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艺术创作中的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陶瓷艺术创作;装饰艺术;造型审美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文明积淀出辉煌的文化艺术。可以说,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国的文化史和艺术史,而陶瓷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洞察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人们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陶艺作为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其特有的文化艺术韵味,站在世界文化艺术史的前列,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为更好传承我国优秀的陶瓷艺术,需要对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进行分析。
一、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应关注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与造型审美具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釉料的质地和性能。陶质材料要经过造型的演绎,方能获得实用价值。所以,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进行造型设计,将材料的美感通过合适的形态加以展现,寻找适当的造型语言,进而使陶瓷艺术创作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1]。陶瓷的材料美感是增强和烘托造型美的主要因素。其创作是在完全保留陶瓷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材料的美感来发展各种装饰样式的创造。采用特定式样的花纹,在瓷身上进行镂空、雕琢,最后涂上一层透明的青花釉,即制成青花瓷。装饰主要是借助釉的透明度以及釉面上各种颜色的变化,来实现装饰的目的。因此,陶瓷材料与装饰艺术的相互影响,可以使装饰艺术在材料美感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装饰艺术方面,要根据陶瓷本身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装饰样式和表现形式。陶瓷装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陶瓷的装饰艺术与油画、中国画等艺术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陶瓷产品具有双重性,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还是一种工艺品,是工艺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也正因为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才使得陶瓷艺术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并具有其独特的审美需求。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注重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的同时,需要重点考虑陶瓷材料,进而真正激发出陶瓷艺术品的美感。只有如此才能让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为陶瓷艺术创作贡献一份力量,以期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有效融合
在审美活动中,造型审美是一种以感性为特征的审美,重点以人的客观审美为中心。而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怎样才能让人的情感被唤起、得以倾诉,这和陶瓷文化的特性以及陶瓷艺术家的文化艺术素养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陶艺作为一种边缘性的学科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整个陶瓷史的发展历程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发挥重要价值。
同时又因为审美情感体验和态度比较复杂,贯穿于人类对美的事物客观认识的全过程,因此,为确保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开展,就需要借助感性的力量。这样的感性认知既要对事物的表面有所掌握,也要对事物的实质有所了解,所以,审美主体又有了超感性认知的一面,这个审美过程在超感性认知的时候,又可以刺激人的情感活动,所以,情绪性是审美活动的特点。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通过想象来对客体进行情感评价,以确定客体能否给自己带来愉悦或者不快。审美客体之所以会对主体产生审美作用,是由于艺术家与哲学家都需要对这个世界以及所处时代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导致的[2]。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如何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这不仅仅是一件作品的某种形式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陶瓷艺术工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真正实现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的有效融合,以此来唤醒人的真实价值,让人得到无限的精神自由。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陶艺工作者要对审美的主、客两个方面获得真实的了解,在其中得到一些感悟,进而将陶瓷艺术创作持续升华,制作出更为精湛的陶瓷艺术品。在这样的方式下,可以有效实现艺术品中文化、思想与艺术的协调统一,让人们能够积极寻找并选择与自己内心相一致的审美对象,且有效激发自身的审美情感与增强自身的审美愉悦。
结束语:
陶瓷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是陶瓷艺术创作的基础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对于具有很高实用性的陶瓷艺术作品来说,其主体是造型,而装饰作为辅助,同时还必须要根据其种类来决定与之对应的装饰风格。而对注重表现审美情感的陶瓷艺术作品,应重点考虑装饰的艺术价值,以造型为辅。因此,在一个完整的陶瓷艺术创作中,造型审美与装饰艺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的,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协助陶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加优秀的陶瓷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李晶,冯雪迎.浅谈陶瓷造型与装饰的美[J].陶瓷研究,2021,36(04):47-49.
[2]雷志军.传承视野下之陶瓷造型历史及其意蕴初探[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55(05):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