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教育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颖

兴国县鼎龙中学 342400

摘要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学科有其特殊性,这门人文性学科牵涉到人类历史上的各类艺术成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呈现一种多元化发展的状态。而初中美术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并让其能够在体验美术学习、美术创作的乐趣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而在此之前,部分初中生的美术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其作品缺失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独特的童心,精心雕刻的“成人”作品已经完全丧失孩子的本性,也悖于美术课程开设的初衷,尤其是在“双减”的大环境下,这尤其是不符合时代情境的。据此,如何基于双减政策令初中美术教育切实达到“素养提升”的效果,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双减 初中 美术 核心素养

正文

前言

    “双减”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是以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美术知识、培养基础美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可以全面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欣赏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美术情操和审美素质的提高[1]。目前,初中美术教育的重点是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对美术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从美术欣赏中体会到生命的美,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感。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实施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和新课改的必然趋势。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教育领域中最为热门的概念之一,其包含了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认知态度以及情感感悟等多方面的素质能力[2]。同时核心素养作为一项跨学科的教学概念,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分别具有着不同的内涵。而美术作为初中阶段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核心素养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图像识读素养。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作品主要表现为图像的形式。因此,图像识读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观看、识别以及解读的素质能力,是最为直观的素质能力。(2)美术表现素养。美术表现素养主要是指通过一定媒体、技术以及美术语言的运用来进行自我意图及情感表达的一种素质能力,它不同于美术创作,具有着显著的普适性和育人性。(3)审美鉴赏素养。审美鉴赏素养是美术教学中学生必备的一项素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审美对象给予的判断、评价,并能通过相应的方式来进行自身审美观点的表达。(4)创意实践素养。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以自身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创意实践素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学生通过自身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发挥,来进行自己想法意图表达的素质能力。(5)文化理解素养。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情感,同时也要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给予理解与尊重,这样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素养[3]。由此可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其教育内涵广泛、深刻,对于具体美术学科的教学发挥着不可低估的教育指导作用。

 

 初中美术课堂运用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学中对核心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但一些学校对此认识不足,并没有将核心素养有效融入美术课堂当中,致使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较多问题,很难实现其教学目的。这是由于一些教师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教育应该把知识作为第一要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存在不足

与知识内容的传授相比,核心素养的培养没有具体的指标和方法,因此,一些教师在运用核心素养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方法上的问题。在美术的核心素养中,图象识读美术表达是最基本、最明显的部分,可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地完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创造性实践、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和学生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识别与评估手段[4]基于此,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运用不够全面,致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无法形成并提高。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运用过于片面

美术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培养与运用应该是全面、充分的[5]然而,一些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应用中,教师常常注重图像识读美术表达。尽管这两个环节是最基本的美术素养,也是最贴近初中美术课程的一环,但是无论是审美能力、创意实践还是文化底蕴,都不应仅仅只着眼于这两方面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的策略

(一)及时转变美术思想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育素养,就要及时地改变教育的思维方式和观念。首先,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要改变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要充分意识到美术教学的作用,加大对教师教学的支持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6]。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适度引入多媒体设备、美术材料、工艺品等,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美术情操,逐步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学习”、“协作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美术创造,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强调教学目标之“新”与“变”

《旧课标》中关于课程总目标的叙述写道:“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而《新课标》中则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相关目标。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环节强调教学目标之“新”与“变”,即将三维目标进一步细化,变为与核心素养相关的四维目标,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素养[7]。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广而告之”教学为例,教材中系统介绍了招贴的信息,如特点、分类等。在研读教材内容、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招贴广告,如商业区、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比赛类、文化类、公益类等不同类型的招贴,分析招贴的表现手法,总结招贴的构成要素。艺术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绘画、摄影、剪切拼贴或电脑制作等不同表现手法设计出有创意的招贴作品。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近期的校内大型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设计招贴。要求学生在设计招贴期间,充分分析活动特点、活动受众等,生成独特的想法,并通过美术技法展示自己的想法,传达活动精神,力求达到有效宣传活动的目的。文化理解:鼓励学生分析其他同学的招贴,感悟、领会并阐释不同招贴传递的人文内涵,在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的同时,使其分析美术作品对文化发展、信息传递的贡献,尊重表现方法的多样性。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的变化,设计新的课时教学目标,有助于在目标的辅助下合理开展后续教学活动,并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工作。

    (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为促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以此促使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比如,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创意的字”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紧密联系语文学科,促使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而发展自身的灵活性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而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艺术创作空间,在运用美术基础知识或概念完成美术基础讲授后,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自发的想象与设计灵感完成具体的文字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二,教师还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与互联网资源进行超链接,丰富学生的艺术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艺术经验积累,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想法与创意。

    (四)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初中美术老师要积极地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内容。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也能更快地接受所学的知识,并能积极地完成课后巩固与提升的任务[8]。就拿《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的教学为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并让他们揣测作品的立意和表现手法;而教学难点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造型艺术。为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他们喜爱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重难点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例如,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激发学生情感并让他们进入相应情境当中。在播放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诗,引导学生齐声朗诵,并说说其中所描写的情景,这样就可以把话题逐渐引入“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这一课的学习中。

(五)开展评价活动

教师要从美学的角度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尊重与肯定的心态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评估,并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创作情感,在分析优点与缺点的过程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比如在《弘扬真善美》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学生的有关作品进行展示,开展学生共同评价活动,鼓励大家对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述,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问题和成因有更深的了解,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和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和鼓励,避免部分学生由于负面评价而产生消极的情绪。通过教师的高度肯定,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从而提高其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和对美术知识的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学科是一门饱含人文性的教育学科,其对于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是以丰富的美术形态给予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高度的审美意识及美术精神,而双减则是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双减”视域下,身为初中美术教师,其理应做好有温度的、有情怀的教育,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减轻负担”与“高效学习”中实现高度的人文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蓉.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染草木青绿之美”大单元设计为例[J].上海教育,2023(12):68-69.

[2]任宇新.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及其策略探讨[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2023:223-225. 

[3]盛兰.核心素养下“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以“故乡·情深”教学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03):102-104.

[4]王文辉,罗婷婷.锦上添花,让初中美术成为学生“双减”生活的百花园[J].学周刊,2023(05):157-159. 

[5]杨胜春. 核心素养视野下融合特色文化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探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149-151. 

[6]董畅,耿庆雷.美术核心素养下情境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初中美术鉴赏课为例[J].艺术大观,2022(36):127-129.

[7]何一娟. 核心素养体系下的初中美术跨学科教学[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基础教育论文集.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1977-1980.                             

[8]廖丽芳.“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提质策略探讨——以《黑白装饰构成》课程为例[J].艺术大观,2022(17):121-1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