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科思政教育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学校 思政教育 地理学科 学生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时代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显现,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部分思想也在向校园渗透。为了使学生能快乐健康的成长,中学生思政教育就更加重要。学校的思政教育不能仅限于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根据学科新课改标准中的德育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和本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得以培养,并且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正确的价值观得以树立。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交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普通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要求:“第一,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第二,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三,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第四,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时加入思政的教育,并非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历史的使命。中学地理教材中渗透的思政教育元素是非常广泛的,内容很充实。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素材和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实例,将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德育作用。
一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结合教材和日常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备课时,我们要认真分析课标,对教材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素材,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位置》时,体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侧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侧,增加国家的自豪感;随之选择一些较高纬度和较低纬度国家农业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体现出我国在农业方面的优越性;展示太平洋上的岛国——汤加,体现出我国在领土方面的自豪感。在学生小组讨论中使学生为祖国而骄傲,产生爱国情感的共鸣。我们在讲解台湾时,将民族团结和国土完整完美的结合,我们国家在复兴时五十六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可以从两岸共同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法理等方面让学生理解台湾与祖国一脉相承;穿插讲解历史人物郑成功,使同学们产生共鸣——维护祖国完整必将被历史传颂,台独分子必遭历史的唾弃,升华我们的爱国情怀。
二 人地协调观念中辩证思维的养成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我们中学地理一般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来探讨人地关系。人口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讲解我国人口时,学生经常只专注到我国人口众多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忽视了我国人口众多所带来的有利方面,例如: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口众多使我国消费市场广阔,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人口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问题对我们影响比较深远,我们在进行我国自然资源国情概述时,突出我国在主要自然资源方面总量位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也应指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靠后,我们的一些资源还需要进口来弥补资源紧张问题。所以我们要辩证的认识我国资源状况,并竖起学生积极奋进努力学习的决心。环境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较大,我们在结合材料时要辩证的看环境问题。例如;在学习洋流时事例——油轮在海上发生石油泄漏时洋流的影响,首先很明确洋流可以快速净化污染海域,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洋流也能使污染范围扩大,用辩证的思维理解洋流带来的影响,最后还是要明确合理安全的运输才是保证海洋环境安全的责任;还有在讨论工业布局时,污染企业的布局,我们将能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口或盛行风的垂直方向,将污染水源的企业布局在城市河流段的下游地区,这样布局对我们来说是符合企业合理布局的,但是我们应站在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辩证的来思考,这样布局会不会将污染转移到其他的区域,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有污染的企业必须要达标排放,减少污染的排放,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
三 创设人文情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情境的设置,我们要认真研读教参和课标,寻找适合我们中学生教育的素材。我们在学习人文地理城市化中,情境的设置就至关重要,例如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在搜集素材时可以选取本地区城市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责任;在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人口和城市快速的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例如,城市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巨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治安问题等等。为了能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理解城市病,我们在课前应该认真的搜集城市病有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学生观看完毕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时不时发出感叹,能激发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和社会责任感。情境的设置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方法,合理的情境设置会对学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解自己的使命。
四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联
本土地理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理论实际相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潜移默化的将知识得以实际应用。例如,在讲解德国鲁尔地区时,所学到的知识怎么应用到我们当地,比如陕北地区怎么将煤炭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煤炭资源的开发应注意到哪些问题,产业结构怎么升级,鲁尔地区的成功实例对我们陕北地区有什么借鉴意义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愿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工业转移时,我们可以延伸到我们陕西省的大型企业—陕汽集团(从宝鸡蔡家坡工业区转移到西安市幸福路一带再转移到经开区的泾渭新城),我们要具体分析该企业进行三次转移的原因和转移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想象,将理论联系实际,理性的看待社会现象。
我们经常说“育人先育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随着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促使我们不断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科的教学中。地理学科有着很浓郁的思政元素,作为地理学科的教育者,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深挖教材,合理的选取教学事例,将思政教育和知识的教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学科知识,而且优秀的思想品德也在潜移默化的形成,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文化课上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使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素质得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可植.地理教学与德育,2008.
[2]罗茹,地理课在师范生国情教育中负有特殊使命[J],中国科技信息,2009(05)
[3]卢世伦,刘华山,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原则和途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