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形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前言
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今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幼儿园的管理,长期不能有效地处理上述问题,势必会对儿童的身心发育造成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怎样搞好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每个幼儿园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从新的环境中对儿童的精神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通过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守的基本原理和实施的有效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一、新形势下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电子产品的冲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器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儿童而言,电子游戏不但极大地剥夺了他们社交技能和对外界的认识,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儿童最喜爱的两个娱乐项目是卡通和视频,目前国内对动画和视频的质量控制很严格,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比较危险的事情,比如爬树、游泳、烧烤等,都会发生,小孩子的判断力不高,会把这种事情当成一次好玩的冒险,从而养成错误的习惯。在视频游戏中,常常会出现对战、杀敌、复活等场景,这种场景很可能会使儿童产生暴力倾向、错误的正反心理,同时也会对其进行人生的塑造,从而使其丧失正确的价值观。
(二)幼儿的自理能力弱
如今的父母都很宠着自己的子女,不但对自己的要求百依百顺,而且还会为自己的子女做好准备,如果时间久了,会让自己变得没有自理的能力,出现不自信、懦弱等情绪,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也会使他们养成不合理的、以自己为本的价值观,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同伴,会造成儿童孤僻、高傲的个性,从而对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很大的负面作用。
(三)幼儿的自主意识薄弱
要使孩子们尽早地形成一个好的习惯,许多父母和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处理孩子的日常事务,将会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厉的行为准则,当其他人说的时候,要有风度地倾听,不要打断,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到处乱扔,洗手要温柔,不要到处乱泼。这种行为准则的确能培养儿童的行动能力,但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力,不能凭自己的思想做出正确或错误的评判,会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长期在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很容易让孩子们产生叛逆的情绪,对父母和老师的指导会产生一种无自觉的抗拒,对孩子的正确的行为观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形势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营造一个好的幼儿园氛围,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幼儿教师应该注重让幼儿融入到幼儿园文明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学会各种有益的、健康的精神。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
为了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幼儿园老师要引导他们抵制各种电子设备的诱惑,积极发掘其中的快乐,做一个有志之士。然而,光凭老师的口述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多姿多彩的主题教育,引导其探究人生的秘密,使儿童在有兴趣的人生中养成良好的价值观,预防儿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幼儿园的小班里,由于小班的孩子才刚离开家长的拥抱,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感到不安全,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变得胆小懦弱。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小学老师们可以组织一项名为“我会守护你”的主题,即:让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找到一些他们觉得抵抗力不强的东西来进行自我防护。例如,蛋类是儿童的日常用品。老师还会指导孩子们在上面绘制自己喜爱的图样,并亲手给他们的蛋起名字。让孩子们去守护那些比他们更脆弱的东西,这样他们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力量,在没有了他们的帮助下,他们也会变得更坚强、更勇敢,这样可以减轻幼儿刚入学时的紧张情绪,使其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
(二)开展家园合作,培育幼儿的独立能力
当前,许多儿童由于不能自己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要想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光依靠一个学校的一厢情愿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从根源上消除儿童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心理障碍,必须加强与父母的沟通,指导父母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一个全面、高质量的学习和居住条件。比如,在幼儿园实施中班教育时,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班组,在小组内指导父母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并指导父母一起观察孩子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没有发生乱发脾气、沮丧、自暴自弃等行为。如果有这种情况,老师可以给父母一些指导。例如为幼儿提供有效的问题解答建议,帮助幼儿共同面对困难等。但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必须要让孩子们有一种参与的感觉,使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想法,提高孩子的自主性。
(三)注重体现幼儿的自主意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由于每个孩子的思想和思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心理健康的需要也就有了一定的差异。要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儿童的自我觉察。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需要,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思想,以确保他们的心理素质。比如,在幼儿园的大班里,老师可以每周安排孩子们的课堂讨论,在研讨会上,让孩子们对自己这一周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讲一讲这一周来自己都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哪些难过的事,至于是因为什么使他感到悲伤,以后要怎么才能不让这种不幸的事情发生呢?充分利用儿童的自我意识,使其能够及时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有针对性、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能使幼儿的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对儿童进行自我检讨,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健康心态,从而推动我国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教师与幼儿积极互动,感知幼儿心理状况
幼儿园的孩子对情绪的感知比较强,如果与别的孩子发生了争执,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低落,并且这种低落的情绪会一直存在。在幼儿园学习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其他的情况,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影响,孩子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落。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老师们要多加注意,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要对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进行密切的关注,要寻找机会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要及时地感受到幼儿的心理状态。
比如,一名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玩耍的过程中,常常和其他小伙伴发生争吵,这时幼儿教师应该引起注意。可以找个时间和孩子们个别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对孩子们进行正面的指导。就像小红和丽丽,总是吵得不可开交,一言不合就打得对方哭,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就要多加小心了,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出现感情纠纷是很常见的事情,可是,如果两个人吵了很久,那就证明其中一个人的心理有问题,甚至是两个人都有问题。这时老师们就找了个机会,找了一个可以和丽丽、小红说说话的地方。老师可以去找小红问个大概,但要知道,幼儿园的孩子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是没有完全讲述故事的能力的,他们会不自觉的把故事的焦点放在寻找别人的注意力上,所以老师会帮他们说几句话。
这时,老师要做到公平、公正,明白孩子此刻所说的都是带着一定感情的,不能只相信一人的一方之言,而是要把两人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然后向其他围观者询问。如果有需要,还可以通过查看幼儿园的视频来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老师们得出的结论是,小红这几天总是尿床,情绪也很低落,很容易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这时候,老师们也意识到了小红的精神有问题,要多加注意。老师们可以在下课后把小红喊到自己的办公室,单独和她谈一谈,如果老师们觉得小红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老师们还可以让小红给老师当助理,让她帮老师整理教具,帮老师们做好功课,帮老师们监督班级的秩序,以此来提升她的自信。与此同时,老师在指导小红成为自己的小助理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增加与小红的接触时间,老师可以在这段时间里,主动地向学生们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就能很自然地消除学生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完美。
(五)创设游戏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在讲解心理健康课程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进行游戏活动,以此来创造一个好的游戏环境。老师在游戏环境下,会引导幼儿进行捉迷藏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会很开心,从而让孩子们可以很开心地进行游戏。老师们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性格变得很活泼,对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们的积极性会显著提升,还可以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老师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举手抢答的游戏、捉迷藏游戏和接力游戏。用引领孩子们展开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对游戏产生的激情和兴趣,从而让孩子们能够主动地参加到游戏中的举手抢答、角色扮演,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孩子们的扮演能力和抢答能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游戏气氛,从而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孩子们的精神健康教育中,老师们可以利用游戏来传播一些正面的信息,让孩子们一直都在不断地传递着积极的、积极的、正面的能量,这对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六)多鼓励幼儿,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能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激励,就很难让幼儿的进步动力得到加强,进而让幼儿变得非常消极,幼儿的精神状况变得十分沉闷、消极,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想避免幼儿产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给幼儿一些激励,并有足够的耐心让幼儿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让幼儿能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非常有耐心,与此同时,幼儿也能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能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激励,就很难让幼儿的进步动力得到加强,进而让幼儿变得非常消极,幼儿的精神状况变得十分沉闷、消极,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想避免幼儿产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给幼儿一些激励,并有足够的耐心让幼儿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让幼儿能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非常有耐心,与此同时,幼儿也能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
结语
心理健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养方式,在新的环境下,幼儿园老师要根据幼儿的生长特征,从多个角度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长环境,使其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从而使其逐渐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洁贤.陪孩子成长——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困境和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2).
[2]张永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赤子,2019(12).
[3]费丽芬.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好家长,2019(21).
[4]吴锡君.探究亲子陪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科学陪伴幼儿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11-12.
[5]张程飞,张军霞,刘亚,张路.基于Citespace的国际幼儿体质健康前沿热点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0,35(06):77-86.
[6]王小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困境及调适策略[J].儿童与健康,2020(12):4-5.
[7]郭铁成,陈金辉.例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08):34-38.
[8]张越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