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红色文化、融入教学
正文
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红色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JZY23244
前言:
在红色精神的指导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红色文化教育应致力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于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个层面,融入红色精神,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氛围中,形成坚定的革命信念,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和生活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从而契合新时代语文课程教学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职语文以其人文性的学科特质,成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知识中的红色基因,激活学生的红色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红色基因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和素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色。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意义
将中职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进行融合,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1]。在红色文化中,红色精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红色元素,如红色诗歌、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这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形成优良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并且自觉加入弘扬、发展红色文化的行列之中,成为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承者。二是有利于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要想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就离不开优良语言载体、语用环境的支撑。教材中涉及大量优美词句,给学生提供了充足材料,便于进行语言建构、运用。教师立足于此,就此进行分析,为学生创设优质的交流氛围,能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三是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能力。教材中的红色选文优质篇目塑造了一个个具有深度、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解读红色人物,就必须与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深入、全面探究,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四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在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艺术性地阅读红色经典篇目,可以在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美感的前提下,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习得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红色诗词具有一定比重,其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在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当前中职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是阅读名著经典、背诵古诗词等。但是中职生的思维体系搭建还不完善。在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文言文时存在诸多困难,他们并不能对文言文、古诗词中的字词进行准确理解,这就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涵,文章理解难度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提不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选择名著阅读时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对阅读经典提不起兴趣[2]。
第二,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语文教师是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世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引领人,但是当前部分中职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并不充足,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无法切实将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文言文等篇章融合,不能将文章主旨升华到传统文化层面。对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还会导致教师无法灵活快速应对课堂上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提问;语文教学课堂缺乏灵魂,只是对基础语文知识的传播与讲授,无法达到与古代人对话的意境。
第三,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在面对文言文、古诗词等课程时,教师往往倾向于选择“填鸭式”教学,这能够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忽视,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字词含义,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对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自然对传统文化也提不起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有多种途径,但是教师往往只采取课堂讲授这一种方式,几乎不采取诗词朗诵、主题活动开展等方式,导致传统文化教学效果不佳。
三、红色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探寻红色元素
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名人名作,参考价值尤为显著。细心观察中职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只要善于挖掘、利用,这些都能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好帮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深入挖掘教材,探寻其中的红色文化元素,将其与语文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带领学生学习、了解红色文化。如此一来,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融入语文课堂,在积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红色文化感染、熏陶,感受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抱负[3]。
例如,在教学《百合花》这一课的时候,可以明确的是,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在直观、形象画面的辅助下,学生如临其境,切实感受到浓浓的长征精神、红色精神,将百折不挠、不畏艰险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根植于心中。
(二)营造浓厚氛围,掀起学习高潮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身边的环境与其行为、思维方式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中职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可从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入手,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例如,在走廊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张贴一些红色英雄人物事迹;课间,将校园广播利用起来,播放一些传递红色文化的乐曲、美文;在教室内张贴一些革命英雄的画像、语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开展红色演讲竞赛、红色作文竞赛、红色诗歌朗诵会等,并设置相应奖项,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为能够在各项竞赛中“脱颖而出”,学生事先必须寻找相关素材、资料。对此,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之间良性互动,全方位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其自觉参与进来,成为学习和运用红色文化的主体,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浓厚红色氛围,熏陶学生思想、净化学生心灵,达到环境育人、物化育人的成效[4]。
(三)组织语文活动,拓展红色阵地
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有利于唤醒学生学习激情,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试着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达到能力与思想协调发展的目的。一方面,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培养写作能力。不少中职生都很畏惧写作,但对电影,却有着极强的兴趣。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可将学生组织起来,观看优质的红色影视作品,如《长征》,它讲述了红军战士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古诗。影片观看完毕后,要求学生书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心得、感受。其次,阅读红色经典,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沁园春·长沙》的内容,拓展毛泽东同志的相关作品,如《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
此外,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除了大纲要求的阅读篇目,教师还可以增添部分红色经典篇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按照如下流程进行:①集体推荐书目;②自主选择阅读;③开展阅读交流会,展开归纳、总结。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相关的书籍阅读,如《青春之歌》《呐喊》《红岩》《复活》等,学生结合个人喜好、阅读情况等,从中挑选两本著作,将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完成阅读。一段时间后,举办“读红色经典,传递红色文化”交流会。这样,有效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演讲能力。更加关键的是,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红色精神熏陶,对日后发展极为有益。最后,收集红色资料,充实写作素材。写作离不开大量素材的支撑,这点不可否认。为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带领学生开展素材收集会,引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素材,搭建写作素材库。例如,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收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素材,在日后写作中,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提高作文水平。总的来说,将语文活动与红色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学生自然是受益终身[5]。
(四)注重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孩子学习、成长中,家长发挥的育人功效是不可忽视的。同样,红色文化教育也需要家长主动支持、参与。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一同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助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校合作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运用[6]。例如,抽出半天时间,邀请家长入校,与学生共同阅读红色经典读物;许多学生祖辈参与过长征、革命,可以听家中长辈讲述真实的长征故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介绍一些优质的课外红色读物,动员家长购买这些读物,并且与孩子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阅读方案。家长与孩子相处机会非常多,接触时间也很长,且家长社会阅历丰富、经验充足,可以助力红色文化教育,助推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五)依托红色资源,开展课外实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理论、思想,“社会即学校”就是其中之一,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所谓“社会即学校”,即学校教育范围不应当局限于书本、教材,而是要适当拓展和延伸,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当中,将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社会进行有效联合,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中职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同样也是如此。教师不能将教学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由此展开课外实践。例如,参观红色旧址、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红色文化认知,强化自我修养。与乏味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实践活动显然更有吸引力,学生自觉、积极地投入进来,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显著[7]。
例如,廊坊有多个红色文化基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林子里烈士陵园”为例,它展现了英勇的固安人民从1840年到1949年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去这一红色文化高地参观,近距离地接触、感受红色文化,在无形之中提升精神素养。如此一来,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外实践中,深刻彰显红色文化内涵和意义,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受到红色文化感染、熏陶,达到强化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8]。
结语: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更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及弘扬、发展红色精神的必经之路。但是,红色文化对于中职生来讲,有一定的距离感,通过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明白当今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无私奉献,从而理解红色教育的深层含义。当今社会发展逐渐多元化,红色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从而实现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内涵,在今后的学习与职业生涯中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青香.中职语文渗透红色文化的策略初探[J].真情, 2020, 000(001):P.1-1.
[2] 范欣,周成梅.中职语文红色文化教育之我见[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7):1.
[3] 周东.试谈红色文化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J].文教资料, 2019(6):2.DOI:CNKI:SUN:WJZZ.0.2019-06-014.
[4] 张玲,许纬.红色文化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J].学周刊, 2023(5):3.
[5] 朱海英.红色文化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J].世纪之星—中职版, 2022(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