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理念融入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相关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STEM教育;融合探究
正文
前言
儿童的科学学习就是在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试图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中班儿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思考,通过观察、触摸、听、闻等方式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体验。调查结果表明,中班幼儿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并且在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仅仅能够从表面上看出一些东西。还有许多问题,他们还没有想明白。怎样才能使孩子在科学学习中保持好奇心,保持对问题的强烈兴趣,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TEM教学理念的融入,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中班科学活动的质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STEM教学理念融入中班科学活动的意义
(一)STEM教育理念与《指南》价值取向一致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融合简称,它的核心价值观是:跨学科的综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在幼儿科学领域中,学习和发展的目的是激发幼儿探究和认识兴趣,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通过对STEM教学的分析,可以看出STEM的价值定位符合《指南》中的科学领域的教育需求,都关注幼儿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STEM教学思想对中班幼儿科学学习的推动作用
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把学习活动和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他们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STEM教学注重对孩子的理解,给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中班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主要依靠幼儿的身体感觉和实践活动,了解科学现象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STEM提倡教育工作者为儿童的探索创造真实的环境和实际的物质条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提高中班幼儿的科学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STEM的引入有助于改善科学学习的不理想状况,提倡“处处皆有STEM”,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除教学活动之外,还可以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中进行STEM探究活动,从而帮助中班幼儿在更多元、更丰富的探究中发现事物的深层联系,学会客观认识事物。
二、STEM教学理念融入中班科学活动的措施
(一)把握好教育机会,创设主题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融入STEM教学理念,其内容与现实生活、体验密切相关,能够更好地感知、理解各种科学现象,并乐于继续深入地探索。在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抓住机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所获得的知识,从幼儿的探索性问题中挑选出有探索性的课题,从而形成新的研究活动。比如,“小水滴搬家”科学系列活动,背景为某天早上,小朋友在沙水区玩一玩,就对“如何把水从一处运往另一处”的运输方式感兴趣,决定用沙水区现有的水管、勺子、水壶等物料,来进行一次“送水”的竞赛,看看谁能把水车填满,再把它送到指定的目的地。当老师们发现孩子们想要带水,并开始自发地学习他们的运水工具后,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探索性的话题,于是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创造了“小水滴搬家”的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活动。
(二)根据主要的经验,找出合适的目标
STEM教学以“有目标的教学”为核心,在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活动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实施上都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一些学者提出,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指导幼儿如何做,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直观的体验,而获得科学体验的过程也是科学的学习。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儿童在科学领域所需的主要经验,设置适当的目标,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并为其提供素材,以促进其积极的学习。比如,在“小水滴搬家”活动中,教师针对中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点,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提出三项基本的教学目的:一是加深认识水的特性;二是利用各种管道及附属装置组装出不同的运输工具;三是水的探索,大胆地将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用绘画等方式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
(三)按照提问方式,将对应的素材投入
儿童在学习中必须与特定的物质互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向,抓住学习的机会,注重教材的针对性和层次。如“小水滴搬家”中,老师们为小朋友们准备了PVC管、大汤匙、水壶等各种水具,协助小朋友们进行“运水比赛”。在了解了材质的特点之后,老师就开始设定孩子在挑选材质时要面临的问题,例如水管有长有短等。有意识地提出了可用于非标准测量的花瓣拼插积塑、管积塑、方形积塑、条状积塑等四种测量资料,并将其放置在沙水区的显眼位置,但未作文字提示。在选择采用物体进行输水竞赛时,由于水管存在较长、较短的问题,最后找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塑料进行了管道的非标检测。在此项活动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材料投入,有效地激发和支持了幼儿的探索,并以非标准的方式指导幼儿以非标准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紧密结合探究的内容,进行深度的不断探索
STEM教学中,探究包括预测、观察、实验、交流等七个基本元素。在幼儿中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自觉地利用这七大元素,促进幼儿不断深入地学习、探索,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促进幼儿的科学思考与探究。例如,用哪根管子带水,在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先列出直管、弯管、三向管,并让小朋友预测:哪条管子能带水?幼儿按照自己的预知,用相应的管子做试验。经过试验,三个管子都可以用来输送水。老师让孩子们自行挑选三种不同的软管来玩。经过实验比较,幼儿们交换了自己的新发现:弯管装水太少,三向管不易堵水,直管易堵不漏,输水多。老师在组织、指导幼儿开展各类探究活动时,其实是在帮助、指导孩子们简单地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幼儿利用STEM的科学探究元素,并对其进行深度的探讨,从而促进科学能力的培养。
(五)利用科技手段对探究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STEM教学倡导教师运用图形化的方法,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精炼探究的目的。老师们在“小水滴搬家”活动中,以中班幼儿在直管与软管的探索为基础,有意识地以图画形式描述、记录、比较两种物质搬运的异同,协助小朋友归纳、呈现。实践证明,正确使用科学的方法,有助于幼儿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解探究活动的核心内容。
三、STEM教学理念与中班科学活动融合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对儿童现实生活的科学探索与问题的解决
STE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数学等方面的教育应以各种形式开展,注重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对生活中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的研究,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儿童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因此,在幼儿中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指导幼儿解决问题
在“用不规范的量度对比直管长度”的调查中,幼儿的眼睛观察到水管的长度、粗细不一。经过讨论,孩子们觉得最粗的管子能装更多的水,所以他们决定用最粗的管子来装水,但他们对管子的长度提出了质疑;经过研究,他们发现沙水区的老师把材料扔到了一边,他们就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用积塑材料来测量三种不同的管道。在测量时,幼儿们发现,用不同的积塑作为测量工具是不能进行对比的,例如,同样数量的管状塑料,拼装的长度也会有差异;因此,在活动的进程中,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去解决。
通过观察与比较,幼儿发现了一个秘密:管状塑料因接头的位置及松紧而造成长度差异,造成测量值的较大偏差;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的积塑更为精确。因此,大家都同意采用正方形的积塑来衡量,并且采用“点积成型”的方法来对直管长度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能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对各种对象进行对比,例如长度、数量等,并能进行讨论和应用。在这次调查中,利用工具对输水物料的大小、结构进行了探讨,从而确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工具;运用“非标准测量”这一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解决了“要求直管长度一致性与工具测量不一致”的问题。这种矛盾的化解也是儿童在生命中应用知识的内化和转化。以上所述的教学实践,对于教师在测量作业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制定小型实验的标准,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让幼儿把已经获得的经验转移到游戏中去
在“管道输水”的探索活动后,老师将玩水区的一段水管投入玩沙区。由于孩子们在玩沙的时候,需要用搬运的水来建造他们自己的“沙子城堡”。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水的特性和对水管材质的认识,在玩沙区附近选择了PVC半圆管和木质支架,组成了“空中运河”,利用STEM的教育理念,把水输送到“沙子城堡”附近。
(二)正确、灵活地运用STEM观念指导儿童运用科学工具
在融人STEM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老师在组织活动之前,除了要做好资料外,还要对活动中的一些专门词汇进行整理,并学会灵活地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指导儿童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例如,在“小水滴搬家”活动中,老师会事先整理出工具、弯管、直管等,并在特定的活动中,运用以上的专业术语来指导幼儿。一些特殊的词汇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容易理解的,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明。在选择合适的科学工具时,要注意使用专门的术语和概念,以提高幼儿的科学认知水平,提高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
结语
总之,STEM教学理念中所提及的科学探索性元素,使老师能够有效地指导中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索。以实践为基础,将科学活动与STEM教学相结合,与传统科学活动的最大区别是:一方面提倡通过其它学科来促进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深入探究;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俊,等.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一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41,47.
[2] (美)穆莫.早期STEM教学——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整合活动[M].李正清,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丛书序.
[3]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0—122.
[4] 张厚品.韦恩图的起源[J].数学教学,2005(7):48—49.
[5] 楼晓双,石腾峰.基于幼儿园木工活动开展STEM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3):26—30.
[6] (美)莎莉·穆莫著.学前STEM教学———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整合活动[M].李正清,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 韦倩倩.澳大利亚幼儿STEM教育实施及其特点[J].教育评论,2019(6):158-163.
[8] 谢丽,李春密.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6):63-68.
[9] 李雁冰.“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运动的本质反思与实践问题———对话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Nashon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1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