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绘画心理;小学美术;应用与研究
正文
引言
绘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色彩,还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内容,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对于绘画心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与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将从绘画心理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探讨如何通过绘画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够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提升教师心理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需要以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标准,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作用。美术教学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自己的优秀人格,这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1]。
首先,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通过积极的心理指导,在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能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美术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良好心态和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难题。此外,美术教师还需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创作出更具个性化、有艺术性的作品。同时,美术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冷静、理性的态度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二、开设讲绘画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讲述绘画课是一种视觉和言语的结合,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对其性格和心理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在课堂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入手,使其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美术教师应当开发个性潜能,力求每节课都留出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和个性发挥[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设诸如“说画、议画”和“讲画、评画”等环节,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进行讨论和评价。这种方式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发展。评价时需要注意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不足,同时也要赞美学生的长处,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之前,先简要介绍作品的主题、构图和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内容,让其他同学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图。接着,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让学生们就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走进春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以“春天”为主题的画作。在展示作品时,学生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过程,然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画中的元素有哪些?”“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气息?”等,
在“讲画、评画”环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同时也可以组织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需要注意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不足,同时也要赞美学生的长处,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动物的花衣裳》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以“动物”为主题的画作。在讲画环节中,学生可以详细介绍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过程,例如:“选择哪种动物?”“如何表现动物的特征和神态?”在评画环节中,同学们可以就画面的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建议,例如:画面中的线条可以更加流畅,色彩可以更加饱满。
总之,在讲述绘画课上,美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
三、营造活泼的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调节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缺乏信心的情况,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加强鼓励学生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增强其信心。同时,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接触,用柔和的声音和肢体语言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其次,绘画题材要选择学生们熟悉和喜欢的内容,适应其智力发展和表现能力,避免让学生感到太难而无从下手。同时,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发挥个人创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和价值。此外,在作品展览等活动中,让学生多参与、多交流,评论他人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用实际的经验证明自己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其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感受绘画心理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情感和乐趣,可以从中体验艺术的独特价值。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兴趣经验,增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美术课程应以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为线索,组织学生学习美术。教师应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教学素材,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领悟艺术的独特价值[3]。
学生的绘画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与想象。图画是学生心灵的窗口,是学生个性的真实反映。所以,从学生的画中,教师能看到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能看到他们的奇思妙想。此外,儿童绘画作品的构图展现了儿童的性格特点。儿童的绘画方式与成人有很大不同。他们总是从最感兴趣的一点开始画,然后逐渐展开、以前所未有的独特方式表现出来。即使如此,他们完成后的作品仍然生动活泼,表现了他们别出心裁的构图和动人的色彩。通过儿童绘画作品的构图和色彩,我们能够洞悉到儿童鲜明的性格特点。最后,儿童绘画作品的创造力彰显了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独特的,他们往往能够从平凡的视角和想象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促进他们全面而有序的发展。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从中选择教学素材,营造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生活,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同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从中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和富有启发性的课程。结语:
综上所述,绘画心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和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绘画心理教学方法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营造一个轻松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总之,绘画心理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实践探索,但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邵晓雯. 绘画心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4): 112-113.
[2] 杨慧. 小学美术教育中绘画心理的应用研究[J]. 中国美术教育, 2019(6): 90-92.
[3] 刘丽. 绘画心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美育研究, 2018(10): 135-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