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方法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正文
初中化学本是基础教育阶段中较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与工农业、医学、环境保护以及信息建设等多个领域都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创新教学方式、革新教学内容也成为深化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好是能够结合新课改及初中生发展特点来做好教学方法创新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培养出新课改所倡导的化学学科人才。
一、以兴趣激发为前提实现有效教学
(一)借助问题引导激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其思维很活跃,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叛逆期,使得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不配合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获取效果,还会影响班级整体的教学效率。面对这种情况的存在,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借助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也能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深入思考。
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为例。在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展示铅笔和钻石的图片,并提出问题: “熟悉的铅笔和名贵的钻石,天差地别,但你知道它们其实是‘一家人’吗?”并借助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让学生总结出它们对应的性质。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金刚石与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为何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然后给出两种不同结构,学生依据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的性质推导出它们的结构并解释,由此总结出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空间排列方式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知识点,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石墨能否转换成金刚石?属于什么变化?”至此,同学们明白了通过改变结构能得到不同的物质,同时对变化的知识又进行了巩固。
(二)借助情境创设激趣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借助问题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作为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新课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重要帮手。同样,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也应充分得到运用,为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发挥作用。
以《金属和金属材料》为例,教师利用视频《复仇者联盟》展示各英雄的武器均为金属制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本单元的学习。通过对武器的分析同学们还能归纳出大多数金属具备的共同的物理性质。在《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借助这一视频提出问题:“《复仇者联盟》中各英雄的武器中金属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谓是复仇者们的护身符,既然是金属就免不了生锈,那么应该如何保护他们的护身符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让学生与化学知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也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推动学生进一步喜欢上化学,有助于促进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以方法创新为手段实现有效教学
(一)重视合作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要方向,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使用则是实现学生学科素质、学科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学生体验与众不同的化学课堂。合作探究法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将其运用在化学课堂中,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溶液》中《课题1溶液的形成》为例。在开展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呈现,首先学生设计方案、绘制简图,探究固态NaCl、NH 4 NO 3 、NaOH分别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通过实验学生总结出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H 4 NO 3 固体溶于水吸热,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但是这其中的温度变化需要借助温度计或者用手触摸才能感知到,这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对此实验进行改进,通过组内同学的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试剂成功进行了实验。将石蜡滴到玻璃片上,在液态石蜡上放一个小烧杯,石蜡将烧杯和玻璃片粘在一起,向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接着加入2gNaOH固体并搅拌,观察到玻璃片掉落,即溶解时放热。在另一块玻璃片上滴几滴水,将小烧杯放在水上,向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接着加入2gNH 4 NO 3 固体并搅拌,观察到玻璃片粘到烧杯上,即溶解时吸热。小小的改进,不仅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现象,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必要性,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设活力课堂
在如今的初中课堂上,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掌握的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从教学内容呈现的角度来讲,许多化学知识仅依靠教师的口语表述,学生是无法对其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的,特别是对化学实验来讲,如果教师不进行真实的演示,学生便不能了解真实的实验情况,其实验能力便无法得到进步。因此,在化学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以更直观的形式来观看和学习化学实验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内容的呈现和讲解。这样,学生对化学实验便会有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有效掌握。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本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同时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强化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加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育,以此来真正改革化学教学方法,有效应对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新要求,从而真正提升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秀英.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多位一体的中学化学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3(3):317+320.
[2]魏娅.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5,0(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