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正文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作业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但是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往往机械固化,内容繁多且效率较低,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而且获得的效果也较差,与“双减”的目标背道而驰。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旨在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提供创新思路,在确保学生课业压力减轻的同时,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小学正是良好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阶段,被动学习只会使他们认为作业是负担,长期如此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寻找作业与生活的结合点。借助生活常识、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动力与兴趣,将真实的生活场景、情景与作业融合,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知识,能够运用语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感觉到完成作业是轻松且愉快的,由原来的被动写作业转变为了主动完成作业,从而使得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文背诵、抄写,而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看重的是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在设计作业时采用不同的形式,选择学生喜欢的方法及内容,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鼓励生自主学习,主动完成作业。一方面是对课堂知识点的巩固与复习,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作业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横生,不仅有利于作业完成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现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强调的是给予学生以学习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作业的设计应该基于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将其主动、创新、进取的学习意识调动起来。所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环节既要突出知识点,又要具备差异性、开放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潜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长知识,乐于学习,爱学习。因此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好,有创意,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更好地学习。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适量分层来提质
在尊重学生起点差异的基础上,分层、适度布置“少而精”的作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提高题作为拓展思考题放进去,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发挥的空间,帮助全体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层级上积极思考、取得提升,并发展自己。也就是以“分层”为支点,让学生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品尝属于自己的“成果”,获得最佳的作业效果,体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全人教育思想。
案例:学习古诗《池上》和《小池》,教师设计分层次作业:
A.背默《池上》和《小池》;
B.请发挥想象各写几句话来体现两首古诗不同的景色;
C.查找资料看看还有哪些描写荷花的古诗,选择其中一首,找找和《池上》《小池》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A是基础练习,B是写话训练,C是迁移拓展。
分别适应于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作业的层次性中力求多点开花,把提质落到实处。同时,这种分层次是流动性的,具有时效性。不同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其对应的作业层次是会不断发生变动的。例如,有的学生在词句练习中,对于句型变换掌握得并不理想,但是在乱句重组方面,则表现突出。那么这两部分的学习内容,其对应的作业层次也是不相同的。
二、多样可选不机械
我们教师应认识到,作业形式是学习内容的“外衣”,它的多样可选,才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个性化学习。
案例①:在教学《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份自选预习单:
A.把课文读通读顺,并圈画出生字(必做);
B.了解荷叶是长在哪里的,并找到文中提到的家中小动物,根据相应的课文插图,试着向家人介绍;
C.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必做);
D.试着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请教老师或家人等等。
上述预习单基于不同层次的课前准备,设计的作业除了少量必做的以外,其他采取自选的方式,要么以巩固为主,要么在此基础上多做一些思考题或者兴趣题,让他们在愉快中有自己的认知和酝酿,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和发挥。
案例②: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设计题:摩拳擦掌练一练。
“有福之州,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福州是有名的历史之都,遍布明清建筑的三坊七巷、巍峨壮观的千年古刹西禅寺、穿越古今隧道寻梦光影中的闽越水镇……人文古迹遍布城中。这学期的秋游研学活动,你会选择去福州的哪个地方?请收集资料说服同学们,让大家支持你的建议。
在以上作业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家乡福州为背景,给学生以新鲜感,有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可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除了陈述性知识题型(填空、背诵、选择),在整合协调中还可设计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综合题、操作题、合作题等多角度“作业自助餐”,以此来促进学生在不同视域、不同侧面多元化发展和成长,走向综合生成。
三、趣味体验促自主
体验是知识内化、经验升华和个性发展的一种经历。这里的体验可以是从文本出发的语境,还可以是教师以文本为指引,设置或模拟的社会生活情境。
案例①:趣味语文《问路》:一位同学上山踏青。来到三岔路口,不知该走哪条路才能到达自己想去的山顶。看到一个人在石头后面干活,便上前询问。这个人是护林志愿者,有心想考考他。于是在石头上面探出头来望着他,说了句:“你猜!”踏青的同学正想生气,忽然想到了答案,赶忙向志愿者道谢。然后选了一条路继续朝前走。你知道他选的是哪条路吗?(右)
案例②:针对低年级学生乐于表演的年龄特点,《动物王国开大会》的学习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小朋友们分小组分角色排练课本剧。在表演课上,小朋友们加上动作、表情和道具,把狗熊每一次改进后的通知内容表演得惟妙惟肖。小动物对话自然而然深入“童”心,顺利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在上述情境体验性作业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作业不仅给学生自主空间,具有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为了出色完成作业,会自觉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更愿意主动学习。
四、实践拓展重创新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做中学”理论,主张从做中去学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在有效性作业设计中体现为实践性作业这种新的作业形式。教师可以尝试设计跨学科融合的主题任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并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学生在打破学科界限的“海洋”里一起探索“耦合点”,将在“动态”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在跌跌撞撞中慢慢学会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创新。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和家人或邻居小朋友一起做上下、前后、左右的“听反话”游戏;在教室里设置“识字快车”栏目,孩子们在包装盒、广告纸、报纸上认识了生字,收集起来贴在栏目展板上,识字作业成了积累成果的乐趣,更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孩子们在互相指读中认读,反复练读,对提升识字量很有帮助,是课堂之外的有力补充。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优化,中年级可以有“快乐妙语屋”“神奇拷贝室”,高年级开设“一起书香吧”“原创表演场”等等。如学完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可把握时机落实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任务:《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这三本小说中,有很多生动精彩的情节,请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片段,自由选择几个同学组成小组,进行排演情景剧。排练可融合听、说、读、写、演、唱于一体,在实践的综合性中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动”起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总之,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对此,需要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内容选取应紧密联系生活,不断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构建双向交流的作业评价体系,让学生作业成为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邱志凯.《“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教学与管理》2022年第5期。
[2]王霞.《“双减”之下如何命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靶心”——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学理依据与样例》,《今传媒》2022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