中生物老师既要做好学问,又要以足够的学识和品德来教育学生,又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言谈举止和行为举止,要自觉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和思想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要磨练自己的品格,提高自己的修养,用真诚、爱心去呵护着他们,像春风一样,净化着他们的心灵,指引学生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
(五)加强课后指导,提高学生的思想德育
老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要进行拓展延伸。在课后指导中,加强学生的认知,促进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许多有关高中生物课程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的长相为何会与父母相像?为何秋季的枫树叶子会变成红色?我们为何要倡导生物多样化?为何要在日常的膳食中注重均衡?…老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扩展,并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开展专题活动,并进行实践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实践探究中,从知识和方法两个层面帮助他们,从情绪层面上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心态和培养学生的意志素质。
(六)利用生物史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每一个生物知识都与其生物历史有关,在实施生物教育时,适当向学生们讲解有关生物史,既能激发他们的生物学习兴趣,又能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使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在高中生物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发掘有关生物知识的生物历史,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比如,老师讲授“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时候,老师们可以在上课前向学生们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明新水稻的故事,让学生掌握有关杂交育种的基本知识,并在新课程中进行授课。这种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励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探索,同时也能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心,从而有效地促进德育工作的效果。
(七)培养学生保护、珍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稳定与环境”是人教版选修三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难度很大。这一部分知识与新高考和目前的热门话题密切相关,生物老师可以把它们当作课堂教学的背景,将环境保护知识进行有效渗透。生态圈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能量、物质、信息的传递,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但总的来说,由于生态系统有着很强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的稳定性,所以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然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也很有限,就象一个充满了弹性的皮球,一旦外部的压力超出了其承受极限,就会发生爆炸。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向学生们展示更多的例子,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严重危害,从而指导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四、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
首先,要转变父母的思想,提升父母的层次,笔者认为把德育教育和高中生物教学融合起来,必须对父母的三观进行再定义,通过让父母体会老师的立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实现由经验式教育到科学化教育的转变,从而真正发挥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定时的安排家访,老师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和父母的心理状态,并与父母共同努力,从而使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联系,号召三方面携手合作,为今后的德育教育与学科融合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在社会上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具有良好德育氛围的学习氛围。
最后,提升老师的素质,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老师一起成长,因此,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提高自己和学生的德育素养。当学生碰到具体的问题时,要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适时地引导他们,才能使他们达到更高水平和更高境界的发展,从而使他们的德育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有助于老师顺利地改变德育观念,不断突破传统德育的桎梏,为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在学科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可以说,生物学科是在其他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化高中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教育理念,是对“新课标”改革的一种响应和肯定。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高中生物老师要紧紧抓住高中生物知识所包含的德育因素,并将其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之中,把德育观念润物无声地灌输到教科书里,使高中生不但可以从教科书上了解到生物知识,还能感觉到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更为崇高的德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周月梅.核心素养视城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实践川.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
[2]王伦立.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J].中华少年,2017:152.
[3]张林.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策略[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4):137-137.
[4]宋维莲,吴朝兴.你往前走的时候,要一路撒下花朵——浅谈新课改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7(41):91-91.
[5]徐晓霞.德育渗透,理念树立——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J].校园英语,2018(20):197-197.
[6]田琳,李雯,张朴仙,等.课程思政在《森林环境》教学中的应用—社会调查法教学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