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下小学古诗词以情动心的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具身认知;小学古诗词;以情动心;教学策略
正文
古诗词是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历经千百年的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诗的情感才是诗的灵魂。小学教材中所选的文质兼美的诗词作品,能够滋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理智。为了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基于具身认知实施以情动心教学,真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诗人所创造的完整而丰富的艺术形象,体会诗词的内涵,得到健康美好的情感熏陶,提升人生境界。
一、具身认知下,小学古诗词以情动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增强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凸显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性、自主性,注重调动学生们的感官,让学生们能够调动起自己的整体感觉,融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之中,实现身心合一。由此,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让学生不再处于局限的教材与课堂之中,而是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资源内容,获得更加鲜活的学习感受,能够通过自身的感官获得充分的感知,获取直接的经验,从而提升学习热情,参与到诗词学习中最真实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掌握技能,实现身体以及心灵上的融合。
2、准确教师角色定位
具身认知强调的是,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角色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调动多重感官,利用身体上的经验获得知识上的包容,产生情感体验。为此,这可以看出,教师必须准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强调学生在身体上的自由性以及学习中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摸索来解决学习中的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学会放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权以及自主权,不再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展开诗词学习,而是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展开主动式的学习与探究,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感。通过实践操进进行身体活动,实现思维飞跃,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的获得经验与感受。
3、重视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存高远。但是,就认知能力较差、思维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而言,有时很难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文内涵创设情境,以具体的情境为依托,凸显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具身认知下实施小学古诗词以情动心教学,教师就必须认识到意象是诗词的灵魂,而借助多样的情境才能将诗词中的意象完美的展示给学生们,让学生们理解诗词的意象,感受这些意象背后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做到情景交融,与诗人实现心灵上的对话以及情感上的融通,真正体会古诗词优美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具身认知下,小学古诗词以情动心的具体教学策略
1、以读融情,诵诗心,悟诗情
具身认知下实施小学古诗词以情动心教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诵读是学生们学习古诗的重要方式,更是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感受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教学,以真正带领学生们诵诗心,悟诗情。
比如,在教授《示儿》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平仄的方式读前两句,又结合诵读的声音长短高低,引导他们理解这两句。提问:“作者已经说了‘元知万事空’,但他还有放不下的事,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不见九州同。”接着让学生思考:“诗人没有为自己即将离世而悲伤,而为没有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难道他对此不抱希望了吗?”教师继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后两句,使得他们最终明白:“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会平定中原,光复失地,他对祖国爱得深沉。”教师再追问:“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由此带领学生品味、吟咏诗中的关键字词,学生就能通过诵读感悟到诗歌内涵:“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诗词的最后一句,诗人的情绪产生了转变,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天了,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他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这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的爱国、报国之情。”
古诗本身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示方法,便是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其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体会出诗词的真实韵味。另外,教师也必须准备好与诗词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与氛围,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入情入境,自然而然感受古诗文的熏陶,体会古诗文的真实情感。
2、以境入诗,入情入境,身心融通
学古诗,要欣赏他的意境,才能够得到精华。在具身认知下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以情动心教学,教师应该结合古诗词的意象,创设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让其进入意境中,丰富学习体验,获得情感上的提升,与作者实现穿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了解诗词的内在情感与思想之美。
比如,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本篇诗词字里行间描写的优美意境都令人神往,而通读完整篇诗词,一副淡墨山水画就能在人的脑海中勾勒而出。而小学生们的想象能力有限,思维能力有待提升,他们的情境想象力以及诗词意境的自主能力也仅限于浅显的表面。由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将诗词与具体的水墨山水画相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将优美的意境呈现出来,让学生们一边观看着这优美的动态视频,一边朗读诗歌。如此一来,将虚无缥缈的诗词美感与具象图像相融通,既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视觉体验,又能够深化学生们对于情境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加深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他们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真情实感。
又如,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教师可把握住本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这个词语,让学生们反复推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让学生思考“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以“生”这个字为出发点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便展开联想到意境当中,理解诗的本意,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笔下那烟雾的浓厚与弥漫,久久无法散去的景象。这一教学活动既凸显了学生们的主体价值,又让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感悟诗人那高深的文字功底与用词的精准无疑,这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理解古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3、学科整合,催化情感体悟内涵
具身认知下开展小学古诗词以情动心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科整合教学,借助其他学科的元素,让学生们如闻其声,如人其境,体会诗文的内涵,感受诗文的形象,从而让感情激发的更浓。
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将古诗词教学与美术教学相整合,在课堂中利用投影为学生展示一大幅写意的国画——十里荷花,让学生观看这一色彩淡雅、虚实相衬、笔势若淡若疏的国粹。在画与诗的融通过程中,能够真正让学生对六月西湖荷花送爽、荷叶接天、荷花映日、红绿相衬的美不胜收景色了然于胸。另外,画与诗融为一炉,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融通过程中,体会诗人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呈现出的炫美色彩、绚丽结构、优美旋律与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内心压抑不住的赞叹之情,对整篇文章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产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再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用《送别》这首歌与诗意相吻合的古典乐曲辅助教学,让学生们用眼睛看古诗词,用耳朵听乐曲,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如此一来,一副李白屹立在江边,友人的孤船渐渐远行,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的景象便会油然而生。伴随着音乐,学生的情感也会在旋律中飞扬,感受诗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黯然心境。
4、故事启发,流淌真实情感
每一篇古诗词都是产生在特定的环境之中的,都抒发了作者独有的情感,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而小学生们的年纪较小,又由于这些诗词距当代比较久远。为此,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基于具身认知实施以情动心教学,教师就必须重视运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故事为载体,让学生融入到作品的艺术情境之中体悟、感受、理解作者的特殊情感。以《赠汪伦》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将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词大意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们传达:古代有一名才学出众、不愿意做官、隐居在桃花潭畔的汪伦,对李白的诗很是佩服且日夜吟诵。爱屋及乌。他也非常喜欢李白,很钦佩李白,他知道李白喜欢饮酒,便用最好的糯米与高粱酿成酒,存在地下。突然有一天,他听到李白到了安徽,便盛情邀请李白到自己家中做客,但是他觉得两人素不相识,害怕李白不愿意来,所以给李白写了一封信。李白拆开封信,只见上面写道,先生好游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看到这封书信之后,便欣然答应前往。到汪伦家,与此见面之后,汪伦坦诚相待“桃花便是此潭的名字,并不是桃花十里。万家酒店是指主人姓万,并非万家酒店。李白听到之后哈哈大笑,说到“亲临桃花潭,会汪兄,饮万家酒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此后的几天,两人都饮酒作诗,甚是欢喜。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李白要乘舟远去时,看着桃花潭边前来送别的汪伦,即兴写下了此诗。以故事讲解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仿佛真的看见了汪伦与李白把酒言欢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景。以优美故事为依托,既让学生了解了这篇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兴趣盎然的吟诵诗歌、学习诗歌,在诗歌中体会两人的真实情谊。
结束语:
古诗词在我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在我国浩瀚且灿烂的文明中,不仅没有褪去颜色,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充分尊重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创设师生互动、身心融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古诗词中体验和收获,让古诗词教学更具体验性、情境性以及生成性,由此提升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业辉.由意会到言传:古诗词教学中意会知识的转化策略[J].中学语文,2023(10):18-21.
[2]陈菊梅.情境助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以五年级下册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12):54-56.
[3]皇甫静静.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J].阅读,2023(23):4-7.
[4]周树春.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10):71-72.
[5]周永红.让学生言语与精神在古诗情、诗意里栖息[J].小学教学研究,2015(35):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