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小佳

峡江县巴邱镇峡江二中 331400

摘要

随着“减负”的全面推行,以往生搬硬套的作业布置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浅层次、千篇一律的作业并不能帮助全体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这要求教师应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手段优化作业设计,以此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此,笔者就初中数学中如何以有效作业设计推动课堂减负增效进行简要探讨,拟从分层作业、校本作业以及大单元作业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有效优化。


关键词

双减;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减负增效

正文

前言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延伸,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后作业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温顾,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查漏补缺、举一反三,最终实现旧知识的真正内化。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其传统的作业设计还未曾脱离“题海战术”,这一方面不符合双减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也未曾考虑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发展,显然是有悖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而欲想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秉持“双减”政策中“减负增效”的原则对数学作业进行优化。基于此,笔者就自身经验,针对初中数学的分层作业、校本作业及大单元作业几方面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从这几个方面对双减视域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进行整体性的优化。

一、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要求

1作业量度和难度过大

当前,中小学阶段的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着作业量大、难度大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测验、考试等应试环节对于教育理念的影响。在重视应试分数的教育观的影响下,老师们已经养成了围绕试题类型和所涉及的知识点来组织练习的习惯,一切的教学活动和题目练习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的。在教育任务机应试压力双重压力之下,很多老师会选择一些“难度超标”题型对学生进行所谓的“能力提升”而还有部分教师则会统筹性地选择“题海战术”,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只有大量的习题可以用来做,这就大大地加大了他们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在这样一种高强度的作业模式下,学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机械性的计算上,而不能积累起处理各种问题的解题技巧,导致练习环节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2作业设计缺乏技巧依据

通过对现今初中阶段作业题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老师所设置的题目的内容都是脱离实际的,其存在着题目类型没有针对性没有典型性的问题。这种作业设计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要强化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但是,这种过于强调的知识练习形式则会适得其反,会使学生对巩固练习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下降,不利于对数学题种类的了解。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学科教育大环境下,作业的内容缺少了针对性和技巧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利的。学生对这类型练习环节的认知印象会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导致他们对此种练习产生更多的厌倦感,从而不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所以,要想要解决这样的作业布置问题,老师们应该加强自己对“双减”教育政策的认识,并根据在各个阶段中提高解题能力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知识难度,并合理地安排与之相适应的题型,将重点放在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上。

二、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路径

1前置作业

前置性作业实际上与课前预习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完全等同。前置作业和课前预习都是在老师讲解新课程之前,由学生自行完成的一项学习活动,不同的是,课前预习更多的是让学生找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而前置作业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强调“探究性”,其需要学生独自去寻找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所以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应着重强调预设作业的“探究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前置作业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前置作业的探索欲望。首先,老师在进行前置作业设计的时候,必须明确初中数学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然后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决定前置作业的设计目标,从大方向来掌握前置作业的设计架构,这样才能使前置作业符合学生的真实需要。

一方面,根据数学学科的特性,教师要增加前置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开放性是保证前置作业探究性的重要手段,而实践性和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双减”大背景下,只有具备上述特征的前置作业,才能使前置作业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对预习作业的设计标准化规范化。完整的前置作业应包括一般课题设置、题型展示、反省总结、材料拓展多项内容。在传统的课程设置领域,作业的内容应包含课题、课型、课时、备课人等,并以教师为主。在核心问题演示区域,老师们将会给出与之相关联的数学题目,并给出相应的说明。它是预处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预处理的总体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要使预科作业的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使预科题目“少而精”。在反省、疑问和总结区域,老师要让学生在反省和提问中养成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并将所学的东西内化。在扩展资料分享区域中,此部分资料可发挥补充学生数学知识的作用,需教师与学生配合使用。

2构建大单元作业,系统组建知识链条

大单元作业是一种全新的、拓展性的作业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特殊的影响。大单元的优势在于把分散的单个知识点以主题形式进行汇总,以构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体系。该体系从单一向多元、从零碎到整体、从浅到深,构成一个多层次递进的知识链。由此可见,大单元化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重建知识的有效途径。

单元内有着相似性,而跨单元却显得风马牛不相及,不同年段、不同类别的单元知识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有理数”一单元与“几何图形”一单元便是关联性极低,这种单元与单元间“跳跃式”的作业也让学生难以获得完整性的知识。这便需要教师将不同单元、不同阶段相同类型或同根同源的知识点聚合联系,将“零点”变为“整数”,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种“集中”的作业训练中得到系统化的训练。

如,“二次函数”可与“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大单元作业设计,引领学生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铺垫,强调生活中函数方程模型的整体应用价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联系”。

3设计分层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1)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学生分层是分层作业的先决条件。不同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分为多个不同的学习层次,而即便学习主题相同,作业也应因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目前的水平和努力后能达到的水平,教师的作业设计要优于学生的能力。多样化的作业设计能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各取所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与发展。

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生的主体能力,进一步细化作业内容,设置难、中、易三个层次,避免一刀切。在教学改革中,题海战术一直被诟病,认为它是一种浪费学生时间的笨办法。任何学习都不能一成不变地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初中生尚处于数学能力高速建设的阶段,如,C层级基础较差的学生还要掌握很多基本的计算公式,理论公式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C类学生仍然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可布置其进行典型性、基础性的题型,以夯实其基础知识;B类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比较循规蹈矩,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内容方面,适当增加作业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欲,鼓励和表扬;A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够自觉温习相关知识,教师可给其布置较深层次的思维探究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要求学生达到相同的水平。

(2)分层评价,针对反馈

评价作为实现教学改进与教学激励的重要手段。而由于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应注重分层评价,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异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一般来说,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

传统的评价方法使用相同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这种评价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和技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确立课程内容与考核内容的差异,进行差异化考核,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例如,针对同一份作业,教师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提高标准,不能只满足于其纸面成绩,还应时常在评语中引导其进行更为广泛与深入的拓展,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主要评价其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增加其学习自信。此种差异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从多方面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4开发校本作业,现实特色作业

校本作业,顾名思义,是由学校、教师自己采集编撰的特定作业,是指某一类学校、某一级学校的所有老师或部分老师,依据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识程度而制订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实施过程和实施评价的作业体系。数学校本作业以学校为中心,其依托于学校资源,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提升学校数学作业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为基础,以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和数学能力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校本作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可以根据教师实际的教育进度以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因需制宜地进行编撰,使之真正符合教育与学习的需要。由于各校设置的校本作业的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没有一个既定的步骤。

首先,建立作业编撰小组,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校本作业开发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地进行宣传、动员,让学生和老师更好地认识校本作业。根据以上两个目的,团队成员的研学能力将被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被选中的编撰参与者也要进行岗前训练。其次,针对学生、家长和社区,编制需求测评表,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在调查问卷中分别列出。这里的特殊需求是指学生们在固定作业和教材作业中无法处理的合理需求。比如四色猜想和欧拉定理,这些都是数学课本上的一种有趣的东西,可以让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开阔,这是一种特殊的作业方式。另外,对现有的优势、劣势等资源和制约因素进行调查。此外,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的数学思想、教学设备的配备、活动场地的选择、可支配的经费等,都是建立校本作业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业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其在初中数学中起着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重要作用。而双减视域下的作业的设计更应根据实际的教育教学进行持续性、动态性的优化,以此适应不断更迭的教育教学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以作业“减负”推动教育“增效”。

参考文献

[1]孙洪波,梁凯毓,王文静.“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特色作业的有效优化设计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78-80.

[2]吴凡.“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23(2):89-91.

[3]张钰.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28-30.

[4]朱秀梅.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尝试[J].数学之友,2023,37(2):49-50.

[5]斯海霞,吕坤,张霞.初中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特征分析及启示——以20份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2023(2):51-54.

[6]游克强.“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3):66-68.

[7]于彬.生态圈·反思链: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23(8):3-5+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