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摘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信仰 和谐社会 构建意义
正文
前言:马克思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揭示资本主义体制的历史缺陷的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所处的“社会主义新阶段”进行了展望。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是生物性的个人,人在与他人接触之前,首先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但是,人类不是单独地与自然打交道,而是以一定方式团结在一起,在自己的集体中,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人们必须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团结在一起,才能战胜自然。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社会必然。这种社会必然性表明,每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互相制约、互为前提的,是通过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这是人变成人的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存在着一种新的主客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在这种关系中,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想法。所谓对象,终究还是对象。因此,贝宁认为文学是一种“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指的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一种平等、公正的权利和义务,在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他们既可以互相依存,又可以互相促进,可以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人们可以各尽所能地工作,可以各得其所,可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置之不理,放任自流的话,那么就会对社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冲击,产生极为不利的后果。而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冲突、问题,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尽早实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气氛和条件,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国家稳定、社会和谐。
(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适应
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协调,这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先决条件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可见“和谐社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四)满足长久稳定的需要
目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出现了许多不协调不稳定的因素,它们将给我们的改革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地区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均衡,有些群众的日子过得很苦,等等。另外,当前的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和平、合作、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我国所面对的外部形势依然非常复杂,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只有维护好社会的和谐,我国的发展才有可能取得长期的发展,只有建立好的社会和谐,才能使我国的发展壮大,从而实现我国的复兴,使中国自豪地屹立在全球的大舞台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三 科学地掌握了马克思学说的精髓,才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素
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在于怎样学好它的精髓,领会它的精髓。这里,应该说,这些研究经验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一是强调对基本原理的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大师的作品中,并且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从而获得他们的承认,如此方能获得足够的尊重。对于这种人,专家和学者应当尽可能多地去读,而对于我们党内的各级领导人,也应当以这种人的基本著作为主要内容,而且应当更加努力。他还多次指出,有些主要的文章或理论,不能只是读一遍,还要读一遍又一遍,要多读多思,多学多悟,多改新。
二是注重把理论联系实际,把它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根据革命的实际,研读马列主义的作品,为革命问题而研读,以“亲和”的方式,以自身的经历来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四 深入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要件
如果说,科学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先决条件,那么,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科学认识,就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没有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句话说得好:“对中国的社会性质的理解,也就是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理解,就是对所有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也就是说,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寻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依据。
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国家”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社会性质,经济条件,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性是最重要的。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基本状态,社会的发展趋向,都是社会的本质属性。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旧中国的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性,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社会和历史基础。《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正是以这种理解为基础,才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演化,一路讲到了现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的理论,路线,战略,战略,都是由中国的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所决定的。邓小平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正是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立场上来的,他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由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确定的,也就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使他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上得以体现。
五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落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始终把“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并着重指出“发展是硬性原则”,“发展是我们党在国家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带动了国家经济的不断、迅速、健康的发展,并由此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繁荣。在短短的2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一是我们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人均 GNP还是世界排名靠后,中国没有增长,只是还没有增长而已。但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等资源匮乏,反而因为一些地区和一些人先富起来,大多数人先脱贫,而剩下的一些人和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之间的收入差异越来越大,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不断拉大。此外,在工业化早期,环境恶化是无法全部回避的问题,体制摩擦带来的腐败蔓延问题,小生产者搞市场经济导致的社会诚信问题,等等。尽管,我们并不能将这些问题的产生,归咎于我们的方针政策有问题,然而,如果没有正确地把握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那么,社会矛盾的增加将会伴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一旦社会无法承担这样的压力,那么,社会体系就会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矛盾。
(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越来越突出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正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收入分配上的差异越来越大。由于能力差异、劳动贡献、生产要素投入等因素的差异,社会成员间存在着收入差异,这对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收入差距超过一定限度时,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性与公平性,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所以,要妥善地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就必须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摆正,让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更加深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从而推动社会公平。
(三)社会保险体系的不足之处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社会利益的和谐分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弱肉强食的现象不可避免,使得一些人的生活变得较为艰难。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结构向和谐过渡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过渡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老龄化社会正在快速地来临。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利益冲突越来越多。
(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几年,由于国家的财政支出持续增加,国家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方面的投资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的教育投资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短板,其中,我国的教育投资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还不到4%,与国际上的平均水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校的环境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导致学生“上学难”,学生“难上学”等现象。在医疗保健领域,由于我国医院存在着资源短缺、空间不均衡、药品价格偏高、大病统筹与医保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老百姓生病不敢就医、不敢就医,导致了“难看病”“看病难”等问题。“非典”的突然爆发,使我们的公众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妥善地解决,就会形成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六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研究特点和深化领域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代表人物、主要理论成果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例如,注重从多方面来阐释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义,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理解;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历程、基本经验的研究领域有了更大的拓展,由注重纵向研究转变为注重横向研究,由注重代表人物研究转变为注重人物比较研究。
一是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整体考察。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对于中共各阶段主要领导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则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二是要从多维度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要把“三民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作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把“四个代表”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度的探讨。
三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拓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谈到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不仅要把它和中国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还要把它和中国的世界形势联系起来,并把它和这个世界的局势联系起来,把它和那个世界的形势联系起来。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出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先进文化,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坚持中华文化的立足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坚持中华文化的位置”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两条主线,对中华优秀文化在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社会等各个层次上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与确认,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新塑造和夯实其文化基石,另一方面,以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使在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使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从马克思“和谐”的哲学意蕴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和谐”的获得,都离不开“人”的生存。因此,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实践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囚素”这个“人”的主体性。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能够使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能够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都能做到最好,每个人都能做到最好,并且能够和睦共存。
首先,“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作为“剧作者”和“剧中人”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涵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人的完善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终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以神为中心,以权为中心,以物为中心的社会。资本主义的社会,是一个以物质为木头的社会,它所造成的“日用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使人成为“单面人”,不仅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而且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无论以神为本,以权为本,还是以物为本的社会,都是一种非正常的社会,是一种与公平、正义、平等背道而驰的社会,是一种不协调的社会。人的存在与价值,只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得到体现。
(四)积极改善民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广大民众的作用不可小觑,他们是社会和谐的主要力量,所以,要想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就一定要为人民着想,想人民所想,为人民所急,为人民谋福利,从单纯的以 GDP为主要指标,向全方位的发展迈进,并增强民众的认可感,明确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全民、全社会齐心协力,实现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这样,和谐社会就可以由自发性走向自觉性,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化,并要加大法律力度,增强政策引导力度,健全监管制度,为广大民众营造一个和谐、法治、文明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论成果,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充实。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中国优良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国情,并将其与现代中国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造,这是一种“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显示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魄力。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中反映,并在继承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发展。但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在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客观的科学的理论,也就是科学的发展观,才能让和谐社会的建设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迈进。所以,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入贯彻并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客观的眼光去看问题与冲突,以此来促进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因此,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同时,坚持以资源节约为根本的方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之路更加宽阔。
结语:总之,“和谐社会”思想包含了如下基本内涵: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个人,就要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个性。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理性地对待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够与自然、与社会、与集体融为一体。个人和谐是群体和谐的前提,而个人和谐又是个人和谐的前提,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是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是个人的发展。三是协调社会的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的协调主要表现在:社会劳动关系中各种劳动关系的合理构成,社会劳动的利益最大化,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地位的公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人的成功之道,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姚田丽, 刘敏.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J]. 人间, 2016, 223(028):127-127.
[2]胡亮.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J]. 2020.
[3]何绍清.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J]. 黑龙江史志, 2013(15):2.
[4]连慧杰.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J]. 青年与社会, 2012, 000(008):302-302.
[5]蔡志刚;刘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意识形态建设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李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U;理论界;2005年08期
[7]文培红;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8]宋晓维,李成禹,刘红;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u;行政与法;2005年11期5
[9]周雁辉;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李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推进民主法治建设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1]赖晓鹏, 郭文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J]. 网络财富, 2010(20):2.
[12]李笑含.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J]. 商情, 2014(33):1.
[13]郑云斌.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1):2.
[14]韩海珍. 一脉相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
[15]陈晨.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学理论, 20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