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学的文化理解范式建构
摘要
关键词
音乐教学;文化理解;教学路径
正文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基础教育阶段中音乐教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在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文化理解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通过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等多种途径,使学生能够带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和音乐艺术背景中,带领学生深度地理解音乐艺术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感和价值。也就是说,文化理解已经成为了小学阶段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构建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优质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多元文化,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并接受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单纯地教会学生音乐技能,而是要帮助学生认同音乐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
一、在音乐课程中加强文化理解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帮助学生深度感知文化价值
感知音乐文化背后的情感价值,也是现代音乐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音乐文化存在的形式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教育又是一种特定的音乐文化表现形式,其教学的成果又反作用于音乐文化本体。由此可见,音乐文化事实上是一个有机的文化闭环,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生存,植根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并与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因此,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当始终立足于音乐文化这一基本要素,能够从有机闭环的视角上看待音乐文化,并构建相应的音乐文化教育课堂,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音乐知识背后的情感价值。
(二)强化学生对于中国优质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事实上,音乐文化就是音乐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只有突出音乐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构建凸显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这也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根源。在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当通过针对民族音乐和相关艺术进行实践,了解并熟知我国的优质音乐文化,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优质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信心的重要科学指引。但我国的许多音乐教材中,长期以来都过度依赖西方的音乐作品,因此,如何能够关于应用我国独有的音乐教育体系,更好地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传递到每一位学生的血液中,更成为了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只有确认自身坚定的文化道路,走向坚定的文化定位,才能够清晰的意识到我国文化的优势,从而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树立自信[1]。
(三)帮助学生认同差异性的音乐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的当今时代,音乐教育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在培养学生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条件下,使学生以兼容并收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只有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认知世界,才能平等地对待不同民族遗留的音乐瑰宝,建立起多元音乐文化的价值衡量体系。因此,音乐教学课程亟需拓展新的发展视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加宽容和健康的态度看待世界音乐。在历史步伐加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打开教育格局,用极具文化自信的态度和话语体系面对世界的音乐,并且以他者的角度针对世界音乐进行分析和探讨,这样才能够发挥不同区域音乐文化优势互补的作用价值,真正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背后蕴含的文化本质和精髓[2]。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文化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以构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中心
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构建过程中主要包括学生对于审美的感知能力、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这三大模块,三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我们将文化理解作为音乐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是,文化理解的概念和内涵却较为复杂,文化理解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不仅仅指学生需要将所学的音乐知识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了解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价值,同时还包含了除精神感知以外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在音乐教学的设计环节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遵循音乐教学整体性的观念,能够从多个维度,系统性的思考,对三大教学素养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刻的挖掘和认知。这样教育工作者才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事实上,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具有极强的感知能力,如果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的音乐知识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那么,这种感知能力就可以被迁移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让学生也结合实际的情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这样的教学观念也与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相通,可以通过学科的学习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念,使学生能够养成必备的优质品格。
(二)从教材中心转移到学习中心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所依赖的基础辅助工具,也是学生展开所有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通过教材中罗列的知识和相关内容,学生基本可以把握知识的衔接方法以及所学的重点知识,将新学到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从而通过旧知探索新知,达到不断进步和个性化理解的学习目标。如果将学习比作一场人生的旅行,那么,教材显然不可以以偏概全的作为旅行的地图,而是帮助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旅游手册。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习惯于以教材,课本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过于单一和成就,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对教材的依赖程度不断的提升。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的重点应当从教材中心转移到学生中心,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作为衔接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这样才能够支持学生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持续加强对于音乐学习的乐趣,能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享受和感悟,真正将学会音乐转化为会学音乐和乐学音乐,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特征就是以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作为核心,教育工作者成为了整堂课程的主角,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育工作者所给予的知识和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很多学生就像是一个存储知识和记忆知识的机器,只能服从教育工作者给予的思想,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将学习的全过程逐步转变为了对知识的记忆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发展能力。但如果能够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课堂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如何能够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者,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只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质相互融合,才能真正的构建起音乐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让过去的单方面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探索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的获取新知和感悟,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音乐课堂中融入音乐文化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融入音乐文化
音乐鉴赏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模块之一,对于提升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意义重大,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减轻沉重的课业负担,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和积极的音乐审美观念。因此,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结合不同音乐作品背后的特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音乐文化,并平衡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在逐步鉴赏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3]。
例如,在学习民族音乐《辽阔的草原》这节课程中,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先为学生导入一些民族风格较为鲜明的音乐作品,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育工作者可以简单地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指出,教材课本中共涉及的蒙古族、藏族与维吾尔族这三个民族音乐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印象中对三个民族的印象,随意选择一个民族,把自己当做民族的成员,然后以民族成员的视角看待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自由组队之后再来欣赏这首歌曲。歌曲完成之后,教育工作者可以带领大家回忆,歌曲中的曲调和节奏是否与学生印象中的蒙古族一致呢?再选择不同小组的成员当做草原上的年轻人,带动学生随着音乐律动或哼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游牧民族长期生活背景下所形成的音乐风格,通过感知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模式,将审美体验教学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树立与民族音乐背景相关联的音乐价值观念[4]。
(二)歌唱表演教学中的音乐文化
歌唱教学包含的内容不仅是对优秀声乐作品的欣赏,更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歌唱技巧,通过积极地参与合唱、独唱等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具备独立表演不同音乐题材作品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于不同题材音乐作品内涵价值和情感的理解。通过多维音乐活动形式的展开,更能够帮助学生衔接音乐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清晰和逻辑性的音乐学习框架,使学生能够利用音乐表达情感,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5]。
例如,在学习西方音乐歌曲《猫》中的经典片段《回忆》时,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将歌剧背后蕴含的音乐文化价值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分析音乐剧的歌唱以及表演特征,并品味歌剧背后蕴含的细腻情感。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先播放学生熟知的《歌剧魅影》经典片段,然后带领学生聆听《回忆》,让学生先通过盲听的方式感受歌剧背后蕴含的情感价值,很多学生在听完一次之后感受到歌剧节奏的悲凉。随后,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带领学生对这首歌曲进行演唱,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杰利克猫”的舞台表演效果,从而使学生透过舞蹈与歌唱更好地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价值,使学生利用合唱以及组队表演的模式感悟背后蕴含着深刻文化含义[6]。
(三)音乐编创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在音乐学科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教育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音乐作品的创作,基于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无论是作词还是作曲都需要学生融入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够创作出恰当的词曲[7]。
例如,在学习《茉莉花》这首歌曲之后,教育工作者就可以让学生贴合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茉莉花作为素材,带动学生对于主题词汇进行联想,然后通过歌词填充等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旋律的空缺部位根据自身的感受填入歌词,并保障音乐歌词与音乐主题之间的匹配性,使学生能够透过音乐旋律表达自身内心的情感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再单纯地围绕音乐技能教学,而是要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音乐背后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在歌曲演唱、歌曲创作以及音乐审美教学等多个环节中融入音乐文化教育元素,帮助学生不断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正.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文化理解[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20(04):232.
[2]郝子睿.理解驱动下的殊途同归——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文化理解”和逆向教学设计的教学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2(10):29-35.
[3]张业茂, 肖韵楠, 许锋华. 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育的应然诉求(下)[J]. 中国音乐教育, 2022(5):10-14.
[4]王薇.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教学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3):62-74.
[5]巢欣欣,吴柳,曾军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青少年宫课程构建——以音乐教学课程体系为例[J].大众文艺,2022(05):149-151.
[6]陈凤英.传承民族文化 丰富音乐教学——葫芦丝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文化产业,2021(29):99-102.
[7]李可,王晶.融合性音乐课堂理念下的互动教学策略[J].音乐天地,2021(09):1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