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摘要
关键词
什么教育;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渗透方法
正文
引言
高中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关键学科。通过学习这一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掌握音乐旋律,提高自我修养,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创造美,体验美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高中生学习音乐鉴赏课的主动性不足
对于新时期高中生来讲,由于平时课业压力大,学习负担沉重。相比文化课而言,音乐、体育、美术课等,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然而,由于学生关于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个别学生在音乐鉴赏课方面的投入精力不足。此外,有一些学生音乐学习态度不端正,更喜欢流行音乐,认为教材中的音乐知识相对刻板,从而导致其不愿意参加鉴赏课活动,难以提升鉴赏能力。
(二)教学资源匮乏
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常常以教材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而单一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开展中西音乐作品对比教学时,教师并没有通过教学平台以及互联网搜集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播放,而是将现有的素材进行展示,这样无法给学生的听觉以及视觉产生冲击,学生在鉴赏中体会不到音乐的魅力,缺乏审美感。教学资源匮乏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自身的专业技能不足。因此,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当下的主要问题,也是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能力并活跃课堂氛围的关键。
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审美能力是集感受美、鉴定美、创造美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通过音律的起伏变化带给人以美感,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基于作品背景分析、风格赏析等多元因素展开,鼓励学生判断音乐背后蕴藏的美学价值,从而在不断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深化对音乐作品美的认知。高中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展开课程教学,呈现出下述三方面价值。第一,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思想开放,他们会对本身无具体形象的音乐进行多元化想象,把握好节奏、旋律等要素,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大胆想象、探究音乐内涵。第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高中阶段音乐知识的人文性更强,蕴含历史、文化、地理、美术等多方面知识,同时不同的音乐风格也代表了独特的文化,故而在音乐鉴赏期间,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加速了文化修养的发展。第三,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音乐的学习与感悟促使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升华,他们能基于对音乐的解析来探知更多生活中的美,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手,久而久之会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树立审美教育观念
音乐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是落实审美教育。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明确当前时代和社会对于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需求,设定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目标,以课标作为审美教育依据,组织教学活动。教育者应树立高度的审美教育观念,深入解读课标内容,从学生审美情趣、情感体验、文化素养、创造能力等多个层面入手,指向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梳理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强化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力。核心素养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审美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应贯彻课标中的各项要求,利用音乐鉴赏课堂的重要载体,依托课标要求更新审美教育观念,将音乐鉴赏知识、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鉴赏态度,形成音乐审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音乐鉴赏教材审美要素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材中审美要素的挖掘,深度理解并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比如,音乐鉴赏教材中各单元的知识包括作品鉴赏、音乐知识、拓展探究能力模块,音乐形式既有中国音乐,又有欧美音乐,可见形式丰富。中国音乐还分为歌典、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等音乐内容。音乐体裁有合唱、独唱、清唱、歌剧、音乐剧、重唱等多种形式。可见教学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为审美教育提供了诸多素材。教师可挖掘教材音乐内容特点,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培养高中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参与和课标解读、教材分析等相关的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不断深化自身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教学观,积累更多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审美教育方法,将好的内容和自身教学过程相融合,打造高效的音乐鉴赏课堂,让审美教育目标有效落地。
(二)坚持循序渐进,加强鉴赏体验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时,要讲究“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应把握教材具体要求,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由易及难地提高音乐鉴赏难度。如今,学生对经典歌曲的关注度偏低,音乐知识储备量有限,因此,在第十一单元《光荣与梦想》一系列课程中,如若教师直接向学生询问《你是这样的人》的情感特征、歌曲结构等,很多学生则不知如何回答,甚至是无言以对。如果教师能转换角度,通过选择式方法与学生沟通,比如“同学们能说一说在这首歌曲中,你对哪一句旋律最有印象?如果由你们来演唱这首歌曲,你们感受这首歌曲的旋律是高亢嘹亮还是深情委婉呢?”,“你觉得中速稍慢和快速激动哪个更符合你的情感体验”。这样,在教师与学生高效的互动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真正体验群众歌曲的特点及演唱风格。由于教师的教学具有方向,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一步一步摸索旋律,饶有兴趣地哼唱,势必会加深学生对相关歌曲旋律的具体印象。值得注意的一点,教师在坚持循序渐进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视野,比如在讲解京剧大师梅兰芳时,为了令学生进一步欣赏京剧,教师则应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大师背景,并且引导学生在课前分组搜集相关资料。此外,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京剧片段,鼓励学生参加京剧实践活动,学生针对不同音乐曲目的元素进行深入理解,真正达到音乐鉴赏教学效果,并且为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三)营造审美教育环境
在音乐鉴赏课堂,审美教育环境的营造十分重要。从学校角度分析,大部分学校已经具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充分利用,挖掘网络资源,丰富鉴赏课堂资源。利用学校的音乐器材,引领学生在音乐课堂参与实践活动,直观体会音乐魅力,形成审美感知。还可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为学生播放流行音乐或民族音乐,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新课标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音乐教师需利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民族乐器或管弦乐器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利用音乐书籍、音乐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围绕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营造课堂氛围,为审美教育提供优良环境。
(四)生活场景,联想鉴赏,情感共鸣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鉴赏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对生活细节进行拆分、讨论的过程,因此新时期高中音乐教师对课堂的打造应该建立在对主题生活场景还原的前提下,让学生展开观察、联想,结合现实生活体验、知识学习经验更深入地解析音乐之“美”,也充分理解创作者想要透过音符、节奏向听众传递的思想、情感,真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授“歌唱”《我的祖国》一课时,教师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提升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的情况下增强自身的爱国意识,所以在进行歌曲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将歌曲中每一句歌词都与现实生活的画面相对应:“风吹稻花香两岸”对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丰收的稻田,“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可以展示学生享受校园生活的画面。由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看、欣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他们能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能看到《我的祖国》像一幅长长的壮丽画卷,从而在自然状态下理解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实现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同时,生活场景的打造还能帮助学生明确不同音乐的构成,包括欧美音乐、交响乐、合唱、古代音乐、流行音乐、浪漫曲、戏曲等,他们能从生活场景中体会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主要演奏场合,通过生活联想的方式了解不同音乐种类意境之所在。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完整地享受发现音乐精神美的过程,他们的情感可以自然流露,艺术认知也逐渐深刻,从而提升审美能力、更新审美观念,实现自然艺术修养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时应研读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努力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中发挥潜能,在提升艺术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日后的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春雷.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微[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三届全国教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届全国教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20:321-325.
[2]周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五).2019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五),2019:1690-1695.
[3]江楠.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高考,2019(11):168-170.
[4]甘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8(01):73-74.
[5]伦智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6):27-28.
[6]黄文倩.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微[J].艺术评鉴,2018(07):162-164.
[7]隋军智.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22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