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会、勤练和常赛”理念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渗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教会;勤练;常赛;小学体育教学;渗透研究
正文
教会、勤练和常赛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们可以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对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教会、勤练和常赛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积极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体育课堂中,保证既能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促使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探究教会,科学设计
小学要注意强化教师队伍的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加强对体育课程的理论学习,并能够深刻分析新的体育课教学观念,并始终坚持将新体育课改教育观念应用于新阶段的教学设计中。还要组织体育老师参加教学科研,由学校专门人员指导,就如何贯彻新的体育课的教育理念,把全体体育老师的思维统一起来,并通过细致的剖析和讨论,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以此从各个方面来解决目前的体育课教学实际问题,这些是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也是“教会”的前提条件。小学体育教师还应把体育课程的体系构建与课程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分配,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要组织开展的体育训练活动等,从而使有效的体育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教会”的目标。[1]比如“耐久跑”这个内容,就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的,在这一阶段,学生总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忍耐力和毅力都不够,而跑步又是一种比较无聊、难以引发兴趣的运动,所以在这节课程中,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教师更倾向于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全面分析了班级学生的性格特征后,我们设定了这样的耐久跑目标:基于认知目标,使班级学生能熟练地学会耐久跑的相关技巧,并理解耐久跑对身体的健康影响。基于技能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要提高跑步的耐力,锻炼自己的下肢和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并以不同的跑步方式促进体育锻炼。基于情感目标,在耐久跑的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拼搏精神和耐受力,让他们能够为了团队荣誉和个人成长而不断战斗。然后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设置耐久跑的教学环节和主要内容,在课堂开始时,通过“你推我跑,你搬我运,你追我赶”的小游戏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然后可以设置一些障碍跑的训练,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小竞赛,给予用时最短的学生一些奖励,激励大家都努力争当第一。最后老师们通过对各部分进行重点探讨,使整个课程更加规范,为“教会学生”和以后的体育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着眼勤练,引导参与
系统地建构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实施,所以,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全面地综合考量各种要素,建立起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快乐,并能够逐渐提高自身体质水平,有效地执行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并不断加强“勤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质特征和体育项目的具体内容,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在具体的执行上,可以参考国际田联为青少年制定的体育训练计划,针对班级学生,侧重开展趣味的田径运动训练,选择合适的设备,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同时重视田径项目教学品种的配套性,培养学生多种体育技能,让学生在勤奋练习中不断成长。[2]所以,在特定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立定跳远》的课程,就是根据学生们的弹跳能力好和双脚跳跃能力水平来进行的,除此之外,立定跳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协调和力量,并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心脏机能。针对该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原理,锻炼其双腿的肌肉力量;二是合理地分配生理和精神负荷,并与人体发展的基本法则相联系,促进其健康、合理地训练,并不断改善身体机能水平。立定跳远的训练主要从安全和趣味两个角度进行,其中,立定跳远的坐垫选择以安全为主,而立定跳的动作设置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特征来进行。下表是详细的安排:
准备竞赛 | 学生热身运动,每人一条跳绳自由活动。(教师认真检查跑道与沙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 |
实施阶段 | 热身操练习、预摆起跳、腾空展体、收腹抬腿、落地缓冲(做好热身运动,避免发生肌肉拉伤或者关节扭伤) | |
结束阶段 | 放松活动、归还器材 |
三、优化强赛,渗透精神
游戏是每个人的本性,而体育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们通过游戏来锻炼体质,通过游戏来培养性格和意志力,而最好的游戏莫过于体育竞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把体育课当作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把体育活动的目的、体育竞赛的组织方式与教学任务相联系,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并体会体育的精神。此外,在全校开展全员参与的运动竞赛,扭转少数人参加,多数人观看的局面。竞赛的方式可以以班级为单元,采取多种体育形式的设计,改变难度,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突出了集体的实力。[3]比如学习《仰卧起坐》的时候,老师让学生们只单纯练习仰卧起坐,这样会让他们感到很无聊,所以老师可以将他们分成十个人一组,进行“仰卧起坐”的比赛,两两结对,一个人做仰卧起坐运动,另外一个人则按压住脚,确保运动中的学生不至于出现移动现象,定时一分钟,选出一分钟内做仰卧起坐次数最多的学生,并给予一些小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针对一些初学的学生来说,做的动作比较困难,老师们就会用同手同脚的游戏来降低动作的难度,鼓励每位同学都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并尽力去做。
四、结语
总体而言,小学体育课堂在培养学生体质、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效果,推进“教会、勤练和常赛”理念渗透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体育优化,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旨在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4]
参考文献
[1]罗荣汶,吴立飞.“教会、勤练、常赛”视域下体育教学的新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3):38-40.
[2]李学峰.“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学新模式[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204-205.
[3]曹玉龙.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J].体育教学,2021(2):26-28.
[4]叶蕙婵. “教会·勤练·常赛”——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 亚太教育,2023(1):89-9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3.0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