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余婷婷

余干县农业技术学校335100

摘要

在初中阶段进行语文教育工作的质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文化素养的培养效果,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充实学生的阅历。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牵扯到的内容和材料多种多样,要想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渗透,把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所处的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文化渗透

正文

在初中阶段,孩子们一般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阶段,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所以他们必须通过老师来指导孩子们,让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成果,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的课堂上,将会更加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加他们的知识面

 

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1.1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更具有东方文明特点的传统文化结构体系,具有非常多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珍品,也是灿烂的内容,更是塑造中国人精神的基石。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去,把它当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它,在一个文化传承的情境中,让他们认识到它的精华,认识到.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根源及内涵,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漫长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和重要的内容,让他们拥有一种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2促进初中生个性素养的培养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也曾遭遇过许多的磨难和百般的挫折。然而,要想传承好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气节、融合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必须与古人的英勇抗争和奋斗牺牲分不开。在艰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那些伟人和民族英雄都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他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才能够让民族气节被继承,并在21世纪依然闪耀。在初中进行语文教学时,老师们可以将这些资源及内容进行发掘,着重向学生们介绍那些杰出而又伟大的历史人物,让他们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他们所遭受的挫折与磨难,了解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发展之路,了解他们的发展之路,了解他们的艰辛,也能了解先辈们所取得的伟业是要付出多少的努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认真、更主动,进而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及修养。

 

1.3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价值观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各国间的合作也变得更加密切,相互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而西方的文化也借助其独特的交流手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快速地向外扩散。而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些新奇的西方文化对他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会让一部分学生成为西方文化的推崇者和追随者,受到了西方文化以及思想价值观的影响。现在的孩子,社会阅历较少,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力较弱,很容易被一些不好的想法所左右,因此,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到初中年级的语文教育之中,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和含义,从而能够分辨出东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更好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2、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它在语文课堂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优势。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还是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教师为主体的现象,而学生则是在老师的协助下,被动地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有一些不足,并不是非常地令人满意,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地忽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让他们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久而久之,让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习惯。现代教学理念与现实教学相结合,会对教师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这当中也会有部分教师不愿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只是将课程讲解的内容停留在文章理解的层面,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增强他们的理解,加深他们的记忆。然而,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造成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会造成一种非常僵化、非常单调的现象,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除了这些,也有一些老师是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渗透,但是他们没有把握好正确的方式和方式,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很难实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师所获得的经验是比较少的,他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所牵扯到的都是一些较为肤浅的东西,而无法对其深刻的内涵及价值做出判断

 

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

3.1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采用的是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这使得学生很难理解问题,同时,由于课堂氛围的单调,也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兴趣,有些学生还会对语文的学习感到非常地厌恶和抗拒。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老师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素养教育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空间,为学生制定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能够创造出一种更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出一种教学的情境,让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充实,让他们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加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到传统文化,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比如,在讲授《三顾茅庐》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对经典的白话小说有更多的认识,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们学会与人交往要真诚,要关心时事,要有抱负和抱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的背景音乐放出来,再将三顾茅庐的录像片段放到大荧幕上,来创设和创造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使同学们在一定的情况下,把握好这个情节的要点,还可以要求同学们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来剖析角色的个性特征,从而体会到当年刘备访寻贤才时的热情与真挚,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品质,提高了教学的深度。

 

3.2教育实践的安排

对于初中生而言,单纯地采用一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他们感到乏味。为此,老师们可以选用新鲜、丰富、有意思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种愉悦、放松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让孩子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有序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全面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地方和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也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在讲授《屈原》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有关的文化知识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让我们认识到清明节的习俗,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各种节日习俗,以此来进行我们的教学和实践。比如,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一次制作粽子的活动,老师可以首先对各种粽子的种类进行介绍,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关的材料,然后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包粽子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有更多的经验,也会与其他同学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们能够轻松地放松自己,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文化认识,让学生们对这一传统节日习俗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对学生们今后的成长及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

 

3.3从教科书中发掘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会有许多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地发掘,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进行探究,并将其融合到教学中,使学生有更深的了解和领悟,同时,老师也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分析和诠释,体会到古人的心胸,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思想价值和道德品格。比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同学们去体会这首诗的写作环境,了解这首诗的主旨,同时还要掌握这首诗的写作节奏与感情,让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同时,体会中华文化特有的韵味,从而提升同学们对这首诗的鉴赏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首诗词进行一次逐字的体悟,体会到这首诗词所蕴含的特殊意境,并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会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感情。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认识到了这首诗里隐藏的战争带来的苦难,也认识到了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民的宽广心胸,被诗人们的人文关怀所感动,从而体会到了古典诗词特有的艺术韵味,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对语言的研究和探究的热情。

 

3.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这就给初中语文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苛刻的标准。老师们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索的方向,让他们能够达到积极的学习效果,从而让他们的发展变得更顺畅,让他们的活力更足。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一起讨论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从而组成一个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共同探讨的模型和系统,从而推动同学们的知识互补与交流,还可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他们对知识的了解与记忆,提高了他们的初中语文学习的效率,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品质。比如,在《孙权劝学》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这一节课的主要思想,要通过阅读来了解古文的真假字,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量,还要注意“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这一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更好地认识到,阅读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多么的有用。

 

结语:

总之,对初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提升认识、拓宽视野、完善认识、充实体验都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老师要与教育目的相一致,针对学生的特征,选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制订更加科学的教育计划与计划,使语文教育的时间效率进一步提升。通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激发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激情和愿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莉,王李娜.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策略探析[J].西部学刊,2022(24):117-120.

[2]刘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一一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乡愁》一诗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2(12) :28-30.

[3]李润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2 (04) :20-22.

[4]张书永.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亚太教育,2022 (07): 157-159.

[5]杨太明.浅谈“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 (07):187-188.

[6]许玲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 (06):264-265.

[7]张建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 (01) :268-269.

[8]郦新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11) :286.

[9]闫永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J].才智, 2020(18):137.

[10]李华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 (02) :44-46.

[11]陆彩霞.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9(09):36-3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