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俊萍

余干县古埠镇中心小学335112

摘要

将趣味性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美术课堂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趣味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融入美学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美术;趣味性教学

正文


前言

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热爱游戏的天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顺应其心智认知,遵循新课改理念,将趣味性教学模式融入在小学美术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能在美术创意活动中深刻体会和感受艺术的魅力。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同时也是评定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导致更多的教师只是围绕考试内容开展基础性的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有效培养,难以将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针对小学美术学科来说,基于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不佳,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而是盲目地制订美术活动内容及教学目标,导致小学美术课堂低质低效,学生无法在此环境中感知美术的创意表达,影响了小学美术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缺乏专业师资

从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来看,师资力量成为影响学生美术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课时较少,部分学校对美术教学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甚至美术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讲授形式,缺乏浓厚的教学氛围,学生难以从中获得艺术涵养。教师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一旦学生遇到专业性的美术问题时教师未能及时得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趣味性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趣味性教学模式是传统模式实现创新教育发展的改革举措,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从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来看,趣味性教学模式涉及的层面较广,覆盖领域宽泛,是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在兼顾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状态的情况下,有助于发挥小学美术课程的优势,构建活跃的小学美术课堂氛围,实现小学美术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如此,趣味性教学模式除了夯实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趣味性教学下,改变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美术课堂教学环境得到优化,为学生的表现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高美术学习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审美教育下熏陶美术素养,形成趣味性的美术认知,使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展现。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精神以及情操的抒发和塑造,以此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高雅的情趣气质。优秀的美术作品体现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和艺术表达形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从多个维度和视角综合分析美术作品,以其形式和内容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兴趣导向,应用趣味性教学模式充分挖掘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可以让学生为美术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活力。教师应积极运用趣味性教学模式,将美术教学中的内容、形式、颜色、特点以及情感等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艺术熏陶。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美术创作活动中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为导向,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美术创造。同时,教师要注重在趣味性教学模式下构建自主、共享、合作式的创作空间,学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在活跃的氛围中释放创造热情,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创新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三、趣味性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跳跃、好奇心强的发展时期,小学美术教学不是只教会学生简单的绘画技能,而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审美情感作为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核心。为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围绕学生的心理体验设计美术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根据美术课程内容发挥想象力。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可供学生创造的美术素材较为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想象空间的延伸。为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应用趣味性教学模式,必须要在生活化素材的基础上,以趣味性的故事为延伸,创造可视化的故事情境,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实现创造性美术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并为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融合表现形式,加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美术是艺术表现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切审美创造活动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创造者的思想情感。同时,美术也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特征,美术作品蕴藏着美术、教育、心理等领域的多种美术元素。因此,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以掌握绘画技能为教学目标,还要让学生加强艺术审美能力,深刻体会美术作品中的艺术意义,鼓励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美术创造,切实通过美术创作活动表达思想行为的综合素质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融合多元化表现形式,所欣赏的美术作品必须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具有趣味性、创造性的美术内容,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三)开展竞赛活动,评价学生的美术具体表现

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要比普通课堂中的教学更易产生美术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牢牢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教学目标开展精彩纷呈的美术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美术教学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热情,使其在促进美术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教学评价作为整个美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小学美术整体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客观有效的美术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而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则会消耗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和创造美术作品的热情。为此,开展美术竞赛活动和进行美术教学评价二者要做到相互兼容,最大程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趣味性教学模式,是落实新课改的有效举措。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境、艺术鉴赏、游戏化教学等多元化形式,在丰富学生美术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审美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进一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趣味性教学模式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2):220—221.[2]赵欢欢.小学美术教学趣味性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23):176—1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