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训练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养成
正文
1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首先,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语文新课程提出后,应注意突出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要地位,老师也要注意在课堂环节,指导学生形成较好的读书习惯,以便于提高学生具有独立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而预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指学生在教师有关要求的引导下,逐步展开独立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既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也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指导,使他们了解到预习对课堂知识的重要作用,以此帮助他们主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基础素质。其次,在某种意义上,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预习,对整篇文章有大致的认识,还可以找出几个生字或者词语,这样一来,在老师们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此外,通过自主预习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向别人求助。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策略
2.1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他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且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并对他们探究的欲望进行有效地激发。俗话说得好,乐此不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的预习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展开一次全方位的调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他们的学习动机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激发。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使他们能够明确预习的目标,从而提高预习的效果。
2.2加强学生的预习体验
想要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使学生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就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原理,合理地引导学生们做好具体的预习任务。这又对学校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首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设计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方案,使其预习方案既能使大多数学生适应,又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使他们搞清楚预习的重点和意义,如此才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他们预习的针对性。
2.3消除学生的预习阻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障碍,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预习前,利用拼音有效地解决学生对生字的抵触情绪。同时,老师也可以用“领读”的方法,让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带领阅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整篇文章。在遇到不明白的句子和词汇时,建议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的不同方式来解决在拼音、词义等方面出现的困难,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他们的预习成效。在学生完成预习前,教师还应该抽出一段时间,帮助他们熟悉文章的内容,加强对字词的抄写,或让他们对文章加以摘录,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素材。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们创造一种互动的平台,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与教师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
2.4运用微课预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微课堂是一个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大的趣味性,也更适宜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学习习惯。首先,以微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微课件中,教师们既可以直接将新课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照片或者录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能使预习的知识点看起来更为生动和形象,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其次,由于微课件的知识点总结功能比较强,因此课件时间通常都为五分钟,同学们可以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把微课的内容下载到U盘里,然后在家里进行预习,这种预习方式并不难,同学们也比较容易接受。以此为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应该把课前预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积极地对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大对微课预习的引入力度,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够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越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实现对课前预习方式的革新,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的品质。
2.5要有的放矢,让学生乐于预习
预习并不是完全没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们布置预习就可以了,而是要给学生们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布置,由于课文不一样,所以给他们布置的预习作业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要看他们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喜欢预习,让他们学到东西,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牛郎织女》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先读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以一篇带一组,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故事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从而培养自己对这些故事进行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2.6要善于指导,使学生在预习中有所收获
教授学生适当的预习方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将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自学的良好习惯,并能够用好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获得知识。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之意在于不教”,良好的预习方式的培训是一种能够训练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极佳方式。预习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预习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针对不同的主题,预习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站在教育理念本身的高度出发,老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语文预习的学习方式。老师应该从预习课程入手,养成学生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他们对预习的方式和方法有更深刻的了解,调动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学习探究中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尤军.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训练[J].读天下(综合),2019(10):180.
[2]杨芳.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训练[J].当代教研论丛,2018(7).
[3]刘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训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