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摘要
关键词
德育渗透;新课改;教学方法;故事;道德品质
正文
前言:在我国经济以及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不仅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育中多数教师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忽视德育教育,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教师等应充分认识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以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要求,并对德育渗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遵循的原则
(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于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正处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各种主流或者非主流的思想在冲击着现代小学生的思维,他们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正在衍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思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缺乏较为完善的价值判断能力,认知水平也较低,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要注意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在日常教学与教学的生活中,渗透德育,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让学生在与主流价值观接触的过程中,逐渐锻炼阅读能力。
(二)做到“合于文,立于道”
关于道德品质教育,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思想观,实际上却与文字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道德教育与文字的脱离,就好似无源之水。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让学生对文章的文字进行品读时,要注意与思想教育并行。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出塞》这篇文章,阐述了辽阔的边疆,但是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出征战役的不容易,之后,再从更深的思想角度进行拓展,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爱国之庄严,享受和平的弥足珍贵。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将思想品德教育当作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在接受正确品德理念熏陶的同时,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因势利导,丰富多元
由于语文学科涉猎范围较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死板单调,而应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在趣味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现行的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包括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小学语文《妈妈睡了》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描写作者对妈妈的爱,通过这篇课文,教师可在文字之中渗透德育,通过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热爱自己的妈妈,珍惜母爱,随之进行德育。
二、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遇到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
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一味强调课本知识内容,更加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德育教育渗透方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多数学校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强调应试教育,学校管理者也缺乏正确认识,同时仍以考试成绩作为首要考核标准,从而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产生错误观念,认为德育教学并不重要,且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课本知识教学中,从而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思维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也缺乏重视,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对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导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错失最佳培养思想道德意识的机会。
(二)德育教育方式单一
尽管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引入德育教育,但其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未深入研究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很多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理解为向学生讲解相关道德准则,并要求学生进行遵守,但这种德育教育方式不符合小学生年龄以及发展特点,同时学生也很难正确理解这些道德准则,想要顺利开展道德教育、完成教学目标具有较大难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另外部分教师缺少对德育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后对于学生理解或掌握情况缺乏关注,这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效果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三、新课改下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体会语言美,将德育渗透在语言文字中
首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描写中国大好河山、瑰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语言美,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让学生不断萌生爱国激情,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这些文章教学时,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教师可让学生朗读时反复体会其中的文字美,根据文字的描写,激发学生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其次,引导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现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容易在长辈的宠爱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劳动观念缺失。而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比如四年级的《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对这篇课文反复阅读,思考幸福究竟是什么?根据这个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幸福是拥有很多钱;还有的认为:家庭和睦,吃好住好就是幸福;或者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幸福;等等。当然,这是小学生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幸福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相对比较片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这篇课文,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幸福需要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最终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促使人民共同富裕,而非个人的贪图享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强化劳动观念的养成,促使学生基于幸福的理解,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
(二)凝聚智慧,将德育渗透在成语故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多的民间成语故事,凝聚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可以说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十分深层的含义和内容,蕴藏的道理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可通过一些民间成语故事,让小学生在听故事成语的同时受到启迪,民间成语故事的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能够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学生会受到感染,并学会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例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教师可针对这个故事的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这个成语故事主要是讲有一个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将自己的宝剑掉入了江中,他没有立即跳下去捞宝剑,而是刻记号在船舷上,想等船靠岸之后,再根据刻记号的地方去捞宝剑。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人的做法是否正确?之后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明白处理问题时,应该随机应变,而不是固化在老套的思维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再如《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晋代将军刘琨和祖逖,为了解救国家的民众,二人相约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之后在自己刻苦努力下,终于为报效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听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学习二人的刻苦精神,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长大了也能报效祖国。
(三)结合生活,将德育渗透在阅读实践活动中
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可指导学生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促进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前提。而生活作为学生实际参与的一种实践性教育素材,教师可在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时,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谛。例如,小学语文中《自己去吧》这篇课文学习完之后,可以设置相关的题目“我学会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比如在家中学会了干哪些家务活,或者学会了哪些本领技能?这个实践活动的举办,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去完成,还要思考应该在课堂上怎样介绍,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懂得劳动最美好的意义。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视野,积极参与多种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高尚而又美好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具备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余,还能具备健全的人格,形成社会责任感。
结语: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与其他文化科目相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工作。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进步,还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将德育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基于课本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学生建立起有效沟通、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719/d.cnki.ghnsf.2020.000239.
[2]秦晓丽.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48-49.DOI:10.16681/j.cnki.wcqe.202008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