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瑶

万年县第一小学 335500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考验,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是较为直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与继承的学科,作为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语文教学应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要素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部编版语文教材彰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并在语文教学中刮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教师应充分寻找可嵌入的传统文化因素,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心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内外落到实处。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策略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来说是极为丰富、珍贵的资源,其与现代思想相互碰撞,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课堂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宣讲,增强学生切身体验,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又能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绚丽多彩的瑰宝,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那么,传统文化如何巧妙融入学生的心间?如何恰当利用部编版教材元素,在语文课堂盛开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如何在文本教学中浸润并传承文化,最终达到落实美育的目的?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识字教学

汉字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记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语文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讲授某个汉字的音、形、义,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汉字的构成规律、汉字的寓意,感受汉字的魅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汉字,真有趣”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是从几个方面阐述汉字真有趣的,有趣在何处。除了教材所列举的有趣汉字之外,教师要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借用象形和会意等方式猜字谜,如“十张口,一颗心,打一字”“一条黑狗,不叫不闹,打一字”等。猜字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识记一些有特点的汉字。在课堂上,教师也可给学生讲一讲与汉字有关的故事,鼓励学生收集与汉字相关的故事。这样,学生在了解相关汉字故事的同时,还能了解传统文化。生活中还有一些利用汉字谐音形成的歇后语和对联,比如,“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缺一(衣)少十(食)等。这些有趣的歇后语和对联还蕴含着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快乐地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教材选编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可以掌握很多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进行了解,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了解的热情,感受传统节日春节的热闹气氛,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教材编排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要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低年级学生可阅读《三字经》《千字文》《365夜知识童话》等,学习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增强道德修养;中年级学生可阅读《小兵张嘎》《中国古典童话精选》等,体会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和品质,涵养民族品格;高年级学生可以阅读“冰心儿童文学新作获奖丛书”“中华当代少年小说丛书”以及《草房子》等,提升对外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写作教学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传统文化融入写作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使作文富有文采,言之有物且富有内涵,还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内化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输出。写作中融入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外显,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1)以传统节日为中心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写作中融入传统文化,通常是写传统节日,可是对传统节日来源、习俗以及相关的故事一知半解,因此在写作时往往是几笔带过。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每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可组织学生先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进行组织和加工,使之成为自己的写作内容。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例如,春节有什么习俗,各地的民风民俗是否一样,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吃鱼,给晚辈压岁钱有什么寓意,等等,学生可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梳理。为增强学生的认知,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春节纪录片,让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2)在日常观察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训练学生观察和联想能力。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就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就能把传统文化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四季变化,积极开展校外活动,让学生深入大自然近距离观察动植物以及周边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描绘的景象。看到日落能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到春天小草发芽,能联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到黄鹂鸟飞翔能联想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观察和联想,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板报、手抄报,挖掘身边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参观博物馆,游览家乡历史遗址和革命圣地,把游览中所见所闻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留意,处处观察,学会思考和联想,才能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把这些丰富的素材用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句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一篇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结语

语文课堂清晰、鲜活,传统文化的嵌入主要是依靠老师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补充,适时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教学素材,进而向着传统文化的更深处漫溯,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扎根发芽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上,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洪流中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官国富.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黑河教育,2018(10):22-23.

2]马静.延续文化根脉坚守文化自信——试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外交流,2018(10):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