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常瑞连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府南学校033400

摘要

“双减”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缓解了学生学习压力大及各类劣质辅导班无序发展的问题,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近年来阅读在高考语文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初中阶段作为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阅读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阅读,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可以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根植词汇、句式、语法等方面的感性知识。另外,阅读所带来的认知思维、层次架构、语感知识等,都是写作所必需的素养。同时,阅读也是自学知识的唯一途径,一切信息的来源,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自主获得。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因为读,是语文教学的根

一、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阅读教学

试想一下,不管是现代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教师的第一要务都是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主题思想。课堂上的导读、范读抑或学生齐读,无一例外都践行着阅读教学。纵观整个课堂,包括字词的识记、层次的把握,都是在为阅读夯实基础。现代文教学是这样,文言文教学也是这样。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花费精力最多的是课文的翻译。而翻译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内容。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句意、句式、结构和文意,才能学通学懂文言文。从这个角度上讲,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教学。

(二)阅读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东西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知识的更替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快,信息量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强大。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多变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学习总是有限的,课堂学习只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校外进行的,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迫在眉睫。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而最大限度地在时代的竞争中出色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所有一切的前提就是学习。一个人在脱离了学校,远离了教师的情况下,自学就成为其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而自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涉猎自己未竟的领域,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从这个层面上讲,阅读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东西。

(三)阅读既要有阅又要有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按照阅读时是否出声,学术界又将阅读分为朗读、默读和视读三种。不管是朗读、默读还是视读,只要有读,就必须有视角的介入。狭义的阅读是不要求出声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能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它应该是阅读的最高境界。阅读应该既要有阅,又要有读。但对于学生来说,还得将阅和读充分结合起来,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推进高质量的视读。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朗读、默读、视读都纳入阅读体系。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形成面,聚成体。

二、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材,为阅读教学保驾护航

无论教育理念如何变化,教材始终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资料,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为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做出努力。教师可以结合“双减”政策,按照教材单元划分情况,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导向,通过精心设计学习项目,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和资源,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精心解读教材,结合单元内多篇文章总结单元主题,而本单元课文中包括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故事等,都富有想象力,教学主题为“想象之翼”。教师可以借助动画素材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直观、快速地了解每篇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并从文章的题材出发,吸引学生关注课文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发人深省的道理,一方面探究课文对现实生活的映射以及对哲理的揭示,另一方面探究想象力对于看待事物的重要性。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在了解文章体裁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想象文章写作的具体手法,再设计相关的主题,指导学生掌握在想象文章中寄托个人思想的技巧。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以保证阅读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

(二)融入生活素材,促进阅读教学生活化

文章多是作者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以感悟后创作而成,映射出了人生百态,这也导致阅读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素材设计课堂活动,引导阅读教学向生活化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化理念,将阅读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而满足真正的学习需求。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为例,为开展生活化阅读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应鼓励学生搜集与春天相关的资料,如古诗、散文等,并回忆“脑海中春天的模样”,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联系在一起,为课堂正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随后,教师在课堂讲解文本时,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春天、感悟春天,调动多种感官来体会春天的美,与课前预习形成联动,再鼓励学生组织语言说一说“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深入感悟春天的美,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利,以“盼春——绘春——赞春”为主线,带领学生分析课文,重点体会“赞春”部分的描写,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将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呢?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春天的生机、美丽和力量。基于此,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文本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切入语文视角发现生活中独特的美,以深化学生对所学文本的感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

(三)启发引导学生,促进阅读教学信息化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转化速度,以避免课后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达成语文任务。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可以围绕阅读内容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设身处地的思考来理解其中的知识和情感;另一方面可以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直观呈现阅读内容,以此来展开讲解,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学习内容,进而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水浒传》中的一些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集声、色、形为一体的视频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介绍“智取生辰纲”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图,鼓励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并验证教师所展示的人物关系是否正确,指导学生以辩证思维的角度来学习文本内容,并在主动阅读中激活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厘清人物关系后,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最后,当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后,教师对其绘制内容进行点评,再借助大屏幕展示自己所绘制的完整思维导图,使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在查缺补漏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此,初中阅读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态度也会发生积极的转变,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践行因材施教,分层设计阅读作业

初中阶段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学生基础的扎实程度,还关系到升学问题,更凸显了初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阅读学习中接受能力也高低不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背景,积极优化作业的设计,通过合理优化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分层次的作业,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反馈,设计难易梯度明显的作业内容,再对学生进行分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但要想设计出贴合学生真实需求的分层作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了解,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大难题,在教学中需要留心多观察。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为例,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完成效率,教师应设计分层作业,将作业划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等多个部分。首先,结合文本内容教师应设计必做题,选取文本中的第五自然段为素材,设计作业内容:(1)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说明文中常会用到举例、列数字、对比等多种方法,分析第五自然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默读文本的7-10段,在文中圈出标明次序的词语,再填空。____是纬度;____因素是经度;____因素是高下;____还有古今。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理的作用,对于培养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等学科素养有着积极作用。随后,教师还可以引入古诗词来设计拓展作业,围绕“梅雨”这一物候来解决问题:初夏,我国部分地区会迎来梅雨季节,但不同地方的梅雨季节时间却有不同,如柳宗元《梅雨》中写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又如杜甫《梅雨》中写道: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补充资料:柳宗元在创作《梅雨》时,写于农历三月,当时作者被贬于广西柳州,此地处北纬23度54分~26度03分,而杜甫在创作《梅雨》时,诗中的南京指的是成都,此地处北纬30度05分~31度26分。请根据以上诗句,为“物候现象来临决定于维度”,再补充一个例子。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还可以在阅读拓展资料中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并在表达中锻炼思维能力。

(五)重视课后服务,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学校的课后服务对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阅读载体,夯实阅读内容有着积极意义,还能起到补充和延伸课内阅读教学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学习缺乏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单纯将课后阅读作为一种负担,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而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开设了课后服务活动,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文本开展类文阅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而明确中心思想,掌握其中的健康内容和道理,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良好习惯;还可以设计“快乐读书吧”活动,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课后服务中鼓励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每读完一本书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为例,首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类文阅读活动,为学生推荐《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日记》等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鼓励学生在阅读后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有什么变化。考虑到课后服务时间不便影响其他班级活动开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默读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在默读后发现鲁迅先生年少时与长大后性格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作品中回忆的内容大多轻松愉快,而其他内容大多晦涩、沉闷,鲜明的对比使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立体。随后,教师设计“读书分享”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通过思维碰撞,多角度归纳和总结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基于此,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又能对课内阅读起到补充和延伸作用,对扩大阅读视野有着积极作用。

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初中语文教师要抓住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有利时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海燕.文体意识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评《初中语文文体教学大观》[J].语文建设,2022,(10).

[2]汪廉洁.初中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