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课程教学;
正文
引言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和素养。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出发,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情境。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1.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在个体生活与发展中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的数学思想,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
其中,数学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而获得的必要基础知识。数学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认识和理解数、图形、统计等概念和规律,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手段描述和解释数量关系,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或做出预测。数学思想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例如,通过类比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它既是数学学习的目的,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数学素养包括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思维品质
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维品质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思维品质”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倾向、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自信、主动、灵活、富有创意等特征。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注重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迁移意义的能力,是指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新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等能力的综合,包括获得知识、理解数学原理和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和体验获得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智力和能力发展,学会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体验与理解。
二、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就拿空间想象能力来说,如果学生在学习了几何知识之后,无法灵活运用几何图形的基本特点,那么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之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发现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创新,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历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经验型”教师依靠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学习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坚持“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原则,通过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育教学能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加强数学基本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教师可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进行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实例来提高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整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实例,并引导学生将这些实例与长方形面积计算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课程
小学生的数学课程应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便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课程。
低年级阶段(1-2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数学观念,没有建立起初步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学习活动中主要以游戏、模仿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框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年级阶段(3-4年级):这个阶段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数学思考,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高年级阶段(5-6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认知能力,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更高一级的数学知识,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3.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必须有实际操作的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能够正确计算时,他们会发现在计算时用加法比较方便。但是当学生计算时发现两种方法都能算出正确答案时,他们会产生疑惑,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观察”、“猜测”、“验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获得相应的应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爱上数学学习。
5.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指个人在团体中与他人共同工作,共同分享成果的行为规范和协作能力。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它体现在人们在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这种精神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能单独具备的。它需要个人、集体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应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不断进步。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克服“独学”的困难,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6.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要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首先,要注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时,应遵循多角度、多层次的原则,在数学知识掌握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是否完整、科学合理;在解决问题方面,不仅要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更要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后的结果,更要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意识和思维品质。其次,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式。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其全面发展。
结语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准确把握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形成、统计观念和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问题情境设计,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依托探索规律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J].刘福凤.文理导航(下旬),2018(03)
[2]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探[J].张时光.新课程(上),2018(03)
[3]指向核心素养,培养数学合作能力[J].顾启楼.小学生(中旬刊),2019(05)
[4]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杨玉梅.考试周刊,201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