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城市退休老年人对新语言的需求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以天津市部分城市退休老人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二语习得、老年语言学、新语言学习、中国老龄化、城市退休老年人
正文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部2022年大学生市级创新训练项目《中国老龄化背景下城市退休老年人对新语言的需求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以天津市部分城市退休老人为例》
项目编号:202210069157
一、研究背景
(一)老年人对新语言的需求
新语言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年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是他们较为关心的问题。但随着国家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许多老年人并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富足,而是在精神层面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丰富的语言生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新语言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年人追求更高标准的精神生活。
新语言的科普有利于缓解语言不均衡的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成员生活满意度,促进社会公平,满足老年人社会交际中的各类现实语言需求。当今社会,公共传播领域的语言资源的分配并不均衡。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它比传统媒体更具开放性、灵活性,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见解,因此一旦网络上出现某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得以传播,并延伸至日常生活,甚至成为“主流语言”,互联网成为了新语言诞生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青壮年人群是现代主要媒体资源的管理者和操控者,也是新兴网络经济财富的制造者,他们既掌握着话语权,也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消费主力。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各大传媒在各种媒体上使用青壮年群体所习惯使用的新语言,不断投其所好,使语言资源不断向这一群体倾斜,加剧语言资源分配不公状况。在这种语言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环境之下,掌握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年轻人就成为关怀者,老年人则成为被关怀者。而新语言的普及有助于让被关怀者在无形之中接受来自关怀者的伦理关怀,鼓励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和谐语言生活的建构中,满足老年人在社会交际中的各类现实语言需求,在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和谐氛围。
消除沟通障碍,化解家庭矛盾,促进代际关系和谐。家中年轻一辈不能完全避免和老人交流时使用新语言,为避免老人与时代脱节后产生“边缘化”的心态和疏离感、自卑感,促进他们心理的良好发展,老年人有必要学习一些新语言。ILO( 国际劳工组织) 总干事胡安·索玛维亚(Juan Somavia) 指出:“ 贫穷和被社会孤立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大障碍”(Somavia 2002)。随着老年人寿命的不断延长,这种“ 弱势”心理将伴随他们晚年的大部分时光, 势必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整个老龄群体精神生活的和谐,乃至社会生活的和谐。[1]
(二)外部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式和对策的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应有观照。[2]除了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老年人还有经济保障、精神保障、参与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需求。新时期“积极老龄化”目标下,要通过语言服务帮助老年人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丰富生活的内涵,服务要“提智”,“提智”先“提语”,认识老年人的语言能力问题是关键。应用语言学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二语习得,根据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一般来说,年龄大的学习者在回忆细节、记忆内容、学习尝试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衰退,这对学习新语言知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3]除语言习得外,语言衰老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端,探究老年人语言能力问题,不仅可促进老年人融人社会,还有助于认识人类语言规律和自身发展命运,精准服务老年群体。
目前,我国学者已认识到老年人的认知老化与语言老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些高校以交叉学科为依托,着手进行老年人语言失蚀相关研究,如同济大学的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推进老年语言学研究等。
社会各界和生活社区对老年这一群体给予关注,在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下,线上线下广泛地开展适老,助老的语言服务。在线上,建立智能化的适老服务平台,研发面向老年人的方便操作的语言学习资源,让老年人享受科技红利和语言福利。在线下,社区内广泛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公益性普通话培训、朗诵表演班等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以及适合老年人的语言服务活动只为帮助老龄人口尽快适应新语言环境,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对应新语言学习策略
(一)线上与线下学习模式及学习场所的利弊对比
因为疫情带动了网课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在老年教育中加入线上教学模式可以使老年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让老年人更加融入这个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开发越来越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和特征,使科技全民化,缓解老人科技边缘化,让他们真正享受信息化社会的生活。
线上学习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线上学习的定义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是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在一个网络虚拟教室与教师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简单来说,老年人只需要一部手机,便能获得学习资源。本项目通过公众号发布新语言学习内容的相关推文,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课后检测题,以及项目组成员录制新语言教学视频为老年人打造新语言“云”学习课堂。老年人获得教学资源的传统线下模式需要一个固定场所,比如老年社区和老年大学,老年人去往这些地方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对比“家门口”的教育则相形见绌。
线上模式教学,我们教学者可以通过相关图片、视频等“云”营造相关语言环境。另外,学习语言的最佳地点就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而缺少目的语环境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都是极大的障碍。[6]我们将二语习得模式下的语言互动学习环境分为课堂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在二语习得的主导模式下,开展课堂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的语言学习模式。[4]借助线上教学软件,老年人可以轻松体验到更多情景化的学习环境。例如学习如何去超市购物时,相比于传统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搭配讲解的方式,在模拟语境的体验中学习如何超市购物,以及如何与导购人员沟通,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线下模式我们能够通过纸质书籍呈现的知识较少,而线上资源丰富,我们依托互联网的海量资源,线上软件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阅历丰富的老年群体的求知欲,并搭配世界各地学习资源上的课外阅读材料,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体验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与线上模式相较,线下模式教学可能首先会面临前往线下学习场所交通不便的问题。其次,老年教学中要照顾到老年人的“面子问题”。在前人的相关调研采访中表明,一些年轻时位居管理岗的老年人会担心因为自己在退休生活的学习中落后于年轻时的同事和下属而“丢了面子”。在不区分年龄段的传统线下课程中,以及在项目组组织的前往老年社区开展的教学课堂的活动中,我们偶尔会发现一些老年学习者因为缺了几次课,导致无法跟上进度,索性直接放弃的案例。[5]但是反观之,结合项目组事先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分析:由于我们调研的老年人群体大多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计算机、智能技术这些新时代的产物,他们存在观念上的不太能接受,相反,对于比较传统的线下学习模式,例如读报纸、教材阅读、教室集中教学等方式会更加接受。从这一点说线下模式更占优势。
综上所述,虽然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各具优劣,但可以从上文分析看出,在新互联网时代中,线上模式值得老年人体验,在不直接放弃线下课堂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为老年人开展线上教学课堂。
(二)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老年人新语言学习所面临的问题,经过多番调研,笔者总结出以下应对策略:
1、碎片化学习
本篇论文想要对学习新语言、新词汇的老人提出的其他建议之一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不会运用大块时间去学习,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许多高中生、大学生会利用乘车时间、等餐时间等碎片时间记忆单词,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老年人想要适应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想要用最少的时间学更多的知识,碎片化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2、给老年教育活动工作者的建议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微信等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作用。许多国家的企业、学者纷纷进行了有益尝试。例如2019年苹果和Facebook为老年人制定了“数字扫盲计划”;德国政府、新加坡政府也曾采取多项措施帮助老年人学习信息技术,加快探索建立解决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的有效机制。为此,提高微信等新媒体应用对于老年人的适应性、根据老年人需求优化其功能、提高子女和整个社会对老年人使用信息技术状况的关注度和倾斜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人口语言信息技术服务。[6]
扩大、优化老年学习资源供给,满足老年人对新词汇的学习需求。学者研究表示,老年人参与学习影响因素可分为老年人自身特征或其所处环境条件角度和从老年学习或者教育资源供给角度。[6]
3、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语言福利与社会福利方面,过好老年的语言生活是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基础性条件,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关爱老年人,为老年人创设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促进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语言福利是将语言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提供给国民的做法,指的是国家或组织机构为特定群体提供语言产品与服务,由政府、社会组织机构买单或给予优惠的机制。其次,各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社区要落实好国家的老龄事业发展政策,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适老的活动场所,积极组织各类老年文体活动。
4、老年人语言抚慰立法
完善老年人语言抚慰立法保障,保障老年群体享有高质量的语言福利。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将老年人的语言抚慰(含临终关怀)纳入医保范围。2019年颁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及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三、结语
在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完善老龄化教育、让老年人不被时代抛弃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国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到老,活到老”应该是新时代全民拥有的学习信念感。语言伴随终生,但受生理和年龄的影响,老龄群体语言能力衰退老年生活幸福感降低,加强老年群体的新语言普及,有助于缓解老年人在社会交际中的边缘化地位,提高其社会参与度,增进代际沟通,带领他们共享时代发展成果。事实上,过怎样的生活与年龄无关,坚持“无龄感”,持续学习新知识,以上应是我们鼓舞每一位老年人所要形成的积极晚年观念。
参考文献
[1] 战菊,朴玉.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语言资源分配中的伦理关怀[J].南京社会科学,2010,No.277(11):134-139.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0.11.012.
[2] 李程骅,张钒.中国式现代化与老龄社会文明建构[J/OL].江苏社会科学.https://doi.org/10.13858/j.cnki.cn32-1312/c.20230328.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