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正文
前言
在小学阶段,老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除了要让自己的教学效率更加高效以外,同时也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小学语文知识所蕴含的特殊魅力。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给予恰当的引导,但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的调节,应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在小学进行语文教育时,老师应从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情况等方面入手,把握好学习的最佳时期,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学习基础,增强其语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手段陈旧,单一
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其原因是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有些老师长期采取单一方法进行授课,这样对老师来说,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精力。但是对学生而说,老师的教学思路已经耳熟能详,这种教学方式早就没有吸引力了。学生们在课堂上已经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只能在教室里被动地听讲。这样的话,不仅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无聊,还会让教学效率变得低下。所以,运用多元的语文兴趣教育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忽略了合作讨论的作用
目前,老师们注重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而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花很多的精力去理解和解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但在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与探讨部分缺乏实际的练习。部分班级小组研讨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实际成效,而忽略了集体研讨活动在学生中的作用。
(三)学生的知识面限制了思维的扩展
老师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课堂上的实际操作、作业安排、生字习题的训练等都是建立在课本上的,而学习者的知识和认知水平又是如此的局限,以致他们的思想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都会对语文有一些潜意识的了解。把所有的语文学习都放在课本上,固然可以让他们的知识面更加稳固,但也会制约他们的语文能力,让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
(四)美育意识的缺失
首先,在小学语文中进行美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心灵上的美。对美的认识和鉴赏,是培育精神美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小学生语文的恰当使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累积自己的文化,让孩子们在听、说、读、写中,发掘美,培养对语文的正确认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专业的老师,必须具备美育意识。而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很多老师没有具备美育意识,从而造成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办法把课堂的教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就不能体会到作品中传达的美感。
(五)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目前在许多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并没有体现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仍然是在课堂上充当着引导的作用,这样就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潜能,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小学语言教学中,老师总是对文章进行长篇大论的讲解,而学生的发言和提问的时间很短。(2)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小学语文老师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造成了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对学生而言,只有对学科产生兴趣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激发其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把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运用问卷、问题探究、情景模拟等方法,使他们体会到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此外,教师还可以用著名人物的事迹来激发同学的灵感,让同学从鲁迅、徐志摩、张爱玲等作家的写作经历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最后,老师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写作比赛、朗读比赛,以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勇于展示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和长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写作练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语文作文的教学既要适应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自信,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安排学生们做阅读笔记来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运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二)注重阅读教学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特征,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课文的讲解中,可以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使其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此外,老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他们的课外知识,指导他们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水平。比如,教师在讲授《火烧云》时,能用形象的手法描述出火焰云的形态、色彩的变化,使其表现出色彩丰富、绚丽多彩的特征。老师还可以运用生动的火烧云图像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们学习文章中的修饰语句,并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去看一些有关自然界的优秀书籍,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迷人,通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综合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专心倾听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而高效的交流与互动则要以倾听为基础。倾听是实现“听、知、想、说”的重要步骤。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更多地注重语言的表达,而忽略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训练。在课堂里,语言比倾听要多,而对于别人的发言,学生们往往不会去倾听。培养学生专心地倾听习惯,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觉得有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呈现课本的内容,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得到极大的刺激,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范读音频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用音频来调动他们的情感。将美丽的画面与读相融合,体会课文的意蕴。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该文章的配乐朗诵,让学生们在欣赏文章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倾听中,听觉、视觉等感官都能得到很好的体验。这样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又能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听的核心素养。
(四)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够说得流畅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口语交际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运用声、色、光等要素,根据特定教学内容巧妙地营造氛围,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情境,从而影响学生、调动情感、活跃思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营造出令人振奋的情境效果。这样的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中的“我们与环境”,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谈谈大自然的奇特和美丽。为了更好地进行口头交际,笔者将学生旅行时的照片制成了课件,并配上了欢快的音乐。在课堂上,学生们看见他们旅游时的照片,个个都是眉飞色舞,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强烈的兴趣,进入了“交际情境”。之后的教学中,不管是在小组里进行沟通,或是作为小组成员进行集体沟通,都会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和情绪时刻处于亢奋状态,他们在合作沟通中互相激励和启发,培养了他们的积极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打破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感情地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该指导他们深入研究文本,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深刻地体会和理解,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审美乐趣。”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由老师来教授和讲解,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文本、静态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教学资源,打破了以老师为信息来源的教学模式,开放了阅读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读懂课文,从而形成了一个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图片、文字和声音的结合,可以使学生们对文章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以直观方式重现情境,使学生能够流利地写
写作是通过文字来进行沟通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展现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电影、音乐和音响等多种形式,可以创造出逼真的情境,为培养学生富有想象力的作文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为此,老师应从课堂教学的变革入手,在教学方法上,恰当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营造色彩鲜艳,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不同感官得到刺激,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提升。老师在写作课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有东西可写,能够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文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
(七)运用项目化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育人方面,教育工作者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重构了课程形态,融合了学科核心素养,利用真实的任务情境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探索,经历问题的解答和问题的探索过程,从而在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自主的知识构建。在语文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这个学习的进程中,必须有一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问题,使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以达到项目化学习的目的。在引导问题的提出时,要善于创造学习情境,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究和学习。比如在进行《手指》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话说我们的手》这个项目化学习活动。
首先,设计第一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理解课程主题。
1.运用脑力风暴法:当你听见“手”一字时,第一反应是什么?(按其特点,用途,意义等进行归类书写)。
2.问题的引入:每个人都有一只双手,而我们的双手可以用来完成许多任务。所以,就可以引入问题:人人都有一只灵活的双手,你了解自己的双手吗?
3.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们理解《手指》课文中的内在关联,从而激发他们对手的认识欲望。
其次,进行第二项活动:探讨沟通,确定任务。
在进入“手的世界”之后,如何与大家共享我们的学习成果?学生们经过探讨,弄清楚了自己的目标,最后就能制作出《话说我们的手》专题片,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设计环节的项目活动,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了对整个课程的整体理解。
结语
老师要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应从自身着手,增强自身职业素养,积极推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此外,现代社会,由于教育手段的不断革新,很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都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将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晓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8.
[2]杜明.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分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9.
[3]朱鹏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7.
[4]张祖花.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53.
[5]韩西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56.
[6]李燕.探究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
[7]曹蕊.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