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游戏化;游戏教学;实践研究
正文
前言:幼儿的学前教育与创意美术相结合,应围绕其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发挥美术教学的影响作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意美术不等同于传统的美术课程,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也逐步创新,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游戏教学相结合,给幼儿创建一个沉浸在艺术与娱乐中的学习氛围。
一、开展故事情景教学
3~4岁龄的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难以统一要求幼儿将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能够有耐心并集中精力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也很难长时间投入地完成美术作品。但幼儿在面对自身感兴趣的活动时,普遍能够将注意力持续关注的时间延长到30分钟甚至更久。因此,将讲故事、游戏、儿歌的方式作为教学的活动的开始,通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再让创意美术引发学生产生兴趣,进一步实现教学任务。将创意美术课程与游戏相结合时,要重点突出参与的趣味性,选取的教学情景要尽量贴近生活,以角色扮演、拟人等形式,模拟故事情节或生活场景,把握幼儿的兴趣导向抛出教学要求,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并投入创作。与此同时,幼师也能借助多媒体,开展创意美术,提高课堂情境的丰富性与实践性,继而增强幼儿兴趣,以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对此,需要幼师能在组织创意美术的活动中,运用好音乐与故事等元素,把其和课堂完美融合,同时刺激幼儿的各个感官,使其可以根据幼师抛出的问题或者说是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活动。借此可锻炼幼儿的学习思维,提升其品质素养以及综合水平。
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美术作品的创作基础是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形态、发展变化规律,通过讲解观察对象的特征,与幼儿一同完成写生。例如,教师根据季节的特点,提醒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情况,地上有枯黄的落叶,果树上结满了饱满的果实,幼儿能够清楚的了解秋天的特征。带来幼儿在幼儿园内进行素材收集,每人拾取两片落叶,教师在黑板上提前准备好大树在秋天落叶、叶脉纹路等素材,待幼儿选好叶片后,给幼儿进行自然知识讲解。教师将不同形状的叶子轮廓画在纸上,发给幼儿,并组织幼儿将自己手中刚拾取的叶片脉络画在叶子的轮廓内。在幼儿参与到叶片的拾取和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对树叶已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生长的特点细节都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上体现出来的是,一些幼儿能够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放大,并且重点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结果,一些叶片上的毛刺、破洞,甚至还有一些幼儿在拾取树叶过程中看到了蚂蚁等小昆虫,也都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幼儿更愿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在树叶轮廓中采用了比较抽象的填充方式,例如线条、星空、河流等通过结合想象力创作的树叶画。当幼儿有一定绘画能力后,可以提高幼儿观察对象的难度,例如在教室内养几条小金鱼,或者观察蝌蚪长大的过程,还可以带领幼儿一同种植盆栽草莓、土豆等作物,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且踊跃发言,乐于分享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再引导幼儿在创意美术的作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创作出完整的作品,不仅是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更是幼儿成长路上的一座小小里程碑,记录着幼儿成长蜕变的过程。观察,就是帮助幼儿在生活能够建立发现、挖掘和鉴赏美的能力。
三、融游戏与社会
社会领域活动的组织,主要是让幼儿在具体活动情境中建立起遵守行为规则的意识,引导幼儿从小具备社会责任感,培养幼儿爱家人、爱教师、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于幼儿来讲,这些活动目标似乎过于“高大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起来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将游戏化课程理念和方式融入社会领域中,能够采取更加轻松、和谐的方式让幼儿融入社会领域的活动中,逐步完善幼儿的活动能力。比方说,在培养幼儿爱家、爱国等方面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幼儿园资源以及周边各种社会资源等,引导幼儿在具体活动中感受祖国文化的精髓。例如,传统文化入园区活动的开展,我国传统文化活动多种多样,每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通过传统观念节日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让幼儿意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强大,为后续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五月初五、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特殊日期,是我国最为传统的节日形式,在这些节日前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打造轻松和谐的活动平台,让更多幼儿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二月初二舞龙舞狮活动、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亲子活动;八月十五的全家动员做月饼活动等。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穿插相应的文化发展历程讲解,让孩子们手脑并用,学习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领悟传统文化发展的内涵。
四、融游戏与科学
幼儿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与生俱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科学领域活动的组织,为幼儿营造了更加多元化的活动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活动意识,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科学领域教育囊括了多方面的活动内容,比如,数学活动、动植物观察活动等,结合幼儿的特征选择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能够积极投入活动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例如,1~10数字的学习,将数字儿歌采用动画方式展现出来,孩子们边唱边看,通过具体的事物将数字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衔接起来。比如,“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孩子们边唱儿歌,边做出相应的数字形态,在唱、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幼儿对于数字的印象。以此为课堂导入环节,引入后续的1~10十个数字的教学活动,能够降低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畏难情绪,让后续的游戏化教学开展得更加顺利。再者,以儿歌为媒介,将基本的数字知识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也能让幼儿从小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后续整个学习生涯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班级科学观察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植物角的水培大蒜、动物角的小蝌蚪变青蛙等,通过观察、思考、记录的过程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增加见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
五、要创设富含游戏性元素的幼儿教育环境
幼儿园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而在游戏化的课程教育实践推进过程中,教师们要创设富含游戏性元素的幼儿园环境作为依托,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园课程教育游戏化的有效落实。本文笔者建议从园区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增添游戏性的元素。 首先,物理环境游戏化。物理环境是幼儿知识学习、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富含游戏性元素的幼儿园物理环境,应该是安全舒适、丰富多样、相互协调的。如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在游戏教育中易发生碰撞,因此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在进行物理空间设计时,都要将安全舒适作为首要原则,避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意外事故问题。而丰富多样,则是指游戏材料的投放要丰富多样,游戏的游戏教育活动是以游戏材料的操作为实现途径的,因此在落实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幼儿投放种类多样、数量丰富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幼儿的游戏感官,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游戏活动中。最后,相互协调,则主要是指园内区域设置和分布要做到相互协调,要结合不同的教育活动,开辟不同的游戏区域,并要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有效规划,这样才能确保不同形式的教育游戏活动顺利开展。 其次,人文环境游戏化。在落实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为幼儿构建富含游戏精神的人文环境,主要实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交往相处上。如游戏化的课程教育环境应该是民主平等的,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规范幼儿的行为,但不要强制幼儿的游戏行为,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相信幼儿的游戏创造。如在确定游戏内容、游戏方式、游戏时间、游戏空间时,教师都应该与幼儿商量,倾听幼儿的意见,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伙伴和游戏形式。这样民主、友爱的游戏氛围,是幼儿园课程教育游戏化落实的助力保障。
六、要提升幼儿教师游戏化教育专业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落实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教师对于游戏化课程理念的理解认识以及采取的方式措施,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升幼儿教师游戏化教育专业素质十分必要。 首先,正确认识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念上,“玩”与“学”视同水火,贪玩就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在这种观念下,游戏与教学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很多教师也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将游戏与教育分割开来。而实际上,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学习最主要的方式。大量的研究显示,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因此在落实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更新自身的素质观念,正确认识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念意识上的更正,为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提供保障。 其次,发展教师游戏化教学技能。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带领学生“玩”,这其中是要讲求方法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发展专业的游戏化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培训和学习,确保在游戏化的幼儿课程中给予幼儿正确科学的引导。如在“拼七巧板”数学课程教学游戏中,教师应做好对幼儿的观察和指导,密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在幼儿产生困惑时给予幼儿及时的指导,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游戏化教育技能。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园将创意美术与游戏教学相结合,能为幼儿创造更好的学习气氛和条件,带来更好的艺术体验和成长经历。创意美术将是幼儿最易于接受且喜欢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教学中轻松学习,积极思考,开动脑筋,是未来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夏全惠.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曹东方. 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游戏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