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劳动教育 实施路径
正文
前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生中存在着对劳动理念理解不深、不热爱劳动等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拥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是可行的。将这两种知识进行融合和渗透,能够促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并掌握一些劳动技巧,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同时,还能对他们进行劳动价值教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以劳强身,养成生活手的好习惯
在一切学科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在这门学科中学习,并在这门学科中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通过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语文教学跟劳动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带到一个劳动的环境当中,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参加劳动的意识,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家中,许多父母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做家务,这并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适度的劳动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二)以劳树德,培育优秀人才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立德树人的发展,以往学生因为害怕辛苦而不愿干活,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劳动教育,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品德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语文老师要通过长时间的教育来充实和提高学生的劳动知识,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校园劳动,养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继承作用的良好心理素质。也要让学生们懂得,要用自己的手,去闯出一片光明的天地。新时代的学生们,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他们要在逆风中前进,要在逆风中坚持自己的信念,要做到五讲四美,要做到自强不息,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新时代对现代化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劳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而把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初中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
语言和文字是从劳动中产生的,而劳动的结果又是人类繁衍和文明的延续,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两者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如果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梁启超曾指出:“当孩童或少年兴致旺盛,但其发展方向尚未确定时,应使其终身受益。”现在,很多学生都缺乏必要劳动技能和生活习惯,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情趣也很淡薄。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在他们身上形成健全的人格,绝不能完全依赖于劳动课堂,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立自律。但是,语文教学具有更多的情境性,可以更好地实现长期而经常性的熏陶,更具可及性。
三、当前寄宿制乡镇学校初中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劳动课时无法保证
当前阶段,乡镇初中生的劳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整体的课程体系或者布局等来看,貌似劳动课是存在的。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劳动课的开展成效并不高。比如乡镇寄宿制初中普遍缺乏完善的劳动课程体系,也没有配置专业化的劳动教师,这就难以保障劳动课的深入且高效开展。相对不完善的课程体系,使得劳动课程的教学工作难以为继,经常性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或者问题,这就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劳动素养。再比如在劳动教育中,劳动课时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从整个课时安排上来看,劳动课时本来就相对比较稀少,甚至一周才有一节劳动课。
(三)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不足
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为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必要充分全面地依赖于科学且高效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证明,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同时注重拓展广泛多元的实践活动。但现阶段,在劳动教育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简单粗暴的。如部分教师以教材为载体,试图将教材中抽象化的内容全面灌输给学生,以此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自然难以优化学生的素养。比如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中,仅仅依托于课堂来开展教育工作,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知识迁移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延伸,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与优化。当前,虽然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已经倾向于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在涉及到动作演示或者技能教学时,更多是让学生照着多媒体中的动作等来进行“照葫芦画瓢”,这显然难以真正优化学生的劳动素养,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依托课程资源,培养劳动技能
《全国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生活技能,培养他们成为21世纪的有创造力、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由“动手做”向“动脑做”转变,认识到人的动手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而获得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活动情境,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出与各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包饺子,包粽子,钉纽扣,拌辣椒酱,做色拉等等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们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们会引导他们去思考,去体会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样简单,通过第一次的失败,让他们找出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好,然后让他们去找出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好,然后让他们去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让他们从“动手做”变成了“动脑做”。在进行第二次动手实践的时候,要学会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对各种劳动技能进行掌握,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我们提倡实践、探究、体验,多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丰富。
(二)挖掘劳动要素,开展劳动教育
要想让学生们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会劳动知识,老师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只有老师们对这一方面的理解透彻,把劳动的因素挖掘出来,老师们才可以对学生们展开劳动教育,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将劳动教育付诸实践,而且老师们还可以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学会劳动精神。如果教师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发掘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劳动因素,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自我提升。因此,老师们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对初中语文课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比如,老师们在教《回忆我的母亲》时,就会重点讲述朱德的妈妈是一个爱劳作的人,她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劳作。本文的内容与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劳动元素,使之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例如,老师在讲完了有关妈妈的事情后,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给学生们讲雷锋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劳动主题班会或进行家务劳动等形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完文章后,在教师补充的内容中更好地提高自己。从而养成一种热爱工作,并将之付诸行动的好习惯。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提高劳动的能力
在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其中的综合学习主要指的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在课本中所应该学到的知识,应该与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相结合。在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把教学内容融入劳动教育的内涵,在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进度的前提下,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在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劳动思维,同时也确保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进行综合性学习等。探讨了在课堂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应该以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同时也应该重视课外知识的教学实践。
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将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进行课堂实践,在融合实践的课堂环节中,可以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参与劳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劳动,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劳动。在教室里不但可以让同学们运动。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也跟着在体能上跟上,实现了体脑并用,在这一系列的综合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活动中,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利用语文开展自己的劳动实践,又能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生活方面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比如,在《我的语文生活》这一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打扫校园,让学生以扫街的方式做服务性工作,然后老师或者同意小组班级的学生给他们拍照片,然后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分组分工,整理好自己的社会实践生活,并将其制成报告,发送给相关的部门,并请一些商家进行整理修改,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街头调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这一类服务性的劳动教育的方式,劳动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并培养其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和自身的劳动能力。
(四)语文兴趣小组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对他们的兴趣进行培养,语文教师会以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特长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兴趣小组。这个兴趣小组的具体内容有:体育、绘画、唱歌、书法、剪纸、手工制作等。要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安排好定期的开展各种活动。在展开语文兴趣小组活动的时候,老师首先要求每一组的学生在开展活动之前,对活动区域进行清洁。为整个活动营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并在活动完毕后做好清洁工作。在活动之前和之后,进行一次清洁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清洁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行培养。只有拥有了这种劳动意识,学生才可以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要做好体育用品的清扫和清洗工作。对球的表面要有必要的清洁,对其他的器材,比如书,笔,墨,纸,砚,画架,画夹等等,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养成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结语: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在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的教学前提下,也应当在对于语文的课堂教学设计融合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新时代内涵。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提升自己,老师们应该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更好地把课上的知识和劳动精神融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不断地进步。学校也应该鼓励老师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让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更多的教学活动,使初中语文融入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1]史晓荣,牛文明.统编初中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语文建设,2020(23):8-11.
[2]鲍国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J].海峡教育研究,2020(03):68-71.
[3]张娟.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新智慧,2022 (32): 1-2.
[4]钱宇泽.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 (11):62-67.
[5]陈维严.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例谈[J].学语文,2021(03):4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