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
正文
前言
在《新课改》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科学途径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既要落实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又要贯穿学科素养导向,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一、抓住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
(一)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文化自信教育
《新课改》在原有素养理念基础上融入了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对语文教师的授课理念提出全新要求。由于部分教师在阅读、写作等课堂上过度强调知识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导致部分语文课堂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影响学生价值理念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从立足教材入手,在教材中寻找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切入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课堂教学深度。以《端午粽》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文本中的相关字词,了解端午节的背景和历史文化,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对接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低年级学生对端午节有简单认知,但是,在文化自信层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从这一实际出发,教师可以抓住本课节日背景,为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背景、不同地区庆祝端午节的习俗,以及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形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的结论;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音视频软件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评价,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深度和有效性。树立文化自信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必须抓住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思考机会。
(二)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思维能力教育
《新课改》将思维能力教育作为素养导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语言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品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忽视文本结构分析、写作思维解读等要素在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上的重要作用,部分语文课堂呈现出缺乏逻辑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素养同步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抓住思维能力教育的重要价值,将思维导图、辩论活动等媒介引入语文课堂,助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以《曹冲称象》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把握,能够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学习曹冲勤于思考的品质。小学生对故事性内容的阅读兴趣较高,但在语言逻辑和语文思维上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将思维导图工具带到教学课堂上,在正式授课前,将本课的逻辑框架罗列出来,留出空白,供学生熟悉文本后进行填充;然后,带领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将文本的结构以小序号形式划分出来,并引导学生找到不同部分之间的递进联系,形成关于文本思路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思维导图框架摘抄下来,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对空白内容进行填充,将有关系的知识内容以线条、箭头的形式连接起来,呈现自身阅读逻辑,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自主性和学习兴趣,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语言逻辑进行整理。
二、抓住学习任务群导向,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
(一)优化课堂目标设计,体现学习任务群的导向性
《新课改》对原有语文知识板块进行重新划分,形成了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的组织结构,要求教师抓住课程目标设计,抓住课堂核心问题,体现学习任务群的导向性。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任务缺乏全面、科学设计,导致部分语文课堂核心问题不突出,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弱,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优化课堂目标设计的角度进行创新思考,科学划分知识模块,关注不同任务群的具体教育要求,将学习任务群的导向作用落到实处。以《坐井观天》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学会复述坐井观天的故事,初步认识成语的由来、理解成语含义,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同步发展。本课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师在设计本课学习任务时可以立足小学生能力实际,对本课学习任务进行如下并列设计:(1)认识课本生字和词语,能够正确书写相关字词、把握故事主要内容;(2)积累文中相关语句,对“坐井观天”这一成语进行简单解释;(3)在阅读文本、积累字词的基础上,探讨本文蕴含的重要哲理,对相应阅读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以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的形式进行布置,串联起课堂知识内容,循序渐进形成关于整篇文本的深度理解,构建科学语文教学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划分是相互联系的并列关系,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抓住不同任务群的特点,对课堂任务进行多元设计。
(二)创新小组合作教学,体现学习任务群的发展性
学习任务群不仅起着串联课堂知识内容、引导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作用,还在引发课堂互动、活跃班级学习氛围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学习任务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结合文本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时,可以与小组合作教学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语文探究课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雷锋的感人故事,学习雷锋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本课生字词任务较为简单,但是,在德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结合本课特色,立足雷锋同志的感人故事和雷锋精神,将本课的学习目标与小组合作教学相融合,为学习小组提出一个以“学习雷锋”为主要内容的探究课题,让学生围绕雷锋精神,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雷锋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提高课堂深度的基础上,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划分语文小组时,必须以学生能力为依据,将学习任务群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结语
《新课改》为教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深化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将文化自信等要素融入语文教研过程中,体现了时代教育的变化和发展。为进一步落实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授课模式,既要抓住素养导向,又要抓住学习任务群的引导作用;既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结合学生语文兴趣进行教学设计,从两个角度入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构建兼具学习深度和趣味性的现代语文课堂,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薛菊.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2):53.[2]肖毅芬.注重体验激发兴趣——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21(52):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