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视域的小学语文教学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五育融合;立德树人
正文
前言
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受到的外部影响很小,而语文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作用,更加强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情境为基础,以文化人、以文载道,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程思政释义
语文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普及国家通用语文文字,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主要途径。而课程思政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课程的安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驾齐驱,产生协同作用,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的教育使命。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内容,既有文学之美、又有人性之美,又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要把“课程思政”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又要充分发掘其显隐性价值,有效地实施情感熏陶,由此确切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生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政课程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此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方针,小学语文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如何把思政课程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基于课程思政视域的小学语文教学路径
(一)强化教师意识
1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提升
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对通用语文文字的热爱,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要以全体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为导向,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的四个学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教学结构进行创新,建立起一个学习任务群,注重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发展性和适应性。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要素,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类,并把握其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2教师思政育人素养提升
语文学习任务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可以将教学从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动态的文字运用和语文实践,从过于注重学习过程转变为关注学习的应然状态,也就是用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真正的将教与学的变革进行起来。
(二)课程思政模式完善
语文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体现出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共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学段模块,一共有6个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做好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语文情境,整合语文学习主题,开展具有典型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情境意识和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少而精,实而活”,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出有意义的情景,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而基于此,笔者就“五育并举”这一教育目标对小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模式进行框架构建。
1以智育为基,创新方式,激发学生智慧
基于小学语文的基本特点,智育具体包括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能力、树立的价值观等方面,以智育为“立德树人”的载体,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智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根据其基本特征,创新教育模式,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学”,积极探索,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会自主思考。另一方面,要“力行”,把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运用语言的基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展开口语交际,“勤学”“力行”,提高智力。
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在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之后,通过对《三国演义》的延伸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并将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到智育的教学模式中。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影视资源,趣味化的文本,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达到启发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另外,《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中包涵有对特定美学元素意境的塑造,以及对文字、句子的锤炼,这同样也是对学生“智育”启迪的重要依据,而学生的智育得以启迪之后,其立德树人才能够具备更夯实地基础。
2德育为本,挖掘要素,提高立德树人水准
欲要使小学思政工作课程化,即教师应从语文课程的现有资源中广泛收集、深入挖掘思政的素材,基于语文教材的实际内容发掘出关键性的德育教育元素,以此使思政教育与语文课程两相契合。以《父爱之舟》为例,教师可以从几个较为细微的节点,来帮助学生理顺文章的结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父亲对作者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父亲的朴素、平凡和伟大的爱。同时,文章重点描写父亲“送考”等画面和意象,丰满了该课文的教育画面。同时,作为一个平凡的劳动人民,他所表现出来的朴素情感,则使整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得以落实。通过对以上情景的深刻理解,实现了智育、德育、美育等多种教育目的,使语文学科的多种育人功能与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3美育为主,品味文本,强化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蔡元培先生将“美育”比作神经系统,通过形象的形式阐述了它传递情感、渗透思想的主要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审美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学生的审美修养与其是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须挖掘语文课程中的“美育精神”,形成“以美增智”的“以美铸魂”的教学模式。以语文教科书为例,其中的美学因素可分为四大类:语言、情感、意境和插图。如“语言美”可细分为语法美、韵律美、辞格美等。
如《长相思》一文的韵律美便是典型的,教师在教这首古诗词时,利用伴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它的语调、声调、韵脚等美因素,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从而使学生明白“章节疏密”、“平仄交错”、“韵脚相叠”等语言美。另外,在体验审美因素的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来解读游子对故乡的归属感,以此深入落实了该课文的育人目标。
4劳动施行,实践拓充,深化立德树人思想
劳动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劳动能力的关键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想加深教育的影响,就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让他们养成用劳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思维习惯。如《祖父的园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祖父铲地”、“祖父浇菜”等一系列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剖析,从而使他们明白“美好的东西要用手、用劳动来创造和维护”的劳动观念,而这也同样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以《慈母情深》为例,这篇文章显性要素是在表达母亲的深邃和博大,隐性要素却是对辛勤劳动者们的崇高赞扬。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的细节可以证明:“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些词句无不将一个单薄却不屈的劳动者形象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劳动”的词句,充分体现“劳动”的内涵,使学生了解“劳动”的内涵,体会“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教材的内容,发掘劳动教育的内涵,揭示语文教学的包容性,并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得以真正落实。
(三)课程评价方式改进
课程思政教学评估可以发掘并凸显出课程育人的作用,可以对课程育人的目标进行验证,可以对课程育人的价值进行反省并引导。立德树人的效果是衡量所有工作效果的基本标准。所以,教师要尽快制定出学业质量标准,从中提炼出关键因素,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分级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让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更加丰富,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评价标准也更加全面。
1丰富评价内容
在评估学生的过程中,要确立“教中评”、“学中评”、“评中教”的理念。教师在听了学生的发言后,要及时地进行评估,以保证评估的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造性地运用评语,并在每一次的评语中,运用幽默的,能引起共鸣的,有针对性的,有针对性的。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老师可以用“你是从什么角度想出这个观点的?”等同义异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多元评价主体
在评估的主体方面,要重视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的多元评估;在提倡合作教育的同时,在评估的过程中,也要有多个主体的合作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从而发现他们真正的需要;父母应深切认识自己子女的发展现状,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交流,不能居高临下的“支配”子女,并与老师及时交流;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们必须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时,应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咨询;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观察,走进师生中间,采用多种观察方法,直接或间接掌握教育主体的心理,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在课程思政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但显然,课程思政是当今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其能够将不同学科的教育价值的予以充分发挥,而如何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层次融合,更多的方式与手段则还需要诸多教育工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进行持续性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沈立文.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3):17-18+22.
[2]天津市静海区:举行大中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J].天津教育,2023(1):96-96.
[3]龚婷婷,程爱华.《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以课程子项目“汉语拼音教学”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2,29(4):79-80+84.
[4]李楠.立德树人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2(7):0025-0028.
[5]胡斯可.新时代小学语文课程思政融入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昌吉学院学报,2022(3):115-119.
[6]孙文娟.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师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构建研究[J].淄博师专论丛,2019(4):9-13.
[7]张沛.立足语文学科本位,挖掘思政板块要素——以小学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板块为例[J].华夏教师,2022(35):9-11.
[8]董阿婷.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小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52-53.
...