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过山车”涉及的物理知识与教学策略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新

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830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测试“过山车”》一课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包括重力、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总结出了过山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指出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

过山车 物理知识 工程技术 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过山车是一种受欢迎的游乐设施,也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小学生对过山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因此,体会理解过山车的运动原理和规律对于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测试“过山车”》一课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过山车运动的机会。

一、小学科学中物理领域内容学习的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涵盖了数学、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多个领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物理领域知识的学习与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培养科学素养,发挥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物理学领域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物理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浮力相关内容,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进一步探索气体和液体的流动现象,逐渐形成对物理世界一般规律的理解与应有。

其次,物理领域的知识学习可以促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的提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知识,还需要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物理学科中的实验、观测和推理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物理领域的实验,了解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培养严谨求实、挑战挫折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品质。

第三,物理领域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科具有实验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实施物理领域的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通过设计、测试、改进过程形成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理领域的探究学习,小学生可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素养,发挥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物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二、过山车的动力原理

过山车是一种利用重力、摩擦力和离心力等因素产生运动的设施,是利用重力和惯性使列车沿蜿蜒的轨道行进。开始时,过山车是依靠机械装置的推力推上最高点的,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带动它沿轨道行驶的唯一动力是引力势能,具体来说是由势能转化为动能、又由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这样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

三、过山车涉及的物理知识

过山车运动的原理是利用离心力和向心力来实现的,离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而向心力则是物体受到的合力,其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过山车的轨道高度和倾斜角度等因素会影响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首先,过山车的运动原理是基于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过山车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速度会逐渐增加或减小。同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始终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因此,过山车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大小也会逐渐变化。这是过山车运动的基本原理之一。

其次,过山车的运动还涉及到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知识。过山车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会受到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影响。离心力是向心力的反作用力,它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并随着物体离心力的方向旋转。向心力则是物体受到的合力,其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此外,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是一种摩擦力,它与物体的速度和空气流动速度成正比。过山车在高速运动时,空气阻力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空气阻力会影响过山车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并且会导致过山车的能量损失。

综上所述,过山车的运动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物理知识,包括牛顿第一定律、运动学和动力学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探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山车运动的原理和规律,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对物理学领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为了研究《测试“过山车”》一课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本文采用了实验法和文献综述法相结合的方法。实验法是通过对过山车模型运动的实验观测和数据记录来获取相关信息,文献综述法则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来了解过山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通过对过山车轨道模型中“过山车”小球运动的实验观测和现象记录,得出了以下结论:过山车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高度逐渐降低,速度逐渐增加;在水平运动过程中,“过山车”的速度保持匀速;在“过山车”加速和减速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加,这是由于动力学的作用。

四、“过山车”活动设计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涉及到了物理学领域的诸多原理。《测试“过山车”》一课尤为明显。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过山车运动的原理和规律的讲解,并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山车运动的规律。

但是对过山车运动这一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的理解,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跨度极大、很难理解的系统问题。三年级的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积累的生活经验有限,对相关物理领域,特别是知识储备无法形成系统,对过山车的运动现象也无法从物理学系统的角度来理解重力、摩擦力和离心力的关系。如何设计、模拟、展示并改进“过山车”的装置,理解与力相关的物理学领域的原理呢?可以从以下几点教学策略入手。

首先,设计合理的符合年龄认知的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过山车”的设计与测试是单元最后的工程实践类课程,教材的前几课通过探究实验分别从力与物体运动轨迹、斜面对力的影响、力与速度快慢的关系等角度对物理学领域中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体验研究;特别是斜面运动的对比实验,通过不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距离的变化,使学生聚焦以物体重量产生的力量(即动能)做为动力与运动距离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且能观察到不同材质的接触面对相同角度的斜面滑下的物体速度与距离都会产生影响,进而体验重力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这一实验背后隐藏的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实验,推理出斜面物体运动中摩擦力对动能损耗会改变物体运动距离,牛顿就是根据伽利略的研究,表述为经典的牛顿运动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使学生形成了初级的系统认识。

在学习《测试“过山车”》一课之前,同学们对物体在不同斜面中重力产生的动力、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侧重考虑力的各种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设计并改进“过山车”,挑战目标任务达成上。具体来说就是,科学观念目标:利用力的关系设计“过山车”;科学思维目标:利用工程设计与建模体验力的关系;探究实践:用工程设计基本步骤测试、改进“过山车”;态度责任:培养小组成员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积极创新的意识。

其次,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迁移。

对于理解重力、向心力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三年级学生有相关的类似经验积累,如何将复杂抽象的系统物理知识迁移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利用三年级年龄段可以理解的现象形成有关连的推理,是理解过山车运动状态的突破点。对过山车在运动中产生的离心力与向心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体验绳牵小球甩动时产生的感觉,甩动小球时,手通过对线绳的牵拉可以感受到物体运动时产生向外的离心力,而手对线绳向内的拉力就是阻止物体飞出的向心力,这一对力量使甩动中的小球形成圆形轨迹;如果松开手,向心力对小球的影响消失,小球在离心力的影响下就会飞出。这个实验是在学生生活基础上设计体验的,很容易使学生明白物理学领域中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为设计、测试和改进“过山车”轨道提供了体感积累,并形成了对力的系统认识。

第三,综合考虑力的各种因素,设计实验室条件下能模拟的“过山车”模型。

由于真实的过山车轨道不是简单意义的设计,其中列车轮架结构包括转向架、轮架结构、车粱、载客装置、车辆连接器等组成部分,用以固定车箱与轨道不脱轨;轨道也有链条动力系统做引动,这些实验室条件下都不具备。在真实的过山车中,通过高度差产生的动力、不同角度的弯道变化产生的离心力与向心力巨大,可以做圆周翻转动作;而实验室材料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只能模拟制作简易轨道,使小小球等材料代替“过山车”车体,也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动力能让小球完成圆周翻转动作。因此,小组设计考虑的是如何开发身边简易材料,便于剪裁、连接、固定,在有限的课堂环境中制作、改进“过山车”。通过教材启发与学生的创意设计,同学们可以采用纸张、PVC管、塑料胶管等材料设计轨道,易于利用材料本身的弧形模拟轨道空间,也便于连接,制作出较为光滑完整的连续轨道。

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考虑高度差对小球产生的动力大小;轨道弯度对小球产生的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影响;轨道材料对小球产生的摩擦力大小等因素。小组合作,不断实验,力争达到小球能穿过较长轨道甚至是整个轨道的挑战目标。这一活动对小组成员对力的各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应用和控制能力的检测是个不小的挑战,在不断改进“过山车”的过程中,也是同学们对力的综合因素系统考虑调整的过程,对小组合作能力、力的综合因素合理应用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四,测试轨道与小球运动速度的规律,是测试改进环节的重点活动内容。通过各小组设计、制作展示的有创意的“过山车”轨道比拚,教师可以随机组织全班完成一个更大的过山车作品,再次挑战同学们对物理领域各种力的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这一环节还能更强化集体合作能力的训练。如果有足够的课时,可以组织主题竞赛活动,将“过山车”的设计制作和改进体验得以充分的时空保障,同学们会通过真实的体验、改进、合作,不断强化对物理学领域力的各因素关系的理解;并在创意设计、探究实践等科学素养能力方面得以切实的训练与提高;更好地达成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结束词:本文以《测试“过山车”》一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将系统性较强的物理领域抽象的概念,通过课程之间的进阶关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体验的课例开发、选择简易容易改造的实验材料,通过充足的时间来体验工程设计类课程等策略,将系统、抽象的高阶物理知识降化为小学中段学生可以理解操作的课程的尝试与探索,为教师解决此类课程提供可以借鉴参考的思路。

 

 

参考文献:

胡亚丹,朱伟. 小学科学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分析和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研究,2019(4):81-88.

黄志成,杨经宇.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物理教育[J]. 教育研究,2018(3):85-91.

王泽江.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物理知识及其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95-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