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出版走向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丁小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此起彼伏,国内及国际出版产业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必要阅读还得进行,虽然疫情对人类的影响是客观的,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么必然存在的后疫情时代,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所处的出版业走向如何?中国出版业未来的格局,图书出版、文字编辑能力提升等等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关键词

疫情;出版;图书;编辑;探索

正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固有的、人们常规的事务,疫情什么时候过去,过去之后是否人们还能回到从前,或者说能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笔者就疫情时代社会总的购买力下滑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调整趋势的预测及出版业的现有发展,与同行们一起探讨、研究、分析今后的出版走向,希望能得到广大同行的共鸣,甚至可以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要及时开展后疫情时代的前瞻性预测研究

我国有许多专家做出了各种预测,更多的是对国内情况的关注。2020年2月27日中国经济网一篇名为《新冠疫情对经济影响多大?专家这样说》的文章指出,此次疫情的暴发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分析和担忧。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多少?是否会影响我国长期以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对于这些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经济学家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13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善于用用制度优势去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并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出版业的专家也纷纷预测疫情对行业未来的一个影响,认为疫情将对图书营销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也会有效地控制图书品种。虽然出版行业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但是在我国,却和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服务有关联,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的新变化,讲直接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发展。为此,出版行业应当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新发展做出可靠预测,做好思想准备和行业准备,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和应对,以确保出版行业在动荡中稳步发展并前进。

二、中国的出版业现在面临的严峻考验

1、 线下实体书店遭受最直接的重创

通过底线思维和刚需生活的调查和判断,疫情以后,经济社会的总体购买力程一个下滑趋势,在消费结构中,人们的日常需求从以前的文化生活和衣食住行相结合,现在更偏向刚需,对买书这类的文化生活只能退而求其次。

出版业在疫情期间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线下实体店处于半停顿状态。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的线下实体店比疫情前同期下滑了85%~95%,90.7%的线下实体店受到重创,被迫停业,有的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有的是受到电商的轮番打折促销的影响,这让线下门店的处境雪上加霜。即使复学、复工以后,这种经营惨状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让我们不得不对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的经营前景深感忧虑。

2.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和消费习惯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因为不方便去线下门店买书,已经养成了看电子书的阅读习惯,而且电子书方便携带、便于搜索、价格便宜、容量大,可以随时下载,不需要占用储存空间、环保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而且有一些现有疫情前不能接受电子书的人群,也因为疫情原因进行了尝试,迈出了第一步,改变了自己固有的阅读习惯和观念。

学生教材、教辅方面,虽然受众还是习惯购买纸质图书,但是疫情的影响,很多家长选择了在线上给孩子购买图书,一是省去了去现在书店交叉感染的风险,二是节省了路途的时间,三是减少了人力的付出,很多都是供应商直销,很实惠;四是便于检索,往常去线下书店的时候,品类繁多的图书经常让读者找不到所需图书,网上只要输入书名,就能按价格排序;五是各购物平台的补贴和满减等促销活动,使得图书大量购买的时候更加优惠。

3、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取消,国内的交流活动、订货会也大量减少

在国内,多场书展被迫取消,北京国际书展、上海国际书展也未能顺利进行,江苏省新华书店的馆藏馆配会,也已经取消,线下的订货会等活动也不可预期。国际方面,美国纽约书展、法国巴黎书展、英国伦敦书展均被取消,国际间图书交流活动锐减。后疫情时代,线上交流会未来也许会是一个国际趋势。

三、后疫情时代出版业数字出版面临机遇和挑战

经过疫情的全球化,人们的出行、观念、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也会在近几年内进行很大转变。

1、数字出版将会迎来一个新时代,而且随着我国的5G网络技术的发展,这将为数字出版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展,出版大融合。数字出版并不会导致纸质书的消亡,相反的,数字出版反而会让图书更能经受时间、空间的考验,使图书更加永恒。

数字出版不但是在国内,在国际也是一个趋势,因为疫情的全球化,数字化出版、电子阅读在后疫情时代会成为阅读的更重要的一种形态。

人们由于电子产品都普及,读书已经是一个可以碎片化时间来完成的事情,只要拿出手机,即可享受阅读的快乐。

2、“走出去”从纸质出版更多地向数字出版方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也是后疫情时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数字出版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如今,5G技术的日趋成熟加上全球疫情的形势,使得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面临很好的时机。

2019年之后国家深入推进大数据、5G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逐步健全,加快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实现,国家多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多管齐下来实现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拥有稳定的环境。数字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数字出版带来发展机遇;5G技术商用化的范围逐渐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日渐广泛,数学内容供给在不断改善,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服务形式日渐多样化,出版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数字出版“走出去”是对党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有效实践,亦是我国数字出版领域所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所以探究5G时代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如今在儿童出版、主题出版等领域的市场发展成果表明了因地制宜规划国际出版项目,为中国在国际市场生根提供很大的可能性。对我国在5G技术与数据计算方面的优势合理利用,通过实施国际化的数字版权管理方式与营销手段,为国际广泛的数字用户群体提供更多中国制造的优秀信息,也可推动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实现创新化改革。面对国际大环境的日渐复杂性,我国出版企业借助5G技术携手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出版市场。

四、变量中的的不变量

1、“内容为王”永远是不变量

出版业不管外部环境和出版形式怎么变化,内容为王这点是不会变的。出版社为读者提供导向正确的优质内容,这是出版人的责任也是义务,也是一个出版社的灵魂支柱。图书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源泉,在可预见的时空里,图书任然肩负着提升人们人文素养、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当下,我们除了和疫情作斗争,作为我们出版人来说,能做的就是向社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这是重中之重。

1)在抗击疫情方面,中国有很多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的总结,可以通过出版物向公众普及,以此来提高自身防御能力。

2)有很多一线工作者的光荣事迹,可以通过出版物向公众分享,弘扬正能量,以此来提高民族凝聚力。

3)我们的实践经验和抗疫故事,可以通过“走出去”向世界上更多人分享,帮助他们共同抵抗疫情的侵袭。

2、社会导向不会变

后疫情时代,出版这个行业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变的是时代、是思维、是技术,不变的是中国出版业内在的价值导向与文化的追求。现当代,我们国家的出版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满足最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归宿,运用新的出版理念、现代科技以及现有资源,创造出符合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全部出版价值的体现。出版者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论国际、国内疫情如何变化,要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作为出版人,我们要牢牢把关,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传播给读者,不能让错误思想有机可乘。

在全球疫情的形势依然不容放松的形势下,出版人要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长环境,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努力去消除文化隔阂、传播中国的能量,使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

五、后疫情时代编辑的融合出版能力的提升

1、编辑力是第一生产力

编辑本人在任何出版形式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对一部作品再造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设计呈现在读者面前,乃至帮助作者确定选题方向,编辑的创造性起了很重要的主导作用。编辑起到一个承上启下,传递作者的知识的作用,承接作者的思想成果的转化,但并不直接创造知识本身。这就要求编辑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转化,使1+1的产生大于2的效果,所以编辑就要不断学习。

2、编辑对最新线上智能流程的学习

作者的内容提供是知识服务的开端,编辑的编辑加工过程是知识的再造,怎么样能在后疫情时代打破现有的局限,实现更大的出版融合,是当下每一个编辑都要学习的一个新技能。当下的全媒体出版智能流程已经可以把编印发与ERP系统进行串联,从最前端的供稿,编辑在线收稿后,进行线上的电子编辑加工,再给美编进行封面和内文的设计,再到下一流程,用校对软件进行书稿的校对,智能校对稿件中的差错,最后又到编辑处复核,编辑确认后再传输给校对人员,进行人工的线上三校工作,最后回到编辑处进行通读,发定稿文件给作者、译者进行确认,最终出版社决定出版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不和任何一个环节见面洽谈,全流程进行线上工作,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保证出版工作不受影响。

3、做好数字转化是编辑融合出版能力提升的关键

由于移动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化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数字阅读主见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阅读人群,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编辑要精细研究数字化内容生产的新型模式,改变思维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转变思维模式是重点,融合出版时代,不仅是以互联网为表征的媒介技术的改革,不仅改变了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传统生产的方式,而且也需要编辑的编辑方式和活动方式伴随改变,使得编辑与出版载体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重新架构。伴随着出版方式、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营销方式的改变,编辑的思维模式也应当顺势而变,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怎么进行融合出版;从各类平台的营销角度去思考如何做书;还要从创新的角度思考,怎么能在各类品牌之间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

2)编辑要学会利用新5G技术去采集并筛选大量的信息,有针对新的去进行推广营销活动。在5G技术的帮助下,搜集公共网站、各类的娱乐平台、社交软件的公开数据,对读者用户进行分析归类,从而了解用户的需求,而不是统一的一个个用户去问调,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更加准确而高效地了解目标用户对我们产品的喜好,为后续的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做准备。

3)怎么把传统的一次性出版的局限性,变成不断扩散的多线条发展的重复性生产,从一本纸质图书创造出更多的衍生品,如电子书、公众号衍生品、有声书音频、影视剧等,尽量多地实现短期内的重复性多线条发散性的生产,更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快速、多次、高效的利用。

五、结语

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们巨大反思,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出版业也是一样,打乱了很多传统出版社原有的 工作节奏,很多项目不能如期推进,但也找到了应对的方法,各出版社顺应当下,灵活变通,是出版界新时代的来临,给出版注入了新鲜的能量和新思路,以前从未关注过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线上的各种活动、数字出版融合、数字出版如何高质量“走出去”、编辑融合出版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未来几年所要密切关注的课题,也是后疫情时代的出版人自救探索,无论结果如何,并会对出版行业未来的长期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探索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海.后疫情时代的出版[J].编辑之友,2020(06):13-16.

[2]董倩倩.中国数字出版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D].辽宁大学,2021.

[3]高照.出版人的使命与坚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危机响应[J].科技与创新,2020(05):101-102+1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