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余晓梅

宁化县实验幼儿园365300

摘要

目前,仍有很多人认为小班幼儿在幼儿园里的任务就是玩,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就被看作了家长忙碌时的一个“托管所”。但是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在进行小班幼儿教育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就要进行生活能力的教育,因为生活能力是小班幼儿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幼儿走向独立和成长的关键步伐,所以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很多小班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容易忽视进行自理能力教育,这不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本文就幼儿园自理能力教育现状展开谈论,主要研究幼儿教师对小班幼儿进行自理能力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期更好地推动幼儿自理能力教育工作。


关键词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前言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幼儿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小班幼儿阶段,是孩子们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养成的黄金阶段,所以必须从小抓起,树立孩子的良好意识基础。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重在提升幼儿的动手意识和能力,这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发挥自身专业素养,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良好的动手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1]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积极意义

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自主成长,让他们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绝不让别人帮忙动手意识从而养成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让小班幼儿知道他们也将面临成长,他们也将会经历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以及面对社会的人生阶段他们父母和老师不可能一直陪伴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他们必须慢慢养成自理能力,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困难和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此外,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够促进幼儿责任感自信心以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鼓励小班幼儿积极动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现在正处在比较天真单纯的年纪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抓好他们的教育,幼儿在学校追求的是听从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成为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2]老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自理能力培养。幼儿在这个阶段都是比较聪明的,喜欢学习和模仿,所以老师要让幼儿树立良好的动手态度和意识,就必须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行为典范和榜样,例如在教孩子们如何自己穿衣服和鞋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亲自示范如何穿外套,怎样扣扣子,怎样才能不扣错扣子穿鞋子的时候应该怎样系鞋带通过老师的示范,幼儿们才能获得一个学习的榜样,在幼儿的心老师就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朋友和行为榜样,他们非常愿意学习老师的行为。然后老师还可以举行一个小小洗帕子的比赛,看哪个孩子洗又快又干净,给予他们一定的表扬和鼓励通过这种比赛设置,让幼儿们从中体会到了动手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动手的意识和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想要动手、学会动手、做好事情的能力。

只有打好“新手村”的基础,以后才会一帆风顺,所以,要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他们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里,教师要格外注意培养小班幼儿们的自理能力。例如,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双手得到的东西更为可贵;还可以教给孩子们如何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吃饭等等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牢记这些小事,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学会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去尝试;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自理的意识幼儿学会独立发展也是他一生中必须要跨过的坎,要告诉孩子“自己可以做就要自己做”这样的独立意识,避免将幼儿的独立意识萌芽放在“温室”的庇佑下,萌芽是需要阳光的,这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二)自理能力教育要一步一个脚印——从简单到复杂进行过渡

幼儿园小班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教育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于严苛,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所以老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幼儿的学习能力由于思维的差异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有些幼儿可能学比较快,但是有些幼儿因为自身的能力差异,学起来就比较慢一些因此这个时候老师不能故意加快进度,应该放慢自己的速度,学习比较慢的孩子能够跟得上。老师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同时,还要针对年龄,让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动手的快乐。比如,教师就可以给幼儿们布置家庭作业,让家长拍照片即让孩子们独立打扫自己房间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比较简单完全没有问题的幼儿们在渐渐明白这些事情都是能够自己做的同时就能够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然后教师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的事,比如在家中吃完饭自己刷碗自己洗衣服叠衣服收拾自己的书包等等。通过这些事情,能慢慢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在劳动教育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1.小班幼儿学会用双手做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在学习生活中自己动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3]。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参与洗碗、扫地等家务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劳动的辛苦,并从中获得劳动带来的快乐。教师也可以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叠被子、擦桌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他们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床铺等能力。当幼儿学会这些技能之后,他们就会更乐意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家务劳动,并且会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小班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由于幼儿园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首先,教师要向幼儿明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理念,让孩子明白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其次,教师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其有勇气、有信心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渐掌握生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进行穿衣服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穿衣服,然后由他们互相检查有没有穿错。如果有错误也可以互相指出并进行改正。另外,在洗脸、洗脚、洗手、刷牙等方面也要让幼儿学会自己去做,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制作成一些小玩具或小饰品送给孩子们使用,在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并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

2.小班幼儿参与家庭劳动鼓励幼儿在家里多帮父母做一些事情

家庭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的劳动习惯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参与家庭劳动。比如在开展整理自己房间的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为自己整理床铺,或者帮助父母给花草浇水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帮助父母打扫卫生。例如,在开展“我来洗碗”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将餐桌上的碗筷清洗干净,同时让他们也学习如何正确地使用洗碗布。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促进孩子的自理能力发展,又可以促进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习到生活技能,还能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生活都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孩子们会对此非常羡慕,也想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家里多帮父母做一些事情,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到打扫卫生、洗碗等家务劳动中来,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幼儿的劳动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家庭劳动教育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促进幼儿劳动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家长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以此来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家庭劳动活动,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3.开展有趣的劳动活动,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组织有趣的劳动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进而爱上劳动。例如,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种子和花盆,让幼儿自己动手将种子种在花盆中,在种完种子后可以观察到花盆里面有哪些变化。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进行“种植”活动,将孩子们种植的植物拿到教室外面进行展览,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种植技能,还能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还能让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4.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儿园对小班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为了让幼儿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懂得珍惜粮食。比如:在厨房中可以让幼儿帮助家长择菜、洗菜等,从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就餐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帮助家长整理餐桌、饭后收拾碗筷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进行户外劳动活动,如:捡落叶、捡垃圾、清理草坪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从而使幼儿懂得珍惜粮食。因此,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5.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是指在社会公益机构的组织下,以社会为主体,以志愿服务为形式,开展的各类公益性活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幼儿需要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对于幼儿来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能通过与他人合作来获得更多的经验。例如在幼儿园组织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学习到垃圾分类知识,同时也能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幼儿在参与游戏过程中会主动地思考与讨论,从而更加了解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4]

(四)家校合作

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应该是家庭,父母和家人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虽然教师是幼儿园自理能力教学的基础,但是家长也不应该缺席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反馈家长孩子们的家庭中表达情况家长也应及时收集反馈给班主任,家长和班主任的协调合作是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行的基础,这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无论家长还是班主任都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枢纽。让家长在家庭中监督“幼儿家务安排”的实施,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动手的良好意识,或者参加亲子义工活动和植树活动,父母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行为规范,文明大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班主任应建有家长群,也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问题。家庭和幼儿园的双管齐下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是关乎他们自身的发展的,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幼儿园要用最有效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建立幼儿园动手实践体系,帮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慧文.幼儿教育如何提升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小学时代(奥妙),2019(12):17,19.

[2]庞丽萍.提升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64):185.

[3]李翠萍.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J].家长(上旬刊),2021(7):165-166.

[4]张宇欣.注重规范行为管理培养幼儿自控能力[J].成才之路,2021(11):66-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