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社会责任;培养路径
正文
信息社会责任是网络媒体时代的社会责任,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学校担负起信息安全的教学实名,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初中生在长期接触通讯设备时,因心智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信息网络中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信息责任问题。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探究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路径,引导学生理智判断网络信息,对网络信息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平台优势,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相关概述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从现实意义方面来讲,信息社会责任是指社会个体应承担的信息安全分析辨别意识和信息安全能力,自觉遵守新明细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在网络信息社会中做合格公民[1]。从初中生角度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诸多的网络信息,身处于信息社会,学习判断网络信息中的新生事物,能够使用理性的思维应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社会变革,分析信息社会中出现的新鲜现象,对待信息事物不盲从,理性的分析事物、看待事物,积极使用发散性思维,突破传统社会信息的束缚。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也征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应正确甄别社会中的信息优劣,挖掘信息社会中的闪光点,积极投身建设信息社会的正能量。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势在必行,坚决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培养信息社会责任的载体,积极探究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主渠道,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趋势,有助于顺利开展初中道德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积极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信息社会输送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高质量人才,为学生的未来信息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
二、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现状
(一)初中生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浅表认知
在信息云端迅速发展的今天,初中生是网络信息社会中的“原生居民”,生活在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信息时代,在学习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根据社会调查发现,当代初中生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的表面,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基础上,受益于网络生活,片面的认为信息社会中容纳的信息是正确的,将网络媒体宣传的实效性信息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导致思维僵硬化,束缚了自身的信息社会责任塑造。无可厚非的是,信息技术的便利应用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在网络中受益,并与网络社会存在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们与网络社会的关系不可剥离,呈现黏连的状态。当前初中生不能准确认知信息社会责任,缺乏注重承担信息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深度认知,不能自主承担信息社会责任,导致学生在构建信息社会中的缺位问题,不利于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健康成长[3]。
(二)初中生缺乏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在网络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进入人们的生活,信息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学生的自身能力有限,不能准确辨别网络信息的优劣,侵蚀着学生的思想成长。当前的信息社会中,虚假信息猖獗,网络中诈骗勒索现象频发,部分中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沉溺于游戏,并对主播进行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打赏,受到网络暴力的侵蚀,还存在着隐私的泄露等问题。据调查,部分初中生认为学习艰苦,网络中的主播、网红等信息社会职责分工受到追捧,贪图享乐,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网红、主播不需要良好的学习成绩,不需要付出诸多努力,就能轻易取得成功。错误的网络信息引导,导致初中生沉溺于虚拟社会中难以自拔,忽视了网络社会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的关键期,心智发育不成熟,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网络大数据向学生推送感兴趣的丰富信息,学生不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将信息社会中的全部信息照单全收,无法根据自身的认知,准确分析、辨别信息社会中的优劣,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导致学生沉溺于网络社会中,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信息技术教学在信息社会责任培养中的缺位
信息技术教学直面信息社会责任的威胁,课堂教学是培养信息社会责任的前线,也是培养高质量信息社会人才的主阵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忽视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性,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认识信息社会的发展,也无法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准确分析信息社会责任与初中生的关系,盲目跟风网络信息社会中的教学方法,缺乏信息社会责任培育底线,并无法引导学生分清信息的良莠,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除学校主体外,社会和家庭也承担着教育初中生的责任,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最终目的,学校发挥总揽全局的优势,社会和家长在培育信息社会责任方面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4]。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措施
(一)结合信息安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防护意识,尤其是在遵守法律法规方面,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强。但是,学生在网络上的安全意识比较匮乏,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没有从“安全”方面考虑,甚至有可能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而违反法律法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应用中也能够做到“安全”[5]。对此,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安全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防护能力学习和锻炼,也能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述有关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为学生举例生活实例,以此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隐患就在身边。教师为学生讲述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对信息进行了有效整合,但是这些大数据信息很有可能泄露,从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学生在使用手机时,浏览一些信息或者使用App软件,都需要给予一定的授权,这时手机中储存的电话号码、身份证等方面的信息就会被大数据读取,从而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接着,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网络上自我保护的一些技巧,像不浏览不正规网站、不轻易授权权限、不将个人信息发布网络等等,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网络生活进行安全防护。另外,教师还为学生讲述一些在网络使用中容易触碰法律红线的例子,让学生切身体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内涵,并强化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在使用网络时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这样,教师利用大数据的安全知识,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防护意识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网络安全隐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二)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
网络时代为学生接触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信息接收状态,导致学生受不良信息的“蛊惑”,从而在网络上参与了不良信息的散布,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信息接触情况,采取氛围营造的方式,让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能力,正确甄别网络信息,为社会净网行动做出自己的贡献。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正面、积极的网络信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6]。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从学校到家庭全方位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教师在信息技术授课课堂上,为学生开展不良信息的甄别技巧,并将当前一些热点信息让学生进行尝试分析、甄别。教师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网络信息,并且不要被带节奏,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网络信息。这样,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增强,并且能够在信息甄别训练中提升信息的分析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就学生在家庭的网络信息接触环境进行营造。如,家长要对家里的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信息防护,避免学生接触到那些黄色、暴力信息,并且家长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应当保持一个正向评价的意识,尤其是对当下热点信息的评价上,家长要与学生交流中引导学生正向看待。这样,教师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避免学生接触不良信息,也让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提升,为全社会的净网行动做出个人贡献。
(三)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思想认识
网络信息技术是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网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时,不要拘泥于网络信息技术,还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开展正确的思想引导。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就是说较高的德育素养,必然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7]。对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的思想认知为主线,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社会与责任”的相关课程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思想政治内容,为学生开展思想认知引导活动。教师将有关德育内容向学生讲述,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领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网络上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实例,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实例中感受不良品德现象为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号召学生们增强责任意识,抵制不良网络品德行为。这样,教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德育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网络现象的正确理解和认知,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激励学生主动的在信息社会中承担“担当者”“参与者”和“管理者”。
(四)开展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担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担当实践。也只有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8]。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学生设计有关网络安全的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来到广场、社区,为周围群众讲解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并通过发放宣传页的方式扩大教育受众。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拍摄视频、撰写文稿等方式,在网络上宣传网络责任,真正的投入到网络责任实践活动中去。学生参与各种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分享。学生们的活动感悟是社会责任意识再提升的体现,也让学生彼此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的状态,在社会责任担当上形成“一股绳”。总之,教师在开展学生责任提升的实践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能够引导学生投入到维护社会的担当实践中。
结束语:
在信息社会视域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符合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趋势,有效助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 结合信息安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思想认识,开展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担当,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跃菠.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信息社会责任的尝试[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2):67-69.
[2] 任天云. 面向信息社会责任的初中信息技术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20.
[3] 冯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探究[J]. 新课程,2022(15):4-5.
[4] 吴润滋. 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初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行动研究[D].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2.
[5] 崇邦月. 应用案例教学培养初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实践探索[D]. 江苏:扬州大学,2022.
[6] 俞晶. 信息社会责任从堂"走"起[J]. 才智,2020(29):175-176.
[7] 曹荣军. 对中职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思考[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0):173-175.
[8] 钱松岭.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之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解析及教学[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7):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