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 ”政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与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劳动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意义、策略
正文
一、政策背景与现实意义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一个重大决策,它最终目的是建设高品质的教学机制,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文化素养。但在现阶段教育中,想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革新教育观念。初中生相比小学生而言,因为面临中考的压力,承担了一定的学业负担,在中考科目的教育教学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学校教学的重心可能更多地放在了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上,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课业负担,重教学轻育人,这显然与国家目前的“双减”政策精神是不相符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学科,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体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具体包括人文底蕴、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国家认同六大综合要素。这些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进去,教育教学成果会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2]
同时,早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3]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促进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让教学中的“劳动”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真正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带来的价值,这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同时让学生收获劳动带来的快乐,引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各学科教师增强劳动教育的意识,将劳动意识渗透进本学科教学中,结合所教授的课程,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生活与劳动的关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许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更应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增强劳动教育意识,在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渗透,体现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同时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价值理念的教育与渗透,在课后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由此对初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引导。
二、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的策略探讨
1.劳动教育进课堂——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价值观念
(1)结合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劳动自主性
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活情景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帮助学生打开学习视野,提高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贴合着生活,生活又离不开劳动,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探索生活,发挥出中学生的职责,多参加社会活动,从小事中增加劳动阅历,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身边人,体会劳动带来的光荣感,转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看法,化被动为主动,以此改善学生的不良习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基本义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义务观。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为了学生更深入体会,教师可结合劳动教育,深入探究公民应如何维护家园,将生活性话题代入,让学生观察各种职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究,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劳动教育的魅力展示出来。
(2)组织劳动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城市里生活的初中生已具备不少的知识量和劳动技巧,不过在当下的家庭中,只生养一个孩子的家庭还是占据了大多数,在家庭活动中,家长们或是将孩子视为珍宝舍不得其劳累,或是因为孩子学业紧张等原因,很少让孩子做家务活。然而,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改变懒惰的行为,形成健康人格,对日后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这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因此,作为教师,更应注重劳动教育的方法,在课堂中开设劳动环节,让学生积累劳动经验。
例如,仍然借用教师在讲授《依法履行义务》一课的教学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增强义务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为让学生理解道德法治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劳动活动,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如进行剥花生比赛、利用废品进行创意改造等等,并让学生写出劳动心得。对比传统的只注重听讲学写的常规教学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去接受,在学习中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3)鼓励创新型劳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主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实践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要求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多次提到创新,如在九年级上册《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观点也是鼓励劳动创新。在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创新驱动发展》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维度上感受创新,课本中列举了一些旧物改造的事例。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进行一些设计,比如提前请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将自己身边的一些废旧物进行改造,尤其是将其改造成为有助于日常使用的一些小物品,这也不失为一种有趣又有益的劳动实践,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创新”这一知识点,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又如,结合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课,通过学习,学生已然了解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那么学以致用,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践,如思考设计各种节水、节电的小妙招,在校园里设置环保提示语的牌子等;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在校外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这些活动,既让学生以劳动的方式参与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长期开展。其中部分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后开展。
2.劳动教育在课后——延伸教学空间,锻炼学生劳动技能
(1)承担家务劳动,传承传统美德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时间有限,很多关于劳动实践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中来。教师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平台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比如分享学生做家务的视频、学生参加劳动后的体会,还可让家长配合评价;课堂上教师要以表扬为主,多树典型,以此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时,该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对公平的重要性,并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教师可结合劳动教育为学生开设“劳动让社会更美好”的话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社会劳动带来的繁荣场景,开拓学生的视界,激起学生主动劳动的欲望。课堂上分享的视频,也可以分享到家长群里,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同观看,谈各自的看法,家长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的配合教师,一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再如,在寒假期间,可以给学生们布置“洒扫除尘过新年”“我家的年夜饭”“我为家长煮汤圆”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春节期间,与家长们一起清洁美化家庭,通过写春联、打扫卫生、参与制作年夜饭、过元宵煮汤圆等劳动体验,让学生感受家长日常做家务的辛劳,加强孝亲敬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2)参与社会劳动,提升社会责任感
学生一周在学校学习时间至少五天,周末两天在校外活动。校外的活动往往会对校内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经过了学校的教育,家长在包括家庭以内的校外的活动中,也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一些劳动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
课后校外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个人独自活动,也可以是有组织的学生集体活动或亲子活动;可以是侧重于脑力劳动的访谈活动,也可以是侧重于体力劳动的一些公益活动。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一课后,根据教材其中一项内容“正确看待不同的劳动岗位与劳动分工”,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项课后实践作业——请你调查采访身边的2至3人,了解他们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份可参考的访谈提纲以及可参考的调查报告的结构,鼓励学生去了解相关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体会劳动对于每个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附:采访时可以参考以下问题:你的学历是什么?你的学习/工作经历是怎样的?你目前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工作环境如何?收入如何? 你对你的工作是否满意?现实与预期是否有差距?有何差距?疫情对你的工作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你对未来工作有哪些目标?想法?期待?等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公益活动,如已有班级组织到区、市图书馆协助图书管理员工作;有学生自发组队在社区、街道进行清洁工作;有学生自发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劳动教育的缩影,也是行之有效的劳动实践方式。
综上所述,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在国家重视五育并举的政策之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多学习,而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在学科教学中,除了学生基础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之外,劳动素养、创新思维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转变学生对劳动的看法,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结合家庭教育,消除学生对劳动的消极心理,课下将课后作业精简化,对学生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学,将学生的劳动压力转变为劳动的动力,以此促成中学生道德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2021.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3.20
[3] 李云.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 教学中的培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91.
[4] 蔡敏.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1):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