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汪根河

弋阳县三县岭初级中学334400

摘要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课改新的破题之作。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导向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然选择。物理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因此,在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要根据当前的教学状况探索并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其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初中物理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均较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许多初中物理老师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和学习特征,过分注重理论的输出,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困难。同时,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方面也不重视,没有及时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内容导入到实践当中[1]。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还会影响物理教学的多样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物理教学有效开展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制定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仍然存在着以分数为尊的思想,同时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2]。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虽然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也很重要,但是接受和使用物理知识的人是学生,对学生来说,只有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只有把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多于自己,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性就会受到影响,而教育的成效也就会停滞。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缺乏科学性的教学理念,无疑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教学中缺乏对物理学科特点的分析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也出现了与物理学科自身特点相背离的问题[3]。物理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应该注重知识和生现象的转移,并将其与生活现象进行合理的联系,既是减少学生对物理学科生疏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也体现了立足学科特点优化教学的科学性。但是,由于中考压力和应试教育理念等原因,初中物理教师很少把物理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围绕中考考点开展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方向。这种教学方式既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达到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新的教学目标

 

 物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科学知识核心素养

科学的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基础。科学知识核心素养是对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认知、把握和运用。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知识素养,能够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构成、运动规律,也能使学生掌握物理公式、物理学科的规律,使学生能够从物理角度来看待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明确客观事物的组成、现象、变化发展情况。

(二)科学方法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核心素养,是指引导学生掌握思考和探究事物的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事物变化,使学生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和趋势,使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物理学家总结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方法,例如理想化方法,利用理想化方法可以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知。再比如控制变量法,通过控制相应的变量,可以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三)科学应用核心素养

科学应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从物理角度,理解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学生学习物理,不仅要练习习题、解决难题,得到较好的物理成绩,还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观察、解释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四)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尊重事实、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5]。物理学科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用实验结论验证物理知识,这种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精神,能够使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也能对学生的生活起到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优化对策

(一)利用微课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为了节省时间,而减少实验教学的次数,直接让学生将实验现象硬背下来。这样会使得初中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严重的缺少实践经历,难以深入的了解物理实验的原理[6]。针对这一问题,微课的优势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将微课教学法应用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实验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微课教学法的载体主要就是视频,让学生反复地对实验教学视频进行观看,这样能够极大的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在实验课堂进行之前,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制作相关视频以供学生进行观看,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实验课堂中手忙脚乱,并且还能有效地节省实验课堂教学的时间。况且在实验过后学生也能通过观看视频来加深自己的印象,巩固相关知识点。

(二)有效融入趣味性游戏活动

初中生依然保持着活泼、爱玩的性格,比起安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他们更喜欢通过玩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行为能力、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一些有趣的、有参与性的游戏,把教学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快乐。为了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通过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力,达到提高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遵循“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分追求“交互性”,而忽略“教学”的内涵,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比如,在《压强》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个特别的拔河竞赛:取两只去掉了把手的皮橛子,然后用橡胶封住原先插入把手的小孔;把两个皮橛子扣在一起并把里面的空气抽干;把两根尼龙线分别固定于皮橛子的外侧。在准备工作做完后,选出几个同学分成两组,每个小组各牵一条尼龙绳;老师一声令下,两组学生同时向相反的方向拉,最后两只皮橛子能不能被拉开呢?实际上,这款游戏是对马德堡半球实验的一种模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对大气压力和压强等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回顾

复习环节和预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复习要通过提纲挈领凝练知识点的精华,可以说复习环节的思维导图既要呈现出内容上的封闭性,还要保证知识点的联系性。前者重在梳理知识点的结构框架,后者要构建同一体系下重点内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电荷摩擦起电。A. 摩擦起电:经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B. 电荷种类:自然界只有正、负两种电荷。C. 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D.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C。第二部分是电流的测量。A.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单位是安、毫安、微安。B.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所用量程的最大测量值;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第三部分是串联电路及其电流规律。A.串联电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电器首尾相连。B.串联电路的特点:开关控制连入电路中的所有电器;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只要电路中有一个地方发生断路,电路中就不会有电流。C.串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总结方法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四)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情绪上与物理教学产生共鸣,并能促进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喜爱,从而使物理教学的成效得到提升。因此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必须要创造一个蕴含物理知识的生活化情境。教师通过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运用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来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观念。

比如在学习“电功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引导他们进入情境。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日常用电为例,根据日常用电的实际问题,让初中生可以消化吸收有关电能、电功的知识及公式,并进行实际问题的尝试性解决。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案例:将一个正常发光电流为0.09A、电压为220V 的灯泡接到家庭电路中,求通电5h灯泡消耗的电能。以此将学生带入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其研究兴趣。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公式,得到W =UIt=220V×0.09A×5h,得出灯泡亮5h后的耗费电量为0.099kW·h。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直接融合,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实际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各种家电产品的能源消耗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具有节约用电、保护环境、创建生态文明的意识,并提高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性实践教学

物理学知识是非常实用的,其实践操作性也很强。在物理课堂中,有许多物理知识和公式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7]。但是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再加上物理实验教学的复杂程度,导致了物理实验的实施效果不佳,很多实验都存在着管理与组织上的错误,导致了实验的精度不高,数据的整理也存在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对初中物理实验进行指导和组织,能够使物理实验的各个环节更加完善,有利于师生对物理知识进行试验验证。

例如:在“质量与密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测试材料密度的任务,ρ= m/v这一公式的验证需要学生们进行塑料方块、木块、铜块等材料的密度测试,并与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这要求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实验完成后进行总结。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的细节进行指导,确保了物理实验的正常进行,并使实验的精度得到了提高,保证物理实验课堂的高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客观规律的掌握能力,有效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深入思考与科学探究中,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念,更在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与核心素养培养中体现了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红.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浅谈[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六).[出版者不详],2023:218-224. 

[2]石剑军,李子明,李建雄,赵夫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探微——以初中物理“变阻器”为例[J].中学物理,2022,40(22):26-29.

[3]杜瑞贤.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五).[出版者不详],2022:137-139. 

[4]杨亚亮. 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扩展思维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1656-1658. 

[5]李虎.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重庆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374-376. 

[6]李仕军. 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究[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初中教育篇)(二).[出版者不详],2022:186-191. 

[7]张艳花.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浅谈[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163-16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