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徐兴月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梓埠镇中心小学 335504

摘要

在小学语文这门课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其在读、说以及语文思维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是其最大的特点。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的阅读能力,造成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所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研究

正文

前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也成了社会各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更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突破的重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育人方向的影响和限制,现在的许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还存在着许多缺陷,特别是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欠缺、阅读发展受限等问题,再加上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方法缺乏科学性、手段单一、方法单一,造成了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完全投入,他们只能在被动地接受、简单记忆和机械地重复中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意识都被搁置了下来。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并积极地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更多地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夙愿的阅读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到内容之中,从而让他们的阅读经验更加丰富。为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发展性显现,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一、丰富教学活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而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比,阅读教学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新鲜度,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书籍和课堂上。此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读到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对某些现实状况的反映。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以这些故事为基础,将现实映射出来,进而学习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虑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老师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阅读教学的课堂进行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故事,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发现大量的写作材料,认识到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和行文思路,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智慧和乐趣,让学生们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和自觉性,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取出有效的信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理解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对词语的认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知识。因为学生的理解力较差,所以他们需要通过老师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概括和分析,才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巩固。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具有较多教学经验的老师普遍认为,阅读水平越高的学生,其语文表达水平就越高。这是由于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文章中所传达出的情绪,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想法的学生更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小学生对阅读的期望值不高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时,对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是,当教师开始讲解课文时,他们就会变得不耐烦,很难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感兴趣。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的阅读期望太低。由于文中的语文生动、故事情节丰富,学生们会对文章的内容感兴趣。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他们的阅读预期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是在课堂上,他们面对着课文的反复阅读和学习,很难让他们重新产生兴趣。然而,阅读并非只是对文章内容和情节的表面理解,它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发散性地思考,从而形成丰富的内在情绪,如果学生对阅读的期望很难提高,就很难取得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课堂问题设计不合理,评价工作过于模糊,缺乏针对性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无论采用哪一种语文教学方式,都会针对课程内容向学生提问,课堂提问环节的规划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一个合理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他们对课堂中的知识有更好的把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过具体,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只会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只是粗略的思考,很难形成深入的理解,思维也会受到限制。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太过宽泛,问题中所涵盖的知识点太多,那么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思考和回答问题,很难完整地回答问题,也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解答的兴趣,从而不能达到很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

我们的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它的教学方式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大多数教师都是长期采用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而忽略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调动积极性的重要。老师们不知道,对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单一的教学方式造成了课堂枯燥无味,缺乏生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不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与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鉴赏、评价为核心。这充分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展开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就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生的中心位置,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分析、解读等,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并对作品进行感受和评价。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语文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今后的文学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加强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在对教材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适当地穿插课外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这样就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阅读教学活动的加强,能够使学生科学、理性地进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并在其中训练自己的思想和语文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持续提升。

完善教学手段,有效指导阅读

小学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它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为了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有很多的方法和手段,教师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可以借助问题教学,让小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中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比如,在教老舍先生的随笔《北京的春节》时,就把中国春节的欢乐和美丽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对新中国和新社会的崇敬。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北京过年时的热闹景象,放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东西,让学生在读到这些东西之前,就能了解到这些东西是怎么做的,也能了解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日子里,人们是怎么度过这些年的。然后老师就可以问:学生们过得怎么样?你如何度过这个春节?于是,小学生们纷纷说起了自己过年的事情,为接下来的课程打下了基础。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然后,这就和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

丰富学生的阅读技巧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阅历还很少,他们对事情的分辨能力还不够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工作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些与他们的阅读相适应的文章和书籍,向他们传授一些基本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内容,并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感悟记录的课后作业,以这种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技巧,例如,对文章具体结构的划分方法,对文章主旨的分析方法,还有在面对各种文体的文章时,如何找到其中的重点内容等。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阅读效果,使他们可以对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适当鼓励,培养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教师要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阅读,并且能够快乐地进行阅读,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持续地指导和提醒学生,要沉下心来,认真、专注地去阅读,并一步一步地去感受文章中所描写和表达的东西。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持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领悟作者的情感,使其深入理解文章。另外,在阅读时,要指导和养成学生做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用笔将自己看到的精彩优美的句子和片段记录下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参考借鉴,做到灵活致用。也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式与写作技巧,并将文章小学到的新词汇与造句运用到其中,以此来促进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储存积累,提升其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意味着,现代的课堂更重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就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然后展开阅读。同时,也唯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才能够找到与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方式相适应的阅读方法,他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阅读,爱上阅读,从而在本质上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结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现代教育对学生的侧重点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对成绩的要求不再过于强调,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可以帮助学生在持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能力,不断地修正和修正自己的知识盲区,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艳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85+94.
[2] 焦永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才智,2020(12):133.

   [3]刘科利.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语文,2019(34):150+152.
        [4]孙晓敏.试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94.
        [5]力雨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35):1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