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阅读指导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分析阅读指导课不足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阅读指导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衔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进行差异化阅读指导
小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阅读量和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若忽视学生的基础能力,运用统一的标准去对待全部学生,就容易导致阅读任务偏离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课内外阅读积极性和对他们的阅读指导的有效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坚持差异化教学的思维,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进行差异化阅读指导,既要关注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差异,又要关注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差异,设计差异化的阅读任务和目标。以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的导读教学为例,该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节语文课程,包含《上学歌》和多张阅读图片,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上学歌》的内容,借助阅读内容强化自身对国家、民族和学校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本课教案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在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上的差异,在引入课外阅读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层次化的阅读任务。比如,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悉《上学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小学生的身份,使其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而后引入《一年级的小豌豆》这一描述一年级学生——小豌豆上学生活的课外读本,展示1—2个故事片段,进行如下层次化的阅读任务设计:(1)掌握《上学歌》的内容,能结合课内文本理解《一年级的小豌豆》的导读内容;(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上学歌》和课外阅读片段的共性;(3)运用自己的语言分享片段感悟,产生阅读课外读本的兴趣。通过差异化和层次化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适应阅读教学的节奏,奠定阅读基础。
二、开展课外阅读的亲子活动
开展课外阅读的亲子活动,可以纳入课堂教学但不能占用课堂时间,主要延伸课外,利用这个栏目树立学生和家长“处处有语文,时时可阅读”的理念,阅读就是生活,利用时间空间阅读。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是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美好的。所以,可以给家长布置作业,让他们配合好课外阅读的亲子活动,教给家长们怎么读,可以讲读、可以朗读、可以家长给孩子讲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也可以家长和孩子一起表演等。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以书面语言阅读。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孩子自己阅读,兴趣阅读,轻松阅读,让亲子阅读代替课上讲解。因为一年级孩子阅读具有特殊性,为了激发孩子阅读兴趣,从而爱上阅读,所以在开展课外阅读的亲子活动时,教师要必须考虑到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如学习《剪窗花》和《小兔子乖乖》时,利用他们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勇敢自信的性格特点,可以让孩子一边读一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也可以读一读,唱一唱,演一演,更有趣。再如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编一编。教材给的小故事是没有给出答案的,留有空白,故事讲到小松鼠只看到了花生的花却没有看到花生结的果实,后面用了小松鼠的疑问来结尾,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可是故事里的插图把故事的答案告诉了孩子们:“原来花生是长在地里的。”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更新他们的知识库,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阅读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喜欢阅读
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递进的,螺旋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进行这个板块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一是遇到阅读困惑进行交流讨论,如《企鹅寄冰》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本文主要讲述了非洲的狮子和南极企鹅之间的寄冰块的有趣的事情,学习前,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一下非洲和南极的地理特点及气候特征,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成冰的科学常识。课文结尾企鹅收到狮子退回的冰满腹疑惑的神情,为整个故事再添悬念,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请学生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课文,读完后,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和大家交流。“南极在哪儿,非洲在哪儿”“狮子为什么让企鹅给自己寄冰”等。二是学生重点就不理解的、新出现词句部分进行交流讨论,如《王二小》中的“儿童团、扫荡”等词语。三是带着问题阅读,如《画家乡》,这篇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家乡,向我们展示了蔚蓝色的一望无际的大海,山清水秀、花红柳绿的山野村庄,平坦辽阔、一马平川的平原,一碧千里、无边无际的草原以及现代化的高科技的繁华城市。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并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下有关阅读问题,能根据“谁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景物、他在那里做什么”这些问题,在阅读中提取相关信息。同时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如《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如“寓言中的他最后能寻找到宝剑呢,为什么?”“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有类似这样的人或者事吗?”引导学生对寓言所体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反思,并鼓励学生谈谈生活中自己对类似的事情的看法,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
四、以问促读,读讲结合,读后总结
现今,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减轻学生课业上的压力,而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因此越来越多,抓住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教学可弥补以往课时不足的缺陷。在小学语文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依托课外阅读并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同时与学生积极互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高效学习。阅读《西游记》的莲花洞降妖,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主角是如何与敌人做斗争?有什么样的智慧和方法去达到目的?教师可以看出孩子们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有收获的情况。课外阅读课程化,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读讲结合,读摘结合,读后总结的阅读习惯,读后写作的综合性学习过程。阅读篇幅可以由短到长,由单篇到整本书,由整本书到一类书;阅读理解的难度可以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阅读方法可以由单一到复杂。阅读的题材可以选择读童话故事、儿童故事、外国童话集、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中国民间故事、欧洲各国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四大名著等。
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立足点,以提升课堂阅读的趣味性为牵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合理布置课内外阅读任务,从多个维度出发,突破课外阅读指导的难点和困境,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明晗.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67-69.
[2]黎敏.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探索[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扩展思维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704-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