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融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数学教学
正文
如今,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把数学知识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有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一、 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势
首先,信息技术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到各种数学信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引入趣味性素材,包括静态素材与动态素材,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出来,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其次,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教师课前准备的微课视频,提早进行高效预习作业,有针对性地对本堂课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当前“互联网 + 教育”成为发展的趋势,网络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途径,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素材,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丰富的学习资料,发散学生的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二、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现状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辅助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大多是通过 PPT、Word 字体、公式编辑器等,而将信息技术和数学结合起来的方式很少见,甚至有些是零星的,并不能真正地为数学教育所用。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最大化。 近几年,不少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的结合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利用“几何画板” 教授数学图形变换、做数学实验等。
三、高中数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凯洛夫的教育对中国的教育观有着深刻影响,强调认识而忽视感情,使学校变成了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之地。这导致了我国的教育狭隘、封闭,制约着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感情意愿和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 情景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要求教师重视人文价值,创造适合今天素质教育的问题情景。例如,在教学“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个精彩的放焰火的视频。 “焰火菊花” 盛开,在制作的过程中,人们希望烟花在最高处爆炸。 那么,怎样确定烟火高度 h 和时间 t的关系呢? 假设烟花离地面的距离 h 和时间 t 的关系为 h(t)= -4.9t2 +14.7t+18。 烟花飞出,它爆裂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那么离地面有多高?通过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明白数学是无处不在且存在着极大价值的。 情景教育可以使课堂成为一种引起学生兴趣的、对知识领域进行探索的活动。 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像处理功能,新颖的教育手段,营造出活泼、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二)拓展教学资源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成为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除教材之外,新的资源获取途径包括中央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等。 在新的教学大纲下,信息化教学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网络则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课题的研究和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 现在,最方便快捷地找到资料的方法莫过于网络了。例如,在学完“导数”一课后,有一个研讨性学习课题“走进微积分”,请学生自行组织一个学习团体,在网上搜索以下资料:①在中国古代有什么关于数学积分思想的范例;②微积分诞生的时代背景;③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④关于人类的科学与社会中的微积分。 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微积分” 的认知愈来愈深刻。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也要求教师经常去研读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并学会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除了参加各类教学科研、参加各类训练,最方便快捷的教学方式就是网上学习。 高中数学属于泛化性、灵敏性较高的一门课程。 成功的数学课堂,不仅要注重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方法的改变,更要体现师生思想、言语和情感的沟通。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不可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 许多教师对海量、高密度的信息,都很感兴趣。 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让学生思考,以至于每一节课都抵得上两三节课,“人灌”就变成了“机灌”。 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看上去丰富的教学,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三)化抽象为直观
高中数学的知识是非常抽象、复杂的,很难让学生明白和掌握,而信息技术则能对数学的表现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让数学知识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更易接受和了解。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以图片展示、动态画面、视频播放等方式来揭示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全面的展示,使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知识更为直观、生动、具体,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不同的外在感受,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促进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例如,在教授“指数函数”这部分知识时,这门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范围内,判定哪种函数是一个指数函数,并理解约束条件的合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把课堂上的抽象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画,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首先,教师简要地说明指数函数的基本属性。 其次,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可视化的展示,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四)促进思维可视化
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高效的观念和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表现出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静态到动态等知识构成的发展历程。 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例如,教师在讲“点的轨迹求法” 时有这样一题:一条固定长度的线段 l 的两端点在 x 轴、y 轴上均可滑动,求线段中点轨道方程式。 学生使用了几何滑板,探究出中心的运动方程。 另一些学生则进一步探究一条直线上寻找其他点的轨迹。 因此,资讯科技的动力传输使得思维“可视”,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供直觉材料,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必需的感性基础。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空谈”,更重要的是,它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着教学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建宁.浅谈信息技术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J].智力,2022(12):112-114.
[2]张兆喜.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34):36,38.
[3]刘乐金.在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有效路径 [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2(27):8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