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洋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猴头沟小学024033

摘要

数学课程是一门以学生逻辑分析思维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理”的产生和应用。在日常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将基本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理”的联系,完成说理课堂的教学过程。深度学习是基于学生理解基础之上的有效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以深度学习为教学目的,开展说理教学,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为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国教育正呈现出勃勃生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发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热爱之情,从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要求数学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将“说理”教学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来源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说理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当中以理论传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在学习时并未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学习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学生的学习灵活性较差。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构建说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说理,在说理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将事件的流程、内容等阐述清楚,并利用所学知识佐证自己的理论,在说理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相互辩论、相互分析,不仅可以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解题思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明确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其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并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理,不仅可以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做好语言组织工作,并在组织语言、表述语言的过程当中提高表达能力,使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想,以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在表达的过程当中拓展思维。在说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逐渐上升。

3.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对教育而言,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思维以及素养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推导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在说理教学当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利用语言将思索内容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需要有理有据,内容清晰。首先需要明确表达的内容、表达的目的以及表达的结果,通过清晰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并在说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说理的价值,感悟说理当中的成长。

三、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1.活跃课堂氛围,创造说理条件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往往易受这类事物影响。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营造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说理课堂之前,应创设相应的说理条件,可以从良好的教学氛围入手,通过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说理,主动说理,从而在说理的过程当中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节课程时,学生将学到三角形的定理,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教师讲解定理内容时,学生未必完全理解定理的含义,部分学生选择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但是遗忘速度较快,并且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讲解这节课程时,利用多媒体视频将定理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视频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此时的三角形是否成立?并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说理,大部分学生认为如若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此时难以形成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利用知识辅助自己的理论,在学生说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积极投入说理当中,在说理的过程当中总结所学知识,从而明确三角形的定理。

2.创新教学形式,激发说理兴趣

对小学数学而言,其是教学体系中的重难点,教学内容与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说理。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诸多教学形式当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感悟数学的学习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节课程时,教师将引入量角器,并明确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角的大小与两边岔开的大小有明确的关系,然而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为了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画图软件,用画图软件画出三角形,确定三角形的角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鼠标将两边的长度拉长,此时,角度并未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教师利用鼠标缩小两边分开的距离时,此时角度发生了变化。在教师示范的过程当中,学生将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有相应的认识。在这之后,教师利用鼠标画出三个角,三个角的角度有所不同,两边的长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排序,由大到小,在排序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排序的结果,并说出排序的依据,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需要理清思路,结合教师之前讲解的内容,佐证自己的结论,针对学生的排序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并相互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角的大小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情境教学法

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法,精心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有关面积与周长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空白的A4纸,并提出问题:如何让学生穿过一张小小的A4纸。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举手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看法,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说理”课堂。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及数学定义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2)团队合作,组织辩论

教师要建构“说理”课堂,组织团队进行辩论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说理,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进行辩论主题:三角形与四边形哪个更加稳定?辩论活动时正方观点认为三角形更加稳定,并陈述了原因。反方观点认为四边形更加稳定,其理由是:既然三角形更为稳定,那么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每面墙都是四边形结构,窗子是四边形,凳子也是四四方方的?辩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习的深度。

3)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数学本来就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学习了数学课本知识后,学生就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学生肯定会有满满的成就感。成就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美妙的数学。当学生与父母一同逛街,在买菜时,需要算钱,学生快速地算出花的钱,父母一定十分惊喜,学生也获得成就感。

3.组织辩论比赛,梳理说理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若教师单纯地讲解知识,学生的遗忘速度相对较快。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在学生相互辩论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4.创建观察过程,引导有序说理

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记忆以及理解。数学包括诸多图象,在学生学习当中需要观察图象,通过观察找出规律,从而总结相应的解题技巧。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三)》这节课程当中,学生需要理解旋转的意义,明确旋转的特征以及性质,在这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图象进行观察,并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利用语言将旋转这一过程描述出来,通过学生的描述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在生活当中图象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图象,不仅会给带给学生新鲜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针对本节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风筝、国旗、秋千的运动轨迹,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教师出示的课件中三类事物的运动情况,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运动的方向以及运动的类型等。在学生说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身边与之运动轨迹类似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有效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旋转的过程中,将旋转与生活中的事物有效结合,从而明确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

5.真研究——说理课堂的保鲜剂

开展真实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的必备条件,只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动手中明确知识产生的道理,这样学生才能保证有话可说,才能说得有理有据,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等积变形”和“倍积变形”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怎样求出梯形的面积”这个大问题的引领,直接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发现了多种方法。由于有了真实的研究,在小组汇报中,学生说得头头是道,通过交流多种解题方法,学生对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表象,在讨论“计算梯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这个核心问题时,学生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说理:有的说把两个完成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有的说把一个梯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除以2的道理是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高是梯形高的一半;有的说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三角形,因为梯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除以2是因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底×高÷2。在探究的课堂中,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考、讨论、辨析,从而深刻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明确知识产生的道理及其必然性。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构建说理课堂,引导学生针对事情的起因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在说理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对事情给出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一过程较为复杂,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成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邦晶.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5):101-102.

[2]李瑞琼.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78):69-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