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视域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小学语文
正文
前言
“以何种方式育人”是一个长期而又基本的问题。十八大第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的基本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数次提到“立德树人”,并将把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比作“生命的纽扣”。小学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在学生人格健全、品德形成和情绪培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在我国的社会转型和信息化、网络化、功利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小学生价值观迷失,道德观念淡漠,其出现了成“才”有余、成“人”不足的状况。在此背景下,“立德树人”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十八大方针和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便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必须对“五育”的思想进行深刻的理解,并通过多种手段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并将其切实融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之中。
一、立德树人内涵探析
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思想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立德树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立德树人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立什么德行,树什么人,培养什么人,这是我们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语文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普及国家通用语文文字,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主要途径。课程育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课程的安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以课程实现育人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驾齐驱,产生协同作用,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的教育使命。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内容,既有文学之美、又有人性之美,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要把立德树人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又要充分发掘其显隐性价值,有效地实施情感熏陶,由此确切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生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以此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方针,小学语文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如何把立德树人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而根据《意见》的中心思想和“五育”的具体内涵,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总体框架具有如下特点: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语文的基本培养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其学习潜力;三个层次——即全体、群体和个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能力,建立分层教学模式,实施面向全体、群体、个人的“五育”教学;五个方面,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构建“五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五大方面结合,以达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成效。
以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五个方面为框架,构建“五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完善教学形式,精心选择优质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提高综合素质。
二、基于立德树人视域的小学语文教学路径
(一)基于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系统构建
1以智育为基,创新方式,激发学生智慧
基于小学语文的基本特点,智育具体包括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能力、树立的价值观等方面,以智育为“五育”的载体,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智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根据其基本特征,创新教育模式,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学”,积极探索,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会自主思考。另一方面,要“力行”,把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运用语言的基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展开口语交际,“勤学”“力行”,提高智力。
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在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之后,通过对《三国演义》的延伸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并将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到智育的教学模式中。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影视资源,趣味化的文本,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达到启发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另外,《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中包涵有对特定美学元素意境的塑造,以及对文字、句子的锤炼,这同样也是对学生“智育”启迪的重要依据。
2以德育为本,挖掘材料,提高道德水准
小学语文实施“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即教师要以德育为本,广泛收集、深入挖掘德育的素材,从教材内容中引进具有深厚道德元素的语文资源,最终达到提升小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以《父爱之舟》为例,教师可以从几个较为细微的节点,来帮助学生理顺文章的结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父亲对作者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父亲的朴素、平凡和伟大的爱。同时,文章重点描写父亲“送考”等画面和意象,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同时,作为一个平凡的劳动人民,他所表现出来的朴素情感,也使劳动教育的主题得到升华。通过对以上五种情景的深刻理解,实现了智育、德育、美育等多种教育目的,使“五育”协同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3以美育为主,品味教材,增强审美能力
蔡元培先生把“美育”比作人类的神经系统,通过形象的形式阐述了它传递情感、渗透思想的主要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审美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学生的审美修养与其是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实施“五育”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美育与智育、德育有机结合,形成“以美增智”的“以美铸魂”的教学模式。以语文教科书为例,其中的美学因素可分为四大类:语言、情感、意境和插图。如“语言美”可细分为语法美、韵律美、辞格美等。
如《长相思》一文的韵律美便是典型的,教师在教这首古诗词时,利用伴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它的语调、声调、韵脚等美因素,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从而使学生明白“章节疏密”、“平仄交错”、“韵脚相叠”等语言美。另外,在体验审美因素的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来解读游子对故乡的归属感,从而强化语文教学的美育、德育等价值。
4劳动施行,实践拓充,深化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劳动能力的关键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想加深教育的影响,就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让他们养成用劳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思维习惯。如《祖父的园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祖父铲地”、“祖父浇菜”等一系列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剖析,从而使他们明白“美好的东西要用手、用劳动来创造和维护”的劳动观念,而这也同样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以《慈母情深》为例,这篇文章显性要素是在表达母亲的深邃和博大,隐性要素却是对辛勤劳动者们的崇高赞扬。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的细节可以证明:“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些词句无不将一个单薄却不屈的劳动者形象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劳动”的词句,充分体现“劳动”的内涵,使学生了解“劳动”的内涵,体会“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教材的内容,发掘劳动教育的内涵,揭示语文教学的包容性,并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得以真正落实。
(二)基于课程评价的立德树人功能落实
课程思政教学评估可以发掘并凸显出课程育人的作用,可以对课程育人的目标进行验证,可以对课程育人的价值进行反省并引导。立德树人的效果是衡量所有工作效果的基本标准。所以,教师要尽快制定出学业质量标准,从中提炼出关键因素,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分级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让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评价标准也更加全面。
1丰富评价内容
在评估学生的过程中,要确立“教中评”、“学中评”、“评中教”的理念。教师在听了学生的发言后,要及时地进行评估,以保证评估的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造性地运用评语,并在每一次的评语中,运用幽默的,能引起共鸣的,有针对性的,有针对性的。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老师可以用“你是从什么角度想出这个观点的?”等同义异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多元评价主体
在评估的主体方面,要重视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的多元评估;在提倡合作教育的同时,在评估的过程中,也要有多个主体的合作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从而发现他们真正的需要;父母应深切认识自己子女的发展现状,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交流,不能居高临下的“支配”子女,并与老师及时交流;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们必须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时,应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咨询;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观察,走进师生中间,采用多种观察方法,直接或间接掌握教育主体的心理,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下,德智体美劳存在于任何学科之中,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充满人文性、综合性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而如何在语文课程中挖掘那深蕴的育人元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去深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周冬生.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J].情感读本,2021(9):32.
[2]田莉.发展立德树人思想,加强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外交流,2021,28(3):1367-1368.
[3]李保华.诵读经典文化渗透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4):14-16.
[4]田霞.立足生命教育视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4):37-39.
[5]谢彩凤.初探PBL模式下五育融合的"课程综合化"习作教学实施策略——以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J].科学咨询,2021(24):233-234.
[6]鲜思婧.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为例[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11):27.
[7]牛成杰.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6):30-33.
[8]董阿婷.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52-53.
[9]马志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17(5):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